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奠基(一)
作者:溫風      更新:2020-03-05 08:26      字數:3520
  中平元年的秋天,或者說漁陽郡的秋天,來得分外冷冽。

  此時黃巾軍在整個大漢境內掀起的狂瀾正一點點平複,漢軍屢戰屢勝,張角控製的大片領土被壓縮,加之本身的健康問題,黃巾起義失敗的苗頭開始顯露。許定從譙縣千裏迢迢趕來了漁陽,還帶著一批家族子弟,見麵第一句話就是:“家嚴家慈叮囑我等殺賊報國,正當其時。”林寧經過半個月的準備,先是大裁軍,隻留八千常備軍,分為六千步兵、兩千騎兵,以楚軍舊部為主,保證戰鬥力不下滑。為了實現承諾,林寧讓麴義挑選青壯成立“先登死士”,定額八百人;其後,設立各種職位,並把招攬的人才安插到適合的崗位上,後世普遍認為這一次創製奠定了大楚帝國的基本體係。

  頒布義務兵役製和誌願兵役製,混合實行,漁陽百姓十六歲以上、四十歲以下,不論男女,每周都要抽出一天時間參加軍事訓練,戰時接受征召。等教育普及之後,當兵成了一種榮譽,將取消義務兵役製,改為誌願兵役製……

  設立“兵政省”,相當於國防部,主管軍費兵事,分管一部分後勤,長官為兵曹,由武涉出任,兼任漁陽長史、軍師……

  設立“禦政院”,相當於檢察院,負責普及律法知識、複核刑獄案件,也可以監督官員,權力極大,長官為禦政使,由戲誌才出任,兼任漁陽郡丞、軍師祭酒……

  設立“戶政省”,相當於財政部,管理錢糧,分管一部分後勤,長官為戶曹,由田豐出任……

  設立“刑政院”,相當於公安局,負責一線執法,分管一部分司法,長官為刑政使,由林寧兼任……

  設立“提刑院”,相當於法院,負責民事、刑事案件的審判,但無執法權,刑事案件必須由刑政使提請、按察使批準才能開庭,長官為提刑使,由最近慕名而來的一位讀書人丁啟出任……

  設立“工政省”,相當於工業部,負責器械製造,長官為工曹,由田疇出任……

  設立“禮政省”,相當於外交部,長官為禮曹,由董昭出任……

  設立“吏政省”,相當於人事部,長官為吏曹,由陳宮出任……

  設立“農政省”,相當於農業部,長官為農政令,由沮授出任……

  設立“中書省”,負責文書、檔案管理,起草檄文、政令都由中書省管理,中書省這個名字是晉朝以後才有的,林寧直接拿來用了,顯然,此中書省非彼中書省,權力很小,長官為主簿,由崔琰出任……¥愛奇文學i7wxm…免費閱讀

  設立“司律省”,相當於司法部,下轄監察署,負責監督官員,與禦政院互相製約,長官為總管,由崔琰兼任……

  建立“漁陽高校”,相當於中央黨校,不敢叫漁陽書院,那

  樣和潁川書院太像了,怕被有心人聯係起來,校長由林寧兼任……

  八千楚軍編成不滿編的“漁陽師”,先登死士獨立成軍,任命龍且為漁陽都督,兼任漁陽司馬,負責具體指揮,也就是直接統兵的大將,太史慈、波才為副將……

  建立“中央軍事學院”,下轄陸軍、海軍兩個大的分院,院長由章邯出任……

  設立“軍法局”,相當於憲兵機構,長官為總軍法官,由文醜出任……

  設立“特種局”,相當於特種兵機構,長官為局長,由顏良出任……

  設立“工兵局”,相當於工程兵機構,長官為局長,由章平出任……

  設立“文藝局”,相當於文藝兵機構,長官為局長,由許定出任……

  設立“訓導局”,相當於練兵機構,長官為局長,由麴義出任……

  設立“教導局”,相當於宣傳機構,兼顧政委的職責,長官為總教導官,由管亥出任……

  設立“輔兵局”,相當於武裝部,負責管理輔兵和預備役,長官為局長,由王離出任……

  設立“後勤局”,相當於總後勤部,下轄醫療署、兵械署、糧秣署等機構,長官為後勤總長,由蒲亮兼任……

  設立“參謀部”,純粹的參謀機構,執行和貫徹最高統帥的意誌,林寧集團高層都在參謀部掛職,長官為參謀長,由許定兼任……

  建立“親兵營”,四百人左右,由林寧直接指揮,相當於林寧權力的最後一道屏障,地位特殊,長官為營將,由許褚出任,盧三作為副將……

  此外還有岐黃省(醫療、衛生)、文教省(教育)、市易省(市場監督管理)、商政省(商務)、大匠省(科技研發,分為國防、民生)、華夷省(民族管理)、百家省(宗教管理)、水利省(水利)、直道省(交通)等機構,有的職位空缺,有的由林寧兼任。多數部門並不對外公開,漁陽高校和中央軍事學院也是打著開善堂的幌子,畢竟林寧不敢輕易試探大漢朝廷的底線,其中最神秘的兩個部門是“錦衣衛”和“泉台”,前者是他套用了明朝錦衣衛的名字,屬於文官係統管理的情報機構,後者是軍方的情報機構,都直接對林寧負責。錦衣衛長官為指揮使,泉台長官為台長,由林寧兼任,武涉、戲誌才分管錦衣衛,蒲亮分管泉台。

