第一百三十五章 揾英雄淚(七)
作者:
溫風 更新:2020-03-05 08:27 字數:3314
天剛蒙蒙亮,林寧起床洗漱,選了一些禮物。這次許褚、淩操一律不帶,隻帶外在形象更偏於儒將的太史慈以及女扮男裝的李清,一起拜見冀州名人:審配和辛評。
審配專而無謀,辛評守節不屈,都有缺點,但人要沒有缺點那也不是人了,林寧自己就一堆毛病。記得創業之初拜訪過審配一次,人家看不上身份不明的林寧,現在他已經是大漢帝國的衛將軍領幽州牧,戰功赫赫,就算沒有王八之氣,靠這個招牌也能吸引不少人。此時的審配、辛評,在韓馥手下過得鬱悶非常,一直想著怎麽找個更有前途的老大。三國時代君擇臣,臣亦擇君,就算是忠臣,如果主子不咋地,也會失去效忠的動力。有人可能會拿張任舉反例,問題是劉璋做了十幾年的益州牧,性格再懦弱,因為性格寬厚,對屬下還是很不錯的,君不見黃權也是因為劉璋投降之後才跟著投降的。
名氣大、身份高就有一點好處:名刺遞上去不到一會兒,中門必然大開,主人隻要不是和林寧有仇,就得以正常禮節迎接。
先拜訪的辛評,一個豐神俊朗的帥哥,林寧身邊要不是有李清這個妖孽,還真鎮不住場子。他做足禮賢下士地派頭,言談舉止恭謹守禮,最後暗示(不能明示,明著挖牆腳太不給韓馥麵子了),如果有意,過兩天幽州兵拔營北歸,可隨軍而行。
“願時時聆聽仲治先生教誨。”拜訪完畢,林寧在門口和辛評依依惜別。
和審配也是這一套,林寧裝作早就忘了第一次見麵的不愉快,盡聊冀州的風土人情,隻是額外問了一個人。
“審榮?”審配一撚胡須,“那是我兄長的兒子。”心說這小子從小不學好,三歲偷看婦女洗澡五歲踹寡婦門七歲就敢當街調戲黃花閨女,挺不讓人省心的。
“審家多才俊,審榮之名我素知也,若先生願意出仕幽州,也請審榮隨行。”林寧心想,審榮這小子有點反複無常貪生怕死,既然日後能投降曹操,見袁紹勢大也難免不生出心思,把他帶到幽州至少可以為韓馥去除一個隱患。
審榮是才俊?審配幾乎脫口而出:“將軍,莫非你得了眼疾?”但想想總歸是自己侄子,兄長常感歎教子無方,讓這麽個小子遊手好閑不是辦法,既然林寧看重,不如隨他去幽州,說不定能掙上一二功名。
雖然在明麵上審配、辛評都沒有表態,依林寧看來,兩人已入彀中,隨時拿下。隻是可惜了辛評的弟弟辛毗,聽說在關東軍討伐董卓時已經投奔了袁紹,辛評也想去的,因為家中有事又是主事之人,便耽擱下來,沒想到被林寧截胡。
“佐治有匡扶宇宙之才,仲治不如寫信給令弟,請他到幽州
共襄大業。”林寧不死心,最後試了一次。
辛評為難道:“舍弟忠烈耿直,恐怕不會背離袁本初。”
林寧心說你兄弟的忠烈比審配還差了一點,辛毗以後可是投降了曹操的,雖然我個人對死節這種事不太重視,真有的話,我還是很敬佩的。他拍著辛評的肩膀,一定要他試試,就算現在辛毗不來,日後袁紹落敗,想起林寧的招攬,焉知不會於窮途末路之時投奔幽州?先埋下伏筆再說。
寫就寫吧,辛評不再推脫,隻是又提醒了一遍衛將軍莫抱太大希望。
在冀州待了一段日子,韓馥不敢出麵,閔純、耿武一再催促林寧,趕緊走,別給冀州人添堵。期間徐庶又從遼東發來一次飛鴿傳書,牽招在遼東腹地攪了一個天翻地覆,公孫越焦頭爛額,長史關靖親自帶兵征剿,一敗再敗。幸而主簿田豫領偏師遏製了牽招部隊,但遼東局勢糜爛,已經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
武涉也從薊城發來消息,遼東之亂可能影響幽州,請他回去主持大局。
這次林寧在冀州收獲頗豐,張郃、高覽及審配、辛評都被拐走,韓馥得知此事,自個兒生氣半天,也沒敢找他的麻煩。這人啊,窩囊成這樣,林寧都有點愧疚了,餞別宴上,舉杯向韓馥慷慨地說:“使君氣量雅達,寧不勝感激,來日使君有難,可到幽州,寧保使君家族無憂。”
席間審配等人皆不在,尷尬稍減。閔純以目示意耿武,後者微微搖頭:忍到現在了,不妨多忍一時,審配之流走就走了,總好過還在韓馥帳下和林寧眉來眼去。
……
幽州兵拔營北上,旌旗如林,陣型如一,逶迤而去。
韓馥站在城頭,幽州兵去了良久,耿武在身後說:“主公,天氣炎熱,還是回府吧。”
“文威,你說我還能做多久冀州牧?”韓馥回首,臉色煞白,嘴唇顫抖。
“主公……”
“虎狼!”韓馥鬥然伸出右臂,指著隻能看到隱隱約約影子地幽州兵,“幽州兵,虎狼之師也!雄視中原,於我冀州如芒在背,禍矣!禍矣!”他頹然靠著城頭坐下,如癡如狂,“審正南、辛仲治皆棄我而去,張儁乂、高秉中亦另擇主上,我才能平庸,不如讓賢。”
耿武、閔純齊聲道:“主公欲讓賢於誰?”
