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好兄弟造反當然也要一起
作者:紙老虎灬      更新:2021-01-04 07:24      字數:2750
  惠州府,惠州知府衙門後衙,知府伊秉綬看著麵前的男子,先是驚訝,繼而是憤怒。

  站在他麵前的,就是剛被滿清朝廷旌表過誓死不降賊的東莞知縣彭人傑。

  伊知府有些替我嘉慶的臉疼了,這要是彭人傑的官大一些的話,差不多都能媲美前明崇禎皇帝祭祀洪承疇了。

  “東莞縣,你也是讀聖賢書的,世受皇恩,朝廷才剛剛旌表與你,你的家族也尚在贛省萍鄉,不過一死而已,大丈夫怎能屈身從賊,還要害了全家性命呢?”

  伊秉綬重重的怒吼了一聲,這位是福建汀州人,以清廉著稱,而且他還有一重讓人想象不到的身份,那就是此君是方便麵的發明者。

  據說伊秉綬有一次用一種將麵粉加雞蛋摻水和勻後,製成麵條,卷曲成團,晾幹後炸至金黃的麵招待詩人、書法家宋湘。

  宋湘嚐過覺得非常美味,故問其名,伊秉綬答道:“這是自家所創,尚未有名。”

  宋湘聽罷,笑著說道:“如此美食,竟無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麵’如何?”

  從此,伊府麵流傳開來,並簡稱為“伊麵”,後世廣東、香港那邊把方便麵稱為伊麵,就是從伊秉綬的姓氏中得來的。

  “回稟伊府君,在下正是讀了聖賢書,那才會投奔明王,大府飽讀詩書,難道不知道您這腦後辮子從何而來?難道不知當今的朝廷,不過是蠻夷叛賊的後代?

  你說彭某世受皇恩,這我可不認,彭某不過一附監生出身,不管是監生的身份,還是東莞知縣的職位,那都是我花了白花花的銀子買來的,整整三萬兩白銀啊!”

  彭人傑伸出三根手指頭,滿臉都是肉痛的表情,瑪德,花了三萬兩買個東莞知縣,屁股沒坐熱明王就打來了。

  要知道他這三萬兩白銀,可是借的揚州鹽商的印子錢,是要付高利息的,而且那些揚州鹽商還派了個人在他身邊,指導他如何搜刮民脂民膏來還債。

  悲劇的是,鹽商派在他身邊,名為給他當師爺實際上是收債人的家夥,在明王進攻東莞縣的時候,由於逃跑,被複興軍的士兵一槍給打死了。

  這下彭人傑就更沒退路了,他跑都不敢跑,因為要是跑回萍鄉老家,就算滿清朝廷不殺他,放債的鹽商也得找人砍死他。

  所以一提起世受皇恩什麽的,彭知縣就是一肚子的火!

  “大府與其說我世受皇恩,不該投靠明王,那奴兒哈赤呢?他們家世代是建州衛指揮使,大明憐憫他們在通古斯荒原受凍,才同意他們南遷的到建州的,可他們幹了什麽?

  奪了大明的江山,殺了萬萬漢民,現在還讓咱們頭上頂著這豬尾巴,大府何不去那京城問一問嘉慶,問一問滿洲勳貴,他們世受大明皇恩,怎好意思做叛賊?還皇上,頂天是個建州衛指揮使!”

  伊秉綬目瞪口呆,饒是他學富五車,滿肚子的大道理,硬是被彭人傑懟的說不出話來!

  這也是滿清政府的死穴之一,假如現在是唐宋,被懟的無地自容的,絕對是貪生怕死的彭人傑。

  可在我大清,就這麽幾句話,相當於大專生的彭人傑,就能懟的雙料博士伊秉綬說不出話來。

  “組似兄,彭知縣說的有理,兄長還是和我一起去承天府晉見明王吧!”

  伊秉綬搜腸刮肚的想要反駁一下彭人傑,可該怎麽說都沒想好呢,門外傳來的熟悉的聲音。

  伊秉綬驚得猛地一下就站起來,來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好友,乾隆五十七年(1792)的廣東解元,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廣東大才子宋湘。

  “煥襄,你可是堂堂解元啊,你也從,呃!投靠明王了?”

