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一億頭豬
作者:東方勝      更新:2020-05-22 03:43      字數:2196
  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一直到秦朝一統天下,接下去漢唐宋明各朝代的英雄豪傑們,林正道相信在量子世界他們仍然守護著這個華夏。

  至於元清有什麽名人,至少七八十年代還沒人記得。清朝那些名人要等九十年代開始的辮子戲大火了之後,才會有人想起來去研究。

  如今人們能記起來的清朝還是那個每天都在和洋人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清朝。

  曆史上,還是信息爆炸時代才讓那些辮子戲帶來的清朝形象風光掃地。可見有些事,就算怎麽洗也是洗不幹淨的。

  不說清朝兩百多年科技發展全麵倒退——四庫全書漢人的書隻留下了一千本,其中七百本隻有書名而無內容。

  清朝兩百多年沒有一個新發明不說,順治乾隆兩朝連足球(蹴鞠)都給禁了。僅僅是害怕漢人聚集——不心虛你怕什麽。

  林正道一期廠二期廠各自招工兩萬多,三期廠規模是一期二期廠的總和,等三期廠完成投產,僅僅電子廠就有十萬員工了。可是國家一點都不怕。

  在辦公室看完資料的林正道正在作出批示,由林正道口述,秘書記錄:“現在全國範圍內五十五家大型自動化養殖場現在存欄生豬一千萬頭,不過還是太少,要在三年內將生豬存欄提高到一億頭。”

  張援朝在一邊聽完一口茶水噴了出來:“同誌,放衛星也不是你這麽放的啊。那可是一億頭豬啊……”

  林正道擺擺手:“我知道,就是一億頭豬,全國人民抓三天也抓不過來。不過真的不多。”

  林正道這麽說,是有著自己的道理的。後世國內生豬存欄最高的時候超過五億頭。所以就算一億頭豬,也不過是人民生活需求的五分之一。

  當然,現在國內隻有十億人口,而生豬存欄超過五億的時候國內擁有十四億人口。而按照後世生豬出欄周期隻需要四個月,基本上可以看做國內每人每年要吃一頭豬。

  當然很多人會感覺自己沒有每天半斤每天半斤的這麽吃豬肉的,可是,除了餐桌上的豬肉,大量豬肉還是被拿來製作香腸和罐頭、速凍水餃等。

  林正道拿出計算器:“按照現在存欄是一千萬頭,明年這個時候翻兩番達到三千萬頭生豬,後年這個時候生豬存欄超過六千萬頭,三年後生豬存欄超過一億頭,問題不大。因為養殖場是不殺掉母豬的,母豬的作用都是用來擴大再生產。按照母豬一年兩胎總計生十頭小豬來計算,又有一半母豬五頭會被留下繼續擴大生產,也就是說,生豬存欄每年最大能增加五倍,實際上小豬長大也需要時間,但是一年翻兩倍並不算困難。”

  張援朝問道:“那你是不是經曆過老百姓隨便吃豬肉的時代?”

  林正道:“是啊,隻是太油膩。大家吃不下那麽多豬肉了,過年煮個豬頭或者肘子的習慣早就沒了。每次逢年過節,我都想吃點清淡的。我記得一個鄰居家的孩子,最不喜歡吃肉餡餃子。小孩子們都挑食的厲害。”

  張援朝歎了口氣:“那真好啊。”

  張援朝想起自己小時候,到是沒餓著,不過也說不上吃的有多好。基本上是有什麽吃什麽。哪裏還敢挑食,他那個時代挑食的孩子是自絕於世界。

  林正道:“同誌,這就是工業化養豬的魅力,沒有工業化,肚子裏沒有油水,什麽都是假的。”

  張援朝:“你說得對,國家現在開始重視菜籃子工程了。因為我們擠兌的,各地已經開始放棄肉票了。”

  作為工業化養殖示範一場,五星集團通縣養殖場這裏的生豬存欄已經超過了百萬頭。而且廠房建設現在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還在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增加著。

  通縣這裏交通不差,曆史上就是北方漕糧的集散地。以通縣這裏輻射京津,肉蛋禽被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京津兩個市場發售。

  因為供應量遠比國營豬肉攤點充足,兩地的肉票已成廢紙。

  這也是張援朝所說的,菜籃子工程的一個項目,那就是逐步取消票證製度。在意義已經不大的票證上,采取直接取消的措施——例如以前的電視機票和現在的肉票。

  這當然也被看做是改革試點的一些成績。

  當然暫時糧食還沒全部放開,不過集市上農民賣糧也沒人管。主要是國家現在儲備的糧食沒有應對全民搶購的能力——而一旦有投機商造一些謠言,基本沒什麽分辨能力的市民們就會去排隊搶購。

  這可不是說笑的,林正道記得當年有人排隊搶鹽的經曆,害的幾天內真缺鹽的家庭買不到鹽了。有些人一買都是幾噸鹽。當然真正笑醒的是鹽業公司的人,國內鹽廠的開工率嚴重不足,連一半都不到,也就百分之二十——鹽廠工人也就一年工作兩三個月。以鹽業公司的利益來看,巴不得每年都來一個搶購食鹽。

  而放開糧食管理,將其市場化之後,建國之初的上海那幫奸商可是投機過糧食布匹生意的。雖然最後國家調集資源將那些投機商打下去了,但是自身也損失慘重。

  一句話,工業化和城市化需要蛋白質,需要肉蛋奶。

  以前國內工業化的程度不夠,養殖養豬都是在農村進行。但是根據林正道的記憶,其實哪有地產行業不養豬的,哪有計算機行業不炒房的。工業化養豬是大勢所趨。

  現在林正道更加注意肉蛋菜工程,像是對抑製愛之病的雞尾酒藥物和抑製癌細胞的格列衛都不打算做了。

  這在回國之前,也是林正道規劃的一部分內容。

  這個年代在國內,人們普遍解決了最基本的溫飽。但是要說吃好,沒那麽容易的。尤其是北方,冬天蔬菜基本上就剩下冬儲大白菜了,大棚蔬菜需要點的技能點太多,薄膜、育種、化肥,雖然很多人穿越到古代輕輕鬆鬆就做到大棚蔬菜了。可是對八一年的北方農村普及大棚蔬菜還是有些難度的。

  對抑製類的藥物需求就更低了,想賣到國外賺錢也不是那麽容易的。按照非洲和印度的做法,直接仿製你的藥物不就行了,還能出口創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