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離愁
作者:爾等      更新:2020-06-21 21:39      字數:2118
  三日後,元康帝終於下旨,將孫良娣的葬身所在安排好了。了了幾字,便安排了她的一生,孫氏良娣,葬入昭哀太子附陵。

  送葬孫良娣的次日,蕭揚歡和徐凝慧在莊子上的一座三進的暖閣下棋。這暖閣底下有溫泉經過,屋子裏十分暖和,連一向畏寒的徐凝慧都解了衣裳,著一件單衣靠在炕上。

  “聽說孫家因為前幾天的事情被貶斥了!”徐凝慧落下一子,“我之前倒是做了次小人,以為你的目的是想讓孫良娣死後不得安寧。現在麽,倒是回過味來了!”

  蕭揚歡秀美微挑隨即道,“孫家被貶斥到了蜀地。”

  “蜀地?”徐凝慧下棋的手一頓,“孫府的三姑娘好似出嫁在蜀地,巧合?”

  蕭揚歡嘴角勾了勾,沒有接話。

  徐凝慧意外的看了坐在對麵的少女一眼,“當真是用心良苦,不過母女二人也算是互為依靠。”

  其實,孫良娣死的前幾天夜裏,她同蕭揚歡做了人生中最後一筆交易,內容便是她要蕭揚歡將孫父貶到蜀地為官,而她將自己掌握的所有信息告知蕭揚歡。

  否者,便是她帶著秘密去黃泉,蕭揚歡永遠也別想知道參與昭哀太子之死的人究竟有哪些人,而且這些年和她在暗地裏合作的人是誰,而她的母親和妹妹不過是過得不好點而已。

  當夜,孫良娣半躺在床榻上,明明奄奄一息,但是眼睛裏迸射出驚異的目光,嘴裏還發出令人不舒服的笑聲,“哈哈哈,蕭揚歡,我很想知道,你會怎麽選?”

  而當時,她肅然的站在床榻前的腳踏上,雖然知道床上的人是故意為之,心中的怒氣仍舊無可抑製的像燎原之火,焚燒了整個心田。

  坐在暖閣的炕上,蕭揚歡指尖的那枚白子落在棋盤上,她輕聲道,“可惜孫良娣機關算盡,到最後沒有想到,那貴妾會先發製人,聽說孫夫人昨日夜裏心悸而死!”

  “有些人沒有那個福氣,怪不到旁人!”徐凝慧感歎一聲,接著落下棋子。

  二人在靠窗的炕桌上,你來我往下了三盤棋後,一歲多的阿庸睡醒了,睜開了水汪汪的眼睛,“娘!”

  日暮時分,著人送了徐凝慧母子回她自己的莊子後,鄭嬤嬤前來回話,並將這些日子的花費匯成冊子交上。

  “公主,孫良娣的棺槨落葬後,按您的吩咐將賞錢都發下去了。”

  蕭揚歡接過賬冊,隨手翻閱一下,草草瀏覽一遍,合上賬冊,“倒是不算多,這些日子辛苦嬤嬤了。”

  鄭嬤嬤退下之後,耳邊便傳來山上清淨寺中悠揚的鍾聲,蕭揚歡想了想,讓人將冊子收了起來,轉頭對蕭昭佑道,“了智大和尚的交代,你都記清楚了?”

  蕭昭佑悶悶的點頭,瞧著有些不開心。

  蕭揚歡摸了摸他的小腦袋道,“了智大和尚是舉世聞名的高僧,他這一脈是禪宗,講究出世和入世的修行。了智大和尚因為你的緣故在京城停留這一年多,你當珍惜這份緣分,但不可沉溺其中。”

  “我知道,大和尚說: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他說我年紀小,眼下還不懂得這其中的意思,但終有一日會明白的。”蕭昭佑尚且稚嫩的聲音裏滿是離愁,“阿姐,我還能再見大和尚麽?”

  了智大和尚在孫良娣死的第二日就整裝出發去了南楚和漠北邊境,離開京城前,他曾來見過蕭揚歡一麵。

  蕭揚歡為了智大和尚備了行囊,卻被了智大和尚拒絕,同時他要了蕭揚歡一句承諾才安心離開。

  “見不見都不要緊,大和尚傳授你的東西,足夠你應對這一生的風浪了!”蕭揚歡嘴角帶著溫和的笑容,“待開春後,外祖父為你尋的拳腳師傅就會來莊子上,傳授你和文白。”

  到底是小孩子,聽到了這個消息,雖然沒有表現出十分活潑,但眼中的明亮之色,卻如明燈一樣灼灼。

  喪葬一事告一段落後,崔良媛和鄭嬤嬤安排人將寺中的衣物和擺設搬了不少到莊子上來。李良娣也被挪到莊子上修養,幸好莊子尚且算的寬敞,幾個院落剛好住下人。

  臘月裏,日短夜場,冬雪寒冷,各人都在院子裏貓冬,這種情況直到出了元宵節後才算結束。

  正月十六,徐凝慧帶著阿庸從京城回到莊子上,普一到了,倒是先去了蕭揚歡姐弟住這的正院。

  蕭揚歡正坐在暖閣中和馮常卿、蕭扶歡討論新春用什麽料子做衣裳,用什麽樣的繡法繡花草鳥獸,就見徐凝慧帶著剛回走路的阿庸,慢吞吞的往屋內來。

  小阿庸一見麵,就露出一個笑臉來,蕭扶歡歡喜的喊了一聲,當下丟了繡棚子,迎了上去。

  蕭揚歡和馮常卿對視一眼,彼此臉上都帶著笑意,蕭揚歡吩咐人送茶水點心,這才道,“怎麽這樣急就回來了?”

  徐凝慧讓人將從京城帶來的禮物送到各個院子去,“過年太鬧騰了,再說吉安候府就小貓幾隻,還沒到元宵節,冬弈去了書院給夫子們拜年後就沒再回來,我們母子在京城更孤單了。”

  蕭揚歡瞄了她眼底的青色,加上這幾日黑雲和李承嗣時不時送回來的消息,心裏有了幾分了然,“回來也好,莊子上清淨,無人叨擾,對你養胎也好。”

  絲毫沒有提及京城的局勢,也沒有問徐凝慧吉安候的消息,這讓徐凝慧無疑鬆了一口氣。

  倒不是蕭揚歡不問,而是她對京城的消息了如指掌,並且通過這幾年的生意,在涼州知道了一些消息。

  南楚和漠北之間的戰事一觸即發,但是吉安候並沒有如眾人想的那樣在涼州準備。涼州隻有六安候劉家的人在,吉安候不知下落。

  而元康帝對六安候府也是心存芥蒂,兵部尚書秦尚書從中瞧出了幾分端倪,故而慢待刺刺備戰事宜。衛家和秦家不合已經人盡皆知,眼下二人正爭執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