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熱血已冷(二十二)
作者:溫風      更新:2020-03-05 08:26      字數:3307
  華雄字子健,關西人氏,昔侍於涼州刺史董卓,拜騎都尉。

  後卓耀武東都,雄遷將軍、都督,關東諸侯舉義兵討董,遂以雄持節鎮虎牢關。

  雄有勇略,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為義兵先鋒,敗之,賴雄之大力也,再遷鎮西將軍。

  義兵迫急,車騎將軍韓滔援引一軍入關,與雄共事。

  雄初不見疑,而多蔑之,因太祖籌劃,乃疑滔。

  夜置酒宴,延請滔及伏波將軍張繡,陰布刀斧手以待。

  滔有機謀,自遣親兵於外,宴中言笑自若,雄乃執刀斧手,滔亦號親兵。

  操戈既起,關兵惶然,太祖遂結眾引兵以進,青鋒所指,莫不披靡。

  雄知勢去,又明己之過失,悔之無及。

  持刀引軍,死戰於後,滔、繡皆得脫。

  雄為騎都尉關羽所斬,壽止三十六歲,時為初平元年春三月也。

  太祖曰:“華雄有信布之勇,奈何屈身事賊乎!”

  史氏評曰:“華雄世之虎將,有勇略,性急躁,太祖知其短而取之,孰不勝耶?恨哉其暴,惜哉其忠,謂虧大節而全小節歟?”

  ——李清《晉書。

  華雄傳》

  眾所周知,中國有兩位武聖人,一位是關羽,另一位是嶽飛。

  關羽被封為武聖是他死後的事了,其由人變神的過程也是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固定,在官方和民間都有著極高的認知度。

  尤其是到了清朝,滿族同胞認為和同族不同宗的金朝有繼承關係,對抗擊金人的嶽飛自然不可能推崇備至,恰巧另一個關羽沒有“民族英雄”的光環,關羽的忠義你可以說忠於劉備一人,也可以說忠於日薄西山的大漢王朝。

  總之,關羽對滿族同胞來說不是敏感人物,有清一朝,共有十個皇帝給關羽加了尊號,在此之前為關公上“名片”的,兩宋加起來也就六個皇帝。

  更有甚者,清雍正三年,朝廷頒令,以關帝廟為武廟,並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禮儀進行春秋兩祀。

  從此,關羽成為國家祭祀的主神,達到了與文聖孔子並駕齊驅的地位。

  在英雄輩出的三國時代,論文論武,都有一批傑出人物能和關羽不相上下。

  後世對關公的推崇,自然是因為他的忠義,“忠義千秋”幾乎成了關羽的代名詞,文評大家毛宗崗說三國有三絕:智絕諸葛亮,奸絕曹操,義絕關羽。

  然而關羽這個人啊,雖然閃光點很多,也有不少缺點,畢竟人無完人。

  譬如陳壽評價的“剛而自矜”,說白了就是剛愎傲慢,著實不討喜。

  自從輸了一陣,關羽養好箭傷,天天想著斬殺張繡找回場子,殺不了張繡也得殺了華雄或者韓滔,不然這臉就徹底丟在地上撿不回來了

  。

  入了虎牢關,關羽也不和劉備打個招呼,青龍刀劈開一條路,直驅西涼潰兵,意在尋找關內的主將。

  可惜關羽到的時候韓滔和張繡已經收攏殘兵往西門去了,算是撲空,幸好華雄跟瘋子一樣大呼小叫,見人就砍,才沒讓關二鬱悶身亡。

  華雄也瞄上了關羽,綠帽子綠袍再加一把拉風的青龍偃月刀,辨識度高達百分之百,華都督心想:臨死之前拉你墊背。

  關羽一眯丹鳳眼,豎起臥蠶眉,心裏默念春秋刀法的起手式,臉色愈發漲紅。

  “鼠輩受死!”

  “紅臉匹夫,看刀!”

  兩人同時怒喝,如晴空綻雷,華雄刀法大開大闔,不留餘地。

  狹路相逢勇者勝,關羽未曾想到華都督存了必死之心,被搞得手忙腳亂,好在頂級高手不僅手上功夫一流,心理素質照樣過硬。

  擋住華雄的開門三板斧之後,關羽靜心屏氣,青龍刀先防守了一陣,瞅到破綻直取華雄腰眼。

  哪知華雄看也不看劈落的青龍刀,大刀一橫,就往關羽的脖子上斜劈,兩人兵器長度不相上下,出手時機也差不多,這要是劈實了,就是同歸於盡的結局。

  關二才不會和他同歸於盡呐!