  為免部門太多,號令無法統一,乃至扯皮推諉,林寧規定行政部門全部歸到郡守府麾下,受郡守府節製;純粹的軍事部門則由武將管理,一級壓一級,直接對林寧負責,這點理所當然,沒人反對。林寧隨即又規定,等以後他做了刺史,各郡、各縣仍要設立類似機構,去掉那些必須由中央直轄的部門,比如兵政省,則州級為“府”,郡級

  為“廳”,縣級為“課”。縣之下也不能胡亂丟給宗族自治,比如縣下麵還有兩級架構:鎮、村,鎮級設“亭”,相當於派出所,保證政令能從上邊一直貫徹到最底層。雖然古代尤其是東漢末年的宗族、門閥勢力十分強大,皇權不下鄉成為常態,但林寧相信人類總是在進步,不能因為有困難就退縮,宗族再強經曆了五胡亂華也衰落了,隋朝推行科舉製不就是為了打破這種壟斷?老楊家的人能做到,我為什麽做不到?

  為了方便指揮軍隊,也是把人類文明幾千年來摸索出來的成果在此刻綻放,林寧創立了軍銜和新的軍事編製。軍銜從高到底分為上校(暫時設到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六級士官、五級士官、四級士官、三級士官、二級士官、一級士官、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軍銜和職務掛鉤,士兵必須無條件服從軍銜高於自己的長官,士官比較特殊,屬於教官,晉銜可以跳過;軍事編製則是:十五萬人為一軍團(戰時設立),設軍團長、五萬人為一軍(戰時設立),設軍長、一萬五千人為一師(常規最高編製),設師長、六千人為一旅(不常設,一般單獨設立),設旅長、兩千人為一團,設團長、五百人為一營,設營長、一百人為一曲,設曲長、三十人為一果,設果長、十人為一什,設什長、三人為一伍,設伍長。

  軍銜和改革後的軍事編製結合,使得楚軍從上到下聯係緊密,隻要磨合完畢,將如臂使指。哪怕主將被殺,各個作戰單位也能在長官的帶領下繼續作戰。經過一番商榷,龍且被授予上校軍銜,章邯、蒲亮、許褚被授予中校軍銜,章平、王離、盧三、管亥、波才、許定、顏良、文醜、麴義、太史慈皆被授予少校軍銜。

  這邊剛把一切理順,幽州刺史劉焉的書信就到了,稱黃巾複來,幽州南部地界多受襲擾,請漁陽郡出兵剿賊。林寧算了算,張角還有幾個月才病死,黃巾軍正是勢大的時候,現在他的功勞當一個漁陽太守還行,沒有劉焉幫忙能當個縣令就算燒高香了。所以窺伺幽州刺史的位置一是要有足夠的功勞,二是必須劉焉在朝中幫自己說話。歸根結底,劉焉既然來信,林寧不能推脫,家裏有武涉、龍且守著他放心,正好還有一些牛人沒發掘,便決定親自帶兵南下。

  戲誌才曆史上是病死的,屬於英年早逝,身體應該不是很好,現在林寧專門雇了一個大夫給他調養身體,軍旅顛簸,林寧不打算把這個“鬼神之謀”的首席軍師帶上,要是落得和郭嘉一樣的下場他非吐血不可。思來想去,發現崔琰和田豐最合適,崔琰乃冀州名士,交遊甚廣,認識的人縱然在曆史上沒留下名號,也

  是難得的人才;田豐足智多謀,更是剛正不阿,林寧就算犯了錯也不怕,因為田豐絕對會指著他的鼻子指出來。雖然心裏不爽,但也明白這個人是寧折不彎的諍臣,說的話還是要聽的。

  接下來選武將,許褚、麴義是要帶的,一個統領林寧的親兵營,一個是獨立成軍的先登死士的指揮官,再加一個大將章邯,此外還有波才、管亥,身為前黃巾軍將領,帶上他們可以起到不戰而勝的作用,林寧想著決定帶波才一個,波才在黃巾軍中的威望比管亥大得多——還有一點,管亥、章平護送盧植去了雒陽,尚未回來。隨後,林寧任命田豐為臨時軍師(軍師地位比較高,不能亂封),崔琰為臨時行軍主簿,挑選楚軍舊部三千人,皆為步兵,由章邯任臨時統帥,授予臨時上校軍銜,波才任副將,授予臨時中校軍銜,反正都是楚軍老兵,林寧一句話就可以把波才的指揮權摘掉——後來這種臨時職務、臨時軍銜被當作傳統保留下來,隨時用隨時扒。

  之所以隻選步兵,一是漁陽郡靠著烏桓人的地盤,烏桓騎兵南下的話,沒有騎兵就隻能依托城牆,那城外的大片地域等於丟給烏桓人糟蹋,所以要保留機動兵種和烏桓騎兵作戰;二是黃巾軍以步兵為主,也沒有多少騎兵,楚軍精銳,有沒有騎兵不影響大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