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奠基(二)
作者:
溫風 更新:2020-03-05 08:26 字數:3210
既然我來到這個世界,我就有自己的使命,我不僅要一統華夏,讓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避免五胡亂華的悲慘命運,還要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從有文字記載以來,人類就在摸索一個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社會,我無法分辨哪一種製度更適於中國,但我可以確定發展科學是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前提,所以在我真正閉上眼之前,我希望看到一個科學體製的自我運轉、完善,並走向成熟。我始終相信,一個人的偉大無法同一個民族的偉大相比擬,當古埃及人把金字塔像種樹一樣在尼羅河流域遍地開花的時候,華夏先民還處於炎黃部落的階段,但當先民們從黃土高原走下來後,一個輝煌璀璨的文明開始建立,無數的先賢思想家開始發出自己的呐喊,無數的精美藝術開始被富於創造性的先民編織……我愛我的民族,不愛她的武力,而愛她的文化。——《林寧日記》
從漁陽縣的漁陽城到薊縣的幽州城不過一百多裏,以楚軍步兵的精銳程度,最多走兩天,急行軍的話一天就到了。再急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林寧下令放緩速度,節約體力,帶足幹糧,每天走四十裏。
劉焉深知楚軍是自己手中的王牌,必須好好拉攏,他讓自己的長子劉範、幼子劉璋親自出城十裏迎接,給足了林寧麵子。劉焉有四個兒子:老大劉範,老二劉誕,老三劉瑁,老四劉璋。不論是陳壽的《三國誌》,還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隆中對》這一篇對劉璋的評價都是一致的:暗弱。
在林寧看來,劉璋是一個厚道人,不適合當諸侯,就像宋徽宗、李後主這樣的人不適合當皇帝一樣。在劉備入川反咬劉璋一口之後,勢如破竹,兵臨成都城下,益州文武都說守軍、糧草充足,成都堅城,劉備根本打不下來,劉璋卻說:“吾父子在蜀二十餘年,無恩德以加百姓;攻戰三年,血肉捐於草野,皆我罪也。我心何安?不如投降以安百姓。”左右皆落淚。
距離劉範、劉璋哥倆還有上百米的時候,林寧勒馬,楚軍止步,揚起的灰塵逐漸散去。劉範暗自點頭,心說這個林寧也不是莽夫,很細心,怪不得父親器重他。
林寧和田豐等人下了馬,快步走到兩兄弟麵前,拱手道:“大公子,四公子,漁陽太守林寧在此有禮了。”
劉範虛扶了一把道:“林太守客氣,家父已準備牛羊酒肉犒軍。蛾賊猖獗,國事敗壞,家父夙夜憂歎,時刻盼著林太守統率官兵殺賊,為天子解憂。”
一邊隨口應付,林寧一邊不引人注意地觀察劉璋,與一臉正氣、剛毅的劉範相比,劉璋的麵相十分符合他自己優柔寡斷、厚道輕信的性格。劉璋眉清目秀,麵白無須,皮膚像抹了一層奶油,一看就沒
幹過體力活,估計君子六藝中的射箭也隻是敷衍練了幾天。一路上都是劉範開口,劉璋偶爾插一句嘴,林寧發現了,劉璋這孩子有點內向,待人接物沒問題,很難做到和劉範一樣,從開始到現在嘴就不停,絲毫不擔心冷場。林寧算了一下,劉焉還有幾年要去益州,通過楚軍的戰功可能提前,劉璋的大哥二哥留在雒陽做人質,老三劉瑁和老四劉璋會跟著劉焉入蜀。劉焉死後,益州文武認為劉璋仁慈,適為人主,便一致推舉劉璋做益州牧。其時劉範、劉誕聯合征西將軍馬騰密謀除去董卓餘黨李傕、郭汜,兩兄弟事敗被殺,馬騰敗走西涼;雖然史書上沒說得太細,但從劉璋做了十四年的益州牧後,劉瑁染疾去世,這個老三也是沒多少野心的人。
以林寧如今的勢力,是阻止不了劉焉去益州的,隻要劉焉一死,劉瑁無野心,劉璋順理成章繼任益州牧,他唯有一聲歎息:劉季玉,生於亂世該狠則狠,你心腸太軟了,做個富家翁可以,當諸侯屬於趕鴨子上架。不過,若我統一北方,提兵入蜀,有你這樣的諸侯,將天府之國收入囊中就很輕鬆了。
鏡頭重新轉回漁陽城,武涉正跪坐在郡守府的正廳撓頭皮,麵前堆著如山的竹簡文牘,把他的半張臉死死遮住。
