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不教胡馬度陰山(六)
作者:
溫風 更新:2020-03-05 08:26 字數:3430
林寧留下二十名騎兵,便辭別了太史慈,商定由這些騎兵護送太史慈和母親去漁陽,騎兵也完全由太史慈指揮。林寧等人又轉去兗州東郡東武陽縣,如果記得不錯,足智多謀的陳宮就是東郡人,曆史上曹操殺了兗州數名名士,包括邊讓,陳宮由此恨之,才背叛了曹操把呂布引了進來;羅老先生則改為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說出了一句千古流傳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不齒其所為又不忍殺之,於是毅然離開曹操,著名京劇《捉放曹》講述的就是這個故事。
即將抵達東武陽時,正值盛夏,一行人找了一處遮陰的樹林休息。戲誌才趁著空隙坐到林寧身邊,背靠著樹,一邊用手帕擦汗,一邊道:“明公,誌才有一事不明,請明公指點迷津。”
林寧猜他要問自己為什麽這麽積極尋找青州兗州的文武人才,微笑道:“耿介但問無妨。”
“誌才博覽群書,秦末劉項大戰,至四麵楚歌垓下之圍,項王麾下尚有多數文臣武將追隨,精兵亦有十萬。據誌才所知,項王麾下有謀士林寧,字如靖,與範增、武涉同為謀略大家,又有龍且、季布、虞子期、鍾離眛、章邯、蒲將軍等武將,亦是一時俊傑。誌才覽閱秦末史料,發現楚軍垓下突圍,至烏江時有四萬人跳江,皆不見屍身,跳江者包括林寧、武涉、龍且、章邯、蒲將軍……”戲誌才說到這裏停了下來,沒有再說下去,而是直勾勾地盯住林寧,等對方的回答。
無聲地歎息過後,林寧心裏轉了數個念頭,就知道這個問題遲早被提出來,他也想過改名,實在太倉促了,還沒來得及實施就已經走一步看一步被推到今天。林寧思來想去想不出一個完美的解釋,看蒲亮離得遠,盧三和許褚因為是親兵離得很近,心說盧許皆是嘴風嚴謹之人,不必隱瞞,便道:“耿介,我就和你實話說吧,我乃秦末林寧,陰差陽錯才來到大漢,我麾下的將士,也是追隨項王到烏江最後一刻的楚軍,本有四萬,到了大漢在我身邊的隻有兩萬,而且項莊、季布、虞子期、鍾離眛等人都不見了。”雖然聲音壓得低,身邊的人隻要不耳背都能聽到。
盧三還沒什麽,許褚則瞪大了眼,相較於喜怒不形於色的戲誌才,他的表現最失態,同時也恢複得快,等他的表情歸於平靜,也代表他真正適應了親兵的職責。林寧偷偷瞥了虎癡一眼,對戲誌才說:“耿介有話直說,我雖然來得離奇,但我想上天既然不絕我林寧,還讓我來到大漢天下,那我總能闖出一番事業。”
戲誌才有了心理準備,淡淡道:“在追隨明公之前,誌才便通過眾人之口聽說了明公在幽州、青州的所為,龍且、章邯這樣的名號
實在太過響亮,由不得誌才不浮想聯翩。既然明公坦誠相告,誌才亦非矯揉造作之人,深知‘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的道理,定不漏一絲口風,請明公放心。”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這裏麵的意思怎麽充滿了誘惑呢?
林寧在這一刻想了很多,華夏史是一部鬥爭史,君臣之間鬥、官民之間鬥、文武之間鬥、華夷之間鬥……如果他最後成功了,建立一個高度集權的大帝國,是不是也要延續這種老路子?三百年一次的王朝興替周期律,想必也逃不過吧?事實上,就是現代國家的民主政府,也不能完全避免封建王朝的某些弊端。這世上沒有完美的製度,隻能逐步完善,一個製度若有自我修複的功能,那才是比較理想的。
皇權啊,皇權,至高無上的皇權,從秦朝的法家巔峰皇權,到漢以後的儒家偽善皇權,其實都在昭示一個道理:麵對權力的誘惑,中國數千年曆史,昏君前赴後繼,明君大浪淘沙。
皇權在理論上無法被束縛,所以皇帝可以不為自己的任何行為負責,所謂“天子與庶民同罪”,是最大的謊言。
和太史慈一樣,尋找陳宮很順利。《三國演義》陳宮先生第一次出場是在曹操刺殺董卓未遂,以獻七星刀為名借機逃出雒陽,途經中牟縣,被時任縣令的陳宮抓獲,因為曹操敢於刺殺國賊十分欽佩,遂棄官追隨,結果又因為呂伯奢之死而分道揚鑣。此時陳宮還沒有出仕,林寧暗自竊喜:沒出仕是最好的,我又不是曹操,個人魅力不大,隻能靠民族大義打動人心,許褚這樣的愣頭青還好說,身為讀書人的陳宮可不好忽悠。
奉上製作不久的名刺,陳宮很快開門迎客,身邊還跟著一人,林寧起初不在意,隻當是陳宮的朋友拜訪。這人確實是陳宮的朋友不假,卻不是普通人,從進門開始戲誌才就盯著他看,林寧還沒來得及和陳宮套近乎,戲誌才先一步開口了:“先生莫非是濟陰董公仁?”
