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章 計劃
作者:趙氏虎子      更新:2020-05-22 13:35      字數:2113
  在王束看來,一是因為現在自己勢單力薄,要想安全到達幽州,還有很多需要仰仗楊義,二是公主作為醫者,救死扶傷是她的職責所在,自己不可能去阻止。

  王束想著,現在楊義的傷已經好的差不多了,是時候跟楊義商量,護送他們到幽州的事情了。

  楊義和王束兩人在營寨裏走著,楊義心裏知道王束找自己是為了何事,他們已經在這裏停留了半個月了,而據韓震的斥候得到消息,胡人大部已經撤回了北方駐地,隻留了了少數人在南部,因此現在胡人退卻,王束自然是來跟他協商他們去幽州的事情的。

  “將軍的傷勢如何了?”王束問道。

  “嗯,公主妙手回春,經過她的診斷用藥,現在已經好了六七成了,公主的恩情我楊義定會銘記於心,日後…一定相報。”楊義說到日後這個詞,頓時覺得有些不妥,什麽叫日…後嘛。

  聽著楊義信誓旦旦說著,一旁的王束也是連連點頭稱是。

  “將軍傷快好利落了,不知前往幽州的事…”

  “哦!”楊義一拍額頭,如夢初醒道:“你不說這事,我都快忘記了,護送你們去幽州的事你放心,我絕不會食言。”

  王束拱手道:“多謝將軍,隻是不知將軍何時能…”

  “等我的傷好利索,我親自護送你們去幽州。”楊義不等王束說要立即回答道。

  聽到楊義的回答,王束沒有異意,因為他知道楊義的傷最多過幾日就能痊愈,到時候有他親自護送,王束心裏也更放心。

  “不過,我還有件事要與你協商。”

  “將軍當說無妨,隻要王某能做到的,就一定替將軍辦好。”

  經過這段時間的接觸,楊義對王束有了一定的認識,這人精明能幹,而且知進退明事理,懂的什麽該舍,什麽該取,此外,凡事以大局為重,不會因小失大,高句麗王能派他來出使唐羅帝國,原因不過如此,因此楊義認為他是個值得合作的對象。

  “平盧軍的境遇相信你也知道,現在我們孤立無援,得不到及時補充,勢力漸漸衰落,我曾經試圖聯係幽州方麵,可是情況不如人意,再者由於朝廷沒有值得托付的人,所以營州軍事根本無人關注,更入不了朝堂。”楊義將平盧軍的境況與王束一並說來,雖然軍隊不斷擴大,但是目前胡人還沒有完全將自己放在心上,但是現在沒有,並不代表以後不會,到那時楊義再想這個問題怕是為時已晚了。

  王束聽楊義說完,並沒有立刻回答,而是思量一會才道:“將軍為何不取營州城池,然後以營州為根基,厲兵秣馬,然後再圖附近之郡縣,收羅四海之抗胡人士,何愁胡人兵鋒?”

  對於王束說的,他何嚐沒有想過,隻是現在軍隊並不是真正的平盧軍,它不過是自己為了壯大聲勢,混淆視聽才借用了平盧軍之名,並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這就名不正言不順,不符合大義,即使謀取城池,也會被小人所乘,而目前的實力還不允許他使用武力解決,因此隻能智取。

  “王使者說的正合我意,隻是雖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可是如若有朝廷旨意,楊某便師出有名,名正言順,做起事情來也不會處處捉襟見肘。”楊義沒有告訴王束實情,所說現在有求於他,但是楊義不想授人以柄。

  王束也是高句麗國裏混過官場的,自然知道楊義說的在理,所以也沒有疑問,於是說道:“將軍想我怎麽做?”

  楊義聽他如此說,知道事情好辦了,他滿臉笑道:“不需要王使者多勞,隻要幫用親自跟陛下帶句話,說我楊義帶領的平盧軍誓死效忠皇帝陛下,效忠唐羅帝國,僅此而已。”

  楊義說的鏗鏘有力,就像一個鐵骨錚錚的勇士,在向自己的國家表示絕對的忠誠和信仰。如果當今皇帝還沒有老糊塗,相信聽到他這番話,一定會有所表示。

  “將軍放心即可,他日見到皇帝陛下,王某一定將話帶到,不僅如此,王某會竭盡所能幫助將軍達成所願。”王束隻所以這樣也有他自己的理由,首先楊義是個英勇果敢之人,抗擊胡人侵略之心堅決,這與高句麗國的目的一致,所以幫助楊義就是幫助高句麗國,另外一方麵則是王束認為這楊義有勇有謀,並非池中之物,猶如龍困淺灘,有朝一日必將翻江倒海,成就一番偉業,這於公於私都是一樁好事,自己不過開口之勞而已,他沒有不出手相助的理由。

  楊義沒有想到王束答應的如此痛快,而且還說要竭盡所能幫助自己,這更是讓他喜出望外,於是趕忙道:“那我就先謝過王使者了。”

  “將軍不必客氣,王某這條命都是將軍救回來的,幫將軍一個小忙也是理所當然的。”

  “對了,還有句話不知當說不當說。”楊義故意問道。

  “將軍還當王某是外人不成,有話說便是了。”王束倒是十分坦誠。

  “那我就直說了,這次如霜公主跟王使者來唐羅帝國是為了和親同盟,但是我聽聞當今陛下已是花甲之年,而且身子羸弱,每日尚且以藥為生,猶如日薄西山,命不久矣,雖然這話有違臣道,但是如霜公主於我有恩,楊某不得不說啊!”楊義歎息的說道。

  見楊義如此說,王束也是一聲歎息:“哎!誰家沒有兒女,誰又希望自家兒女遠走他鄉,記得接公主出門時,夫人淚流滿意,心如刀割,王某心裏也不好受,隻是國之不存,民將焉附,實在是沒有辦法啊!”

  楊義不由想起漢朝時期,多少大漢的公主背負著艱巨崇高的使命,她們拜別親人,遠走他鄉,為了國家的安危,為了和平,從一個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公主,成為他鄉的一個過客,過得還不如一個尋常百姓,她們在如花似玉般的年紀,失去了自己應該具有的快樂,甚至是自己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