  如果說彭人傑的投靠,伊秉綬隻覺得是彭人傑毫無氣節的話,宋湘的投靠,才真正震撼到了伊秉綬。

  因為彭人傑是個連舉人都考不中,監生都隻能是個附監生,還恬不知恥買官的斯文敗類。

  但宋湘的人品伊秉綬是知道的,這位廣東才子不但高中解元,還是一個素來剛直不阿,既不貪錢也不好色的真正君子,這樣的人怎麽可能變節呢?

  “組似兄勿要驚訝,你想想小弟是哪裏人?”

  宋湘也是一臉的苦笑,他可是考中了解元,拿過滿清朝廷米糧的,按照儒家的觀念,他現在就已經是德行有虧了。

  伊秉綬也露出了一絲苦笑,因為他想起來了,特麽的宋湘是嘉應州人,廣州城的葉大王也是嘉應州人,這兩是老鄉。

  宋湘仿佛知道伊秉綬在想什麽一樣,他更加無奈的甩了甩頭。

  “遠不止老鄉這麽簡單,嘉應州的南陽堂葉家與我宋家有通家之好,當年兩家的祖宗是在宋末天傾後,一起來到嘉應州隱居的。

  幾百年來,宋葉兩家不知道互相通婚了多少次,葉大王之先祖鐵庵公,娶的就是我四世祖的女兒,算起來葉大王還得叫我一聲二舅爺。

  上月,嘉應州宋家早就跟葉家一起反了,他們還把不肯同反的嘉應州知州王淦給一刀砍了,組似兄,你說我還能怎麽選?

  葉大王要是敗了,朝廷估計也會直接把我抓去一刀砍了吧?”

  這。。。這還真是沒法選了,頂著逆賊大王舅爺的名頭,全家族都反了,他能不反?

  唉!伊秉綬長歎了一口氣,做個忠臣就這麽難嗎?自己該怎麽辦呢?

  伊知府知道事情麻煩了,因為宋湘投靠的意義,那可就大了去了!

  毫不客氣的說,有解元名頭和廣東第一才子身份的宋湘,是整個嶺南文人士紳的代表之一。

  他的投靠,宛如一場地震般,這可是最正統的儒家文人投靠,證明了廣州城的葉大王既不是師出無名的反賊,也不是從交趾來的蠻夷,他是真真正正的漢家君王。

  這代表了全粵的紳士已經開始和葉大王合流了,加上葉大王剛剛在北江邊的大勝,說不定他真能有朱洪武的氣運。

  “唉!煥襄事出無奈,雖然德行,唉,但總也是情有可原,但伊某就不一樣了!

  我汀州伊家飽讀詩書,進士輩出,受了大清的大恩,怎能反叛呢?再說我之家小都在汀州,萬一從賊,豈不害了他們?”

  伊秉綬歎了口氣說道,宋湘都投靠了,你要說他沒有一點動心,那是不可能的,可封建的忠君觀念還是束縛著他。

  換句話說,他們汀州伊家光是在乾隆朝就出了進士三人,是滿清滿漢一家的受益者,不可能輕易反叛的,何況他還有家小在福建汀州。

  聽著伊秉綬的話,宋湘臉上竟然露出了幾分不好意思的神色。

  “組似兄勿憂,我知兄長家小盡在汀州,於是弟在前些日,專程去了汀州一趟,謊稱兄長已經投靠明王,現已經把兄長的家小和族人七十餘口,全數接到嘉應州安置了,令叔鬆翁就在府衙外呢!”

  “你...狗吊個,斬千刀個......!”

  伊秉綬臉上的神色變得古怪了起來,他哆哆嗦嗦的指著自己的好友,什麽話都想不起來,就能想起來這幾句從小聽過,但極少說出口的罵人話。

  “這時候罵人起什麽作用?賊船上了,難道還想下來?這就隨老夫去見明王,打不下江南半壁,明王就無法立足,那時候恐怕我們伊家人個個都要被斬千刀了!”

  低沉的聲音響起,一個辮子花白的老者從門外走了進來,一個想要阻攔他的衙役,被他打的鼻青臉腫的。

  “阿叔!”伊秉綬趕緊叫了一聲。

  來的不是別人,乃是伊秉綬的叔父,乾隆三十四年(1769)進士,前刑部郎中,光祿寺卿,現今歸鄉著書的著名福建詩人伊朝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