林寧很信任武涉,離開前把自己苦思冥想恢複生產的政策記錄下來,由武涉頒布實行。這些政策最重要的一條是開墾荒地,漁陽郡有十二萬戶,四十多萬人口,楚軍一半老兵和黃巾軍俘虜被遣散務農後,人口已經膨脹到超過五十萬,仍是地廣人稀,大片土地拋荒,無人耕種——或者說,大量農民依附豪強門閥,無法擁有自己的土地。林寧想著憑自己和劉焉的關係,漁陽郡因為地處邊關,免幾年賦稅是沒問題的,到了董卓亂政,就可以自作主張,威福自操。於是,林寧製訂了一係列輕徭薄賦的政策,漢朝畝產在兩百六十斤左右,古人用“斛”或“石”作為重量單位,在漢朝,一斛或一石皆為一百斤左右;林寧製訂的政策規定,將所有無主荒地統計一遍,然後分給願意耕種的農民,種子、耕具由官府出借,一套種具的租價為兩百枚五銖錢——五枚五銖錢可以買一公斤糧食,兩百枚就是四十公斤,不到一石,而且沒有利息,算得上十分低廉了。為了激發農民的積極性,林寧規定農民申請耕種土地的畝數上不封頂,耕種十年即可永久擁有,官府也承認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但如果兩年不去耕種,則要被官府收回重新分配,就算是耕種了十年已經永久獲得土地,四年不耕種也要被收歸國有。每五畝土地繳納一石糧食,也可以根據市價折算五銖錢;中國的農民非常勤勞,一個青壯年隻要肯幹,
伺候十畝地毫無問題,再有家人幫襯,二十畝、三十畝都能打理得井井有條,若再雇傭短工、長工,幾百畝土地也是小意思。
隻要成功推行這條政策三五年,不僅能增加漁陽郡守府的凝聚力,使得農民為郡守府搖旗呐喊,更不用擔心糧食會產生缺口。打仗打的就是後勤,沒了糧食之憂,人心安定,再鼓勵百工發展,促進商業,漁陽這個邊關地域將很快活躍起來,那些流民慕名而來,人口也可以大大增加,形成良性循環。
“治國良策,奈何,奈何啊……”武涉拍著竹簡,長籲短歎。
“兵曹何以歎息?”
戲誌才和田疇先後走進來,後者拿著一張蔡侯紙,蔡倫發明紙張已經半個多世紀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漢朝仍然沒有推廣紙張,日常仍以竹簡為主。究其原因,一是蔡侯紙成本沒有降低,二是封建王朝以統治者的意誌為轉移,如果皇帝說要對蔡侯紙進行改良,用不了幾年各種工匠就會做出成果;還有第三點,即古代推廣一項技術,如果沒有當局配合,則時間比較漫長。
田疇把蔡侯紙放到竹簡上麵,連連搖頭:“主公走之前令我召集全郡的工匠,說是改良蔡侯紙,還讓我建什麽‘流水線’,並教工匠們識字,把每一次實驗的數據記錄下來,到現在還不見成果。”
武涉最近讀了不少書,對兩漢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聞言道:“若蔡侯紙改良,能大量產出,對傳播聖人教化有大助力,子泰可不能懈怠。”
田疇苦笑,不知道說什麽好,林寧吩咐的事他一知半解,隻有照辦,畢竟紙張推廣確實有利於傳播文化,儒家子弟對這種事是很熱衷的。這邊戲誌才拿起一份竹簡,隨意瀏覽一遍,武涉道:“耿介,你看怎麽樣?”
戲誌才不假思索道:“主公想得太簡單了,荒地雖然在那兒擱著,實則多數被士族把持,縱然隻是名義上擁有,也不會輕易放手。”
“正是,我正為此頭痛,還有幾個月天氣就該徹底冷下來,烏桓騎兵南下,全郡都得提高警戒;主公要開墾荒地,聚攏流民,無外乎深根固本之意,但士族肯把土地讓出來嗎?烏桓人會給我們時間嗎?”
“烏桓不過是疥癬小疾,隻要把他們打怕了,再施以恩德拉攏,便不足為慮。”戲誌才和田疇跪坐在武涉對麵,“可是,主公這一條政策若強製推行,則反彈劇烈,必須從長計議。”
“耿介之才十倍於我,計將安出?”
“以武力來說,刀架在脖子上是可以把洶潮暫時壓下去的,但不長久,再者說,崔季珪也是士族,若我們對士族動刀子,崔季珪難免增添兔死狐悲之感,於主公的大業不利。最好的辦法,還是和士族合作,實現共
贏。”
“願聞其詳。”
“太史公有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心趨利,以利結之,則能拉攏大部分人。”戲誌才壓低了聲音,把自己的計劃娓娓道來。
聽完,武涉、田疇皆拍手叫好:“耿介大才,我等不如多矣。”
戲誌才微微一笑,轉向田疇道:“主公雄才偉略,誌才不及萬一,主公吩咐子泰的事,誌才思索良久,現有一策為汝解憂……”
田疇大喜,頓首道:“請耿介賜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