林寧啞然片刻,不可思議地看看戲誌才,又把目光投向陳宮身邊的人:“這位先生是……”
那人微微一笑,拱手道:“濟陰董昭,參見林使君。”
陳宮和董昭都麵相柔和,青衫綸巾,一副標準的儒生模樣,古人沒有現代人營養均衡,大多在一米六到一米七之間,陳董差不多高,比林寧矮了一頭。但林寧不敢托大,向兩人深施一禮,激動道:“公台先生,公仁先生,寧今日能得見兩位大才,何其幸也。實不相瞞,寧即將赴任漁陽太守,兩位先生應該知道漁陽地處邊關,烏桓騎兵多加襲擾,而大漢為了鎮壓黃巾之亂,無暇顧及邊關,邊民望王師解救久矣!”見對麵兩人笑意盈盈,就是一句話
不說,他隻能無恥地把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話搬出來了,“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願兩位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寧愚魯而賜教。”
陳宮、董昭齊道:“願聞將軍之誌。”
林寧抹了一把眼淚,使自己顯得分外悲壯:“漢室傾頹,中涓竊柄,寧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迄無所就,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為萬幸。”這回不拿邊關邊民說事了,直接說我是要“伸大義於天下”,比較曖昧,是要爭霸天下,還是做忠臣興複漢室,全看他人的理解。
陳董還在猶豫,戲誌才趁機道:“公仁,你我相知相交,林使君乃明主也,何不早投?”
林寧心說福星來了擋都擋不住,認識一個戲誌才,還能攀上董昭,戲誌才的史料那麽少,誰知道他和董昭是朋友?話說董昭是青州人,本以為收了太史慈,過了青州就不會再碰上青州名人,誰知道董昭到陳宮家做客,哈哈,老天爺都在幫我。
董昭再不猶豫,拜首道:“使君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
林寧趕緊把人雙手扶起來,又轉向陳宮:“寧雖名微德薄,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寧當恭聽明誨。”
陳宮對董昭的學識一向佩服,董昭都淪陷了他的心裏也開始傾斜,不過還有一股文人的傲氣:“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
“先生不出,奈蒼生何!”
夠了,再說下去就虛情假意了,陳宮跟著拜倒:“既蒙延請,宮願附驥尾。”
人是到手了,但陳董都表示家人先不急著去漁陽,等安定下來再說。林寧估計裏麵還有考察自己的意思,如果自己不是明主,肯定說走就走,像陳宮棄曹操投了呂布,董昭棄袁紹投了曹操。戲誌才也是這樣,史書上雖然沒說他有沒有家人,但想來在潁川書院讀書,沒錢不說學費,吃穿住行搞得下來嗎?看他一口雪白的牙齒,就知道愛惜羽毛的程度。
古話說窮文富武,意思是文人學習可以簡略,比如練字可以用樹枝在地上比劃,讀書也不是體力活,而習武每天揮汗如雨,營養跟不上能行嗎?武者或者家境優越,比如張飛,或者幸運的遇到名師,食宿全包,比如張繡、張任、趙雲這樣的,傳說是被一代槍王童淵收為弟子,個個不凡。
陳董二人很瀟灑,收拾了東西就跟著林寧上路。
兗州挨著冀州,林寧知道冀州人才如雲,沮授、田豐、高順、麴義、顏良、文醜、張郃、高覽、審配、崔琰、朱靈、趙雲……太多了,林寧不貪心,能得到一半就夠了。
他倒是真的不貪心!
在冀州轉了一圈,先見的審配,結果人家比較死心眼,認為林寧來曆不明,沒有
顯赫家世,所以怎麽說也不接受招攬。林寧氣得鼻歪眼斜,出來後對戲誌才等人說:“審正南千裏之才,奈何剛愎自用,識人不明,早晚為其所害。”
張郃、高覽、趙雲、朱靈、高順沒找到,倒是巧遇顏良、文醜這一對好兄弟,聽他們說是去投靠袁家。顏良文醜雖然是一勇之夫,和張飛一樣有勇無謀,但好歹是猛將,林寧當然不會放過。他知道對這種猛人先不用說話,能打過什麽都好說,所以讓許褚出戰。
顏良滿臉大胡子,雖然沒有關羽的長,也足夠稱為美髯了,皮膚黝黑,胳膊比戲誌才的大腿還要粗,一杆長柄大刀使得出神入化。文醜長得相對瘦削,為人冷峻,一圈鋼針似的胡子,所使兵器為槍,名叫宿鐵三叉矛。許褚驍勇,但不論對顏良還是文醜,三百回合都沒有分出勝負,打得虎癡大呼痛快。
打完後,顏良文醜都有些喘,對視一眼,把兵器插到地上,同時拜倒在林寧腳下:“林使君,我兄弟二人平生最佩服英雄好漢,林使君既要出塞擊胡,我兄弟二人定當追隨,好教胡人瞧瞧我漢家兒郎的威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