“我乃袁氏故吏,本初討董,人皆望之。冀州讓於本初,我家族亦可無憂,諸君以為如何?”
“不可!”
耿武反應最直接,拔劍擊石,憤然道:“主公不可!冀州基業怎能拱手相讓?方今天下,得冀州者得中原,主公不思逐鹿,何有此頹廢之語?”
閔純、劉惠、李曆皆苦勸不已,韓馥低頭沉吟良久,
歎道:“真忠臣也。”遂不置可否,拂袖而去。
不等耿武等人鬆口氣,公孫瓚的兵馬就到了城下,指著城頭罵陣。耿武探出頭,見數千騎兵昂然而列,雖風塵仆仆,難掩萬般殺氣。
“公孫將軍何以如此?”
公孫瓚使人近前詢問林寧去向,耿武如實回答:“衛將軍已於一個時辰之前北上。”
“快追!”公孫瓚氣急敗壞地下令。
遼東老巢亂成一鍋粥,種種跡象表明是幽州搗鬼,公孫瓚肺都氣炸了,一心找到林寧報仇。行軍司馬勸他歇息片刻,士兵疲憊,不堪長途奔襲,被公孫瓚一馬鞭抽在臉上,留下一道血痕:“放屁!我公孫瓚的兵,就是三天三夜不睡覺也能作戰!”
行軍司馬忍痛道:“主公明鑒,就是追上了林寧,幽州兵有上萬,步騎混編,可攻可守。我遼東子弟兵最精銳之白馬義從,尚不在主公身邊,主公目下隻有三千普通騎兵,如何向林寧報仇?”此次討董,諸侯帶的兵馬都不算精銳,因為得把精兵留著守家,公孫瓚的遼東兵多是騎兵,其中白馬義從三千,普通騎兵三千,步卒零零散散,不堪大用。公孫瓚討董帶的就是遼東普通騎兵,白馬義從留給公孫越應對突發情況,現在遼東大亂,關靖率領白馬義從與牽招對陣,結果無一勝績,可見士兵再精銳,沒有一個優秀的統帥也白搭。反倒是田豫,領著一隊雜牌步軍,硬生生拖慢了牽招的腳步,給關靖贏得喘息時機。
然而,公孫瓚怒火攻心,失了理智,他的性格本就有些偏執,自然不肯回到遼東再戰。遼東鐵騎一路向北,追著幽州兵的腳步而去,由於遼東鐵騎拋卻了大部分輜重,隻求一戰,幽州兵有步有騎,行軍緩慢,被追上是遲早的事。不過,林寧性格謹慎,任何時候行軍都會往四周派出探馬,還沒走多遠探馬回報:有數千騎兵自南往北,奔襲如電,還有一刻鍾就要追尾,看旗號是公孫太守的部隊。
一刻鍾,時間太緊張了。
林寧對公孫瓚始終心存忌憚,聞言下令:後隊變前隊,步軍結陣,騎兵護住兩翼。
精銳在應對突發狀況時,仍能做到令行禁止,絲毫不亂,幽州兵便是如此。雖然時間緊張了一些,在各級將率的命令下,有條不紊地進入戰鬥崗位,張郃、高覽騎馬跟隨林寧左右,見此不禁讚歎。
審配、辛評也緊跟幽州牧,後者道:“公孫伯圭擅長騎兵離合之戰,眼下士兵結陣還需時間,請主公派精騎拖住公孫瓚,分三撥,輪次詐敗,怠慢其心。”
沮授、田豐亦道:“仲治所言有理,主公請調派兵將。”
爭分奪秒之際,還得看人的急智,要是丟給參謀部慢慢謀劃,等
敲定最終方案,都可以為幽州牧收屍了。既然謀臣意見一致,林寧從善如流,喚來張郃、高覽、太史慈,如果是要力戰拖住公孫瓚步伐,張高不熟悉幽州兵戰法,自不能用,現在卻是詐敗,正好讓哥倆露露臉。
公孫瓚號為“白馬將軍”,文武雙全,更是身經百戰。在絢麗多姿的三國時代,文武分工不像後世那麽細,太守不止是純粹的行政官員,文人帶兵打仗,武人治理一方,都是很常見的。或許正是這樣模糊的界限,使得三國時代誕生了一大批文武全才,後世分工細了,而且防止武將坐大的心理愈來愈重,再也湧現不出這麽多奇才。有得必有失,皇權的加強,世族的沒落,使得後世無數仁人誌士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擺脫治亂循環的怪圈,算是另一方麵的建樹。
遼東鐵騎行進如風,公孫瓚接到探子報告:有上千騎兵在前攔路,旗號打的是“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