  收刀防守,如是幾次,奈何華雄不得,關羽的心再沉靜也起了波瀾。

  在完全拋卻生死之後,華雄的實力憑空邁了一個台階,問題是西涼軍陷入絕境,身邊的親兵越打越少,更多的西涼兵選擇了投降,也有一部分感奮於華雄的忠勇,至死不降,被殺紅眼的關東軍剁成肉醬。

  沒了親兵護衛,華雄不僅要應對關羽,還有時不時地冷槍冷箭。

  關羽剛愎,但這裏多數不是他的兵馬,他也命令不動,隻能紅著臉圍毆華雄。

  人力有時盡,畢竟是血肉之軀,打到現在,華雄體力損耗嚴重,又一次和青龍偃月刀對砍,虎口發抖,支撐不住,大刀飛到天上。

  關羽沉了口氣,青龍刀一轉,就要結果了華雄,這時林寧堪堪趕到,哥們還想收服華雄,怎麽說也是一員猛將:“雲長且慢——”

  聽是聽到了,但不住手,青龍偃月刀劃過一道弧線,等它落下的時候,血染刀鋒。

  關羽微微喘口氣,華雄的人口落於地上,他下馬拾取,再翻身上馬,用刀高高挑著,喝令最後的殘兵投降。

  那些拚死抵抗的西涼兵見老大死了,均無戰心,扔下武器任由關東軍處置,也有極少數的死硬分子,最後被斬殺殆盡。

  華雄的無頭屍身仍直挺挺坐在馬上,屹立不倒。

  林寧長歎一聲,心說行啊關老二,你不僅傲,這記仇的本事也是一等一的。

  太史慈這才有機會近到林寧身邊,下馬拜倒:“參見主公!”

  林寧從來不放

  棄任何收買人心的機會,下馬把住太史慈的胳膊,將人扶起,先是一陣噓寒問暖,才問起洛陽的情況。

  據太史慈所說,接到秘密的飛鴿傳書到他趕來虎牢關之前,王離和季布靠著散布讖語,兼一些不痛不癢地遊擊戰,令洛陽上下暗流湧動,董卓已有西遷之意。

  虎牢陷落,是壓倒董卓遷都長安的最後一根稻草,哪怕董卓不信讖圖之說,關東軍勢大,他也不會吃眼前虧,遷都成了唯一的選擇。

  林寧摸著硬硬的胡茬,點頭道:“董卓沒有信心堅守洛陽,看來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進入洛陽城見一些老朋友了。

  不過,為了防止董卓狗急跳牆,立刻傳書給王離,令他不得遲疑,一旦董卓棄城,務必第一時間入城維持秩序,若董卓放火,則以救火為第一要務。

  此外,不可輕追,西涼軍中有名將徐榮,此人深謀遠慮,機變百出,我們那點騎兵,一旦折在裏麵,就等於損失了一批富有經驗的老兵。

  ”

  太史慈領命,下去安排了。

  這時已經快到了天明時分,袁紹等諸侯終於相信虎牢關已經掌握在聯軍手中的事實,紛紛帶兵入城。

  頓時,關內熙熙攘攘,歡聲笑語,袁紹找到曹操,了解了奪關的具體經過,又問林寧的去處。

  “太尉馬不停蹄,人不解甲,往西趕去洛陽了。

  ”

  “關內未留一兵一卒?”

  “正是。

  ”

  袁紹驚訝,其他人聽到這個消息也是滿心複雜,林寧不但是打進虎牢關,控製住局麵後連俘虜都交給友軍看押,然後全軍出關,西進洛陽,說是“馬不停蹄”一點也不為過。

  沒錯,林寧對虎牢關沒有興趣,他的根基在幽州,虎牢關就是一塊飛地,就是控製了虎牢關又如何?四麵皆敵,四戰之地,還不夠費心的,糧草還得經過不少人的地盤往這裏運,有這工夫還不如吞並別的地盤,擴展勢力。

  等拿下洛陽,再取虎牢關不遲。

  幽州軍團不論步騎,令行禁止,不動如山,動則如風,行軍速度在這個時代首屈一指。

  林寧也很會抓軍心,既然帶的是步兵,那就自己不騎馬,和士兵一起步行,受到他的感染,沮授、田豐這樣的文人也紛紛下馬,軍心士氣並未因為一夜的戰鬥而低落。

  休息的時候,林寧所過之處歡呼不止,他很和藹地招著手,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這話說的不錯,幽州兵雖然至今也無法達到近代軍隊的戰鬥力,但有林寧這個頗具魅力的精神領袖,仍然能與近代軍隊一戰。

  平等,這點別想了,你把兵練得再好,給士兵灌輸再多的平等觀念,封建社會這個大熔爐也會很快把士兵心中所謂的“平等”火苗湮滅。

  這不是一個人的問

  題,這是一個社會的問題,所以林寧給士兵洗腦固然頻繁,也從不抱希望在他們退伍之後能影響到死。

  榮譽,友愛,團結,這些是林寧大力建設的,是保證幽州軍團戰鬥力的基石。

  好在漢朝的軍人地位還行,沒有到宋明那樣變態壓製武將的地步,林寧剽竊後世的勳章製度和給予犧牲士兵覆蓋軍旗下葬的待遇,再加上各種洗腦,讓士兵相信死後有一個美好的世界,他們的戰死不是毫無意義,而是會讓家人榮耀,死後能挺著胸膛麵對祖宗。

  提高軍餉,這是基石的基石,林寧從不諱言:再怎麽說忠君愛國,你不讓士兵吃飽飯,不讓老百姓吃飽飯,你就是玉皇大帝、如來佛祖,照樣弄死你沒商量。

  民心即天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