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樂陽(二)
作者:爾等      更新:2020-05-23 21:05      字數:2149
  回想進殿前,福全在耳邊低語的內容,十分確然自己是代人受過。而這人,便是穩坐上位的昌隆帝。隻是她是小輩,貿然頂撞,少不得一個不知禮數,不敬長輩,甚至連過世父母都要被人侮辱。

  故而,按下不悅,隻恭敬的問安,“請樂陽長公主安!聽聞長公主玉體不適,未曾遣人問安,汝安失禮。今日得見長公主進宮見皇祖父,可知無恙,汝安心中才定!前兩日來啟元殿小坐,皇祖父還說,新年裏沒能見到您,十分牽掛您。”

  樂陽長公主瑞眼微眯,眼中閃過一絲冷意,這個孩子刻意提及初一不曾出席正宴,是真的牽掛,還是意有所指?

  “無礙,年歲大了,少不了不舒服,養上幾日便好。”樂陽長公主收回打量蕭揚歡身上的目光道。

  “長公主也該學著保養自己,享享兒女福氣!”昌隆帝轉眸看向樂陽長公主,“年前皇後不適,調養許久才康複,你年歲見長,不如從前,也該引以為鑒。早日娶了媳婦進門,替你料理瑣事,得閑安泰。”

  “不為別的,昭哀和禹將同歲,汝安都快九歲了,禹將還未娶妻,也不知你們夫婦是怎麽打算的!”

  樂陽長公主聽了這話,臉色一變,似有惱意,眉目間的峰巒漸漸挺拔。

  鎮國公府林家祖父母接連過世,光是守孝,林家就守了近六年。難道她願意自己的長子不婚,後嗣無望?

  “鎮國公府是孝悌人家,皇祖父若有心賜婚賞林家表叔一份尊榮,不妨問問表叔自己的意思。您可是自詡心疼晚輩又開明的長輩的!”蕭揚歡搶在樂陽長公主說出難聽的話之前道。

  父親是有兒女,但是已經薨逝。惹惱了樂陽長公主,誰知道她會說些什麽出來。

  昌隆帝聞言這才想起鎮國公府的前情,自知理虧,又瞥見樂陽長公主,見她麵色不好,心頭越發不高興。“罷了,就按你說的,等他春闈過後,再談婚事。”

  此話過後,樂陽長公主再無閑話之意,好幾次昌隆帝講話頭轉給樂陽長公主,樂陽都是沉默以對,昌隆帝親近的心思也寡淡幾分。

  頃刻後,樂陽長公主自己尋了個給李皇後請安的借口便退下了。

  待她離開後,昌隆帝神色如常詢問承歡宮中家常,但蕭揚歡卻從他的言談中,看出昌隆帝其實有些惱意。

  這也難怪,昌隆帝事務繁雜,難得抽出精力關切外甥,乃是君恩。卻被樂陽長公主當場駁了,還是以讀書考取功名這樣虛妄的名頭,昌隆帝如何會信!

  堂堂一品鎮國公,還需要什麽功名來點綴自己,要麽是樂陽長公主毫不留情麵,懶得再尋名頭,要麽就是鎮國公妄圖讓鎮國公府林家再上一層!無論哪種,昌隆帝都是不能忍受的!

  茶盞再續,書房內安置在黃花梨木幾子上的三足烏金香爐中,嫋嫋騰騰升起一股香煙。香味清淡而彌久,很是好聞。

  蕭揚歡把玩著手上的海棠花紋玉佩開口道,“方才您同長公主提及父親,孩兒想起這兩日無事,將承歡宮的賬本子整理後,看到父親舊物中有一匣子牡丹烏木香。此香難得,製作過程繁瑣不談,所需材料中的沉香烏木來自海外,牡丹又要北宋洛陽產的白牡丹花蕊。這白牡丹精貴,花蕊更是稀少。”

  昌隆帝似有所悟開口道,“朕記得,太子那匣子牡丹烏木香還是從前沈家進貢的,此香燃上,香煙繚繞,經久不散,香味甘甜,是太子喜歡的。後來被皇後送給了你父親,沒想到他珍藏許久未用。”

  “皇祖母疼愛父親,一貫有什麽好東西都緊著父親的!”蕭揚歡笑的板正,那雙眼睛裏好似淬了寒冰。“原本該去給皇祖母請安,隻是今日皇祖母在立鄭殿裏招待世家女眷,兒臣不便前往。想著書看完了,便到您這兒換書來了。”

  “這兩日聽鄭嬤嬤說,皇祖母且忙的很,每日都要接見誥命夫人和姑娘。”

  昌隆帝聽得她說完,眉頭微蹙,“每日麽?皇後行事怎的浮躁了!”

  “孩兒閑暇時聽宮人們說,皇祖母慈母心腸,遍尋京城待字閨中的女兒,為兩位皇叔覓得嬌妻美妾!就連孩兒外家都說皇後娘娘當得起一句賢德慈愛。”蕭揚歡笑著同昌隆帝道。

  昌隆帝眉心處褶皺越深,“都在傳?”

  “是啊,連兒臣的承歡宮都知道了。不過,皇祖母是一國皇後,也是母親,這般為了兒女親事也能明白。”蕭揚歡繼續道,“如今同為兒女操心,樂陽長公主又與皇祖母同歲,論起兒女經必定能暢談一番。”

  果然,昌隆帝聞聲後麵有沉思之色。

  話已至此,再多便過了。

  蕭揚歡低頭喝茶,嘴角溢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弧度,有矛盾不怕,沒有八麵玲瓏瓏的李皇後不能調節的矛盾。

  隻要李皇後想要扶持自己的兒子登上帝位,就不得不學了寧太後,向鎮國公府、樂陽長公主示好,滿足樂陽長公主的所求!

  雖然李皇後肯定會不滿樂陽長公主的挑剔,但她終歸是要忍的!一想到李皇後自忖一國皇後,但不得不覥顏討好樂陽長公主的憋屈,蕭揚歡就無比暢快。

  樂陽長公主行事獨斷,眼光極高,能被她看上的姑娘,必定出眾。京城中出眾的姑娘不少,可是適齡的卻不多。李皇後為了兒子和打壓德妃母子,必定滿足樂陽長公主所願。

  可昌隆帝疑心並重,樂陽長公主和鎮國公府已經成為獨一無二的勳貴之家,若是再與世家聯姻,必定會挑起他更大的忌憚。

  這也是昔日相互扶持的兄妹,為了鎮國公婚事有了矛盾的原因。

  可惜,自視甚高的樂陽長公主並未察覺一向對她恩寵有加的皇兄的不滿,滿心為兒子算計的皇後未必看到昌隆帝日薄西山下的重重疑心。

  而她身為局外人看到了,不點破,甚至挑起了幾人之間的矛盾。

  承歡宮前,閑眠盡日無人到,她空閑的時候多著呢,不急,她一點都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