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章 好萊塢的故事(二)
作者:老貓三千問      更新:2020-05-20 20:44      字數:2246
  根據內部消息了解,《華國、利堅國電影諒解備忘錄》將明確規定:

  在20部分賬片的基礎上,增加14部特種片(全部為利堅國片),好萊塢中小公司也將在華國獲得更多的發行機會。

  利堅國票房分賬從原來的13升至25;

  增加華國民營公司發行進口片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這份期限隻有五年,也就是說到2017年,雙方勢必再次談判。利堅國的目標不是“擴大配額”,而是“取消配額”。

  想當年,寶島市場全麵開放,院線皆被好萊塢占據,連拷貝數都沒有限製。結果短短數年,寶島電影徹底掛掉。

  不過華國國產電影自然沒有寶島電影那麽弱,畢竟如今的文化部也不可能和寶島一樣犬儒。

  因此,取消進口片配額絕對不可能,進一步放開卻無法挽救的。34部可能變成44部,或者更多,批片市場也更加火爆——甚至《鋼鐵俠3》這樣的好萊塢大型商業電影,都會通過參加國內電影節,然後用批片的方式在國內發行。

  彭毅誠預見不到未來華國電影市場何去何從,但他憑借這麽多年的經驗和對好萊塢的理解,較為明確地有了個概念:好萊塢的公司這兩年肯定有大動作,而且是上升到資本、政治層麵的那種。

  如此一琢磨,思路就理順了。

  這幾天頂峰、望遠鏡等公司的主動結交,看重的就是彭毅誠如今在金龍國際電影節上的地位和影響力,他們這是為將來鋪路。

  無數電影人都想將電影與政治、經濟隔離,他們麵對媒體和記者時,是這麽說的,但很可惜,他們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從電影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不可避免的與整個社會的方方麵麵掛鉤。

  畢竟電影是一門綜合性最強的藝術。

  好萊塢借助國家力量,逼迫其他國家放開市場,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倭國電影、棒子國電影、寶島電影市場如今的現狀。

  寶島扛不住利堅國壓力,將本土市場剝了個精光,然後被外來者侵吞。韓國影人就超有骨氣,在70年代,政府為保護本土電影,強製規定影院每年每個廳都必須上滿146天的本土電影;電視台也必須播放一定時數比例的國產片。

  再加上90年代末,用分級製代替審查製,解放創作力,韓國電影終於一飛衝天。

  但其實,民間和官方也有過兩次大規模互肛。一次是98年,為抗議政府削減電影配額,韓國影人幾乎全員出動,剃光頭示威,最終迫使政府讓步。

  一次是2006年,盧武鉉政府表示,要將電影配額由146天減至73天。大批電影人再度聚集,靜坐抗議,不過政府態度強硬,還是實行了73天配額製。

  難得的是,韓國電影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奮起直追。拿2013年舉例,年度前十位有九部是本土片,喜劇片有《隱秘而偉大》、古裝片有《觀相》、政治題材有《柏林》、恐怖懸疑有《捉迷藏》、純愛則有《7號房的禮物》,堪稱百花齊放。

  這東西很有意思,政府妥協,自己國民不妥協。電影人爭氣,觀眾也力挺,韓國影史票房前十,隻有一部是外國片。寶島和韓國,都是受老美的恐怖支配,結果卻截然相反。

  再說我們自己,很多人都在擔心一個問題,如果市場進一步對好萊塢放開,國產片hold得住嗎?

  先不談這個,先說國內態度。

  在《華國利堅國電影諒解備忘錄》公布之後,院線擊掌相慶,因為可以賺更多的錢。大公司表麵憂慮,實則奔走相告,因為多了條產業渠道。影迷更嗨皮,因為可以看到更多的大片。

  在大公司看來,這不是壓力,而且機會,一個打進全球市場的機會。2012年之後,利堅國幾大巨頭全在華國設立了辦事處,大片裏的華國麵孔越來越多,利堅國大腕往華國也跑得越來越勤。

  好萊塢到處都是尋找項目的華國人,華國也擠滿尋求資金的好萊塢商人。四十大盜影業投資了《綠皮書》,銀煌投拍了《長城》,華影投拍了《金剛狼3》,據說劇本都是華國編劇寫的。

  光纖傳媒聯手獅門影業,簽下3年15億美元的大單子,將投資對方15部影片,並按出資比例參與全球票房分賬。

  盛達影業自己更是在好萊塢成立了傳奇影業,2017年計劃聯手華納合作投資製作《環太平洋》、《魔獸》、《哥斯拉》等商業大片。

  華國如今有資本,好萊塢有渠道和品牌,就像《大腕》裏說:我們可以賺利堅國佬,不,賺全世界影迷的錢了!

  當然,好萊塢重視的不是華國資本,歸根結底還是華國市場。

  這個市場的增長速度和規模都讓好萊塢眼饞的流口水,相對歐美已經飽和的電影市場,華國的電影市場煥發著勃勃生機。

  尤其是華國的人口紅利,在電影方麵如今隻不過開發了冰山一角。

  截止2016年底,華國有走進電影院觀影習慣的觀眾不超過2億,而華國實際人口有14億以上。

  隻要培養起這個國家一半以上人口的觀影習慣,每年的票房總額都將是北美電影市場票房總額的3倍以上。

  這才是好萊塢不得不接受華國資本的原因,他們想要在華國電影市場裏分一本羹。

  不過這些好萊塢電影在華國電影市場舉步維艱,因為國內電影產業根本沒有完成市場化,還是集中管控為主。

  外國片的引進、排片、發行,幾乎全握在文化部手裏。不受待見的,安排長假後第一天上映、幾部進口大片紮堆上映、延期上映……想衝高票房的,可以安排在周末上映,還有國產電影保護月等等。

  這種管控,讓好萊塢深惡痛絕,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確實打擊了海外入侵,保護了華國國產電影的發展。

  但如果一旦國內放開電影市場的管控和保護,真正受損害的是誰呢?

  是國內的中小公司,以及中小成本的國產片。

  隻有他們,才是需要保護的最終對象。華國幾個大型影視集團的製作能力和國內發行能力,早就不害怕好萊塢電影入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