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遼東攻略(第一更)
作者:柒易71      更新:2020-03-22 18:49      字數:2170
  且說兩月前皇帝下詔書禁止各地官府私自免除府兵功勳,考慮到各地實情,又責令各地於不等之年數之內償還已經克扣的田地。

  遼東前線的大軍軍心如何暫且還看不出來,但守衛京師的諸衛兵馬由是軍心大增。

  李治雖然打消了禦駕親征的心思,但支援遼東的兵馬,還是按時出發了。皇帝下決心畢其功於一役也不是一日兩日了。等到支援遼東的大軍出發之後。攻打高句麗的策略也就昭然若揭了,根本掩飾不住。

  兵分兩路,一路攻擊高句麗的西北部,也就是過去的行軍路線,立足於與高句麗接壤的營州。另一路。渡海海經過百濟,從高句麗的南部攻擊。

  北路軍由左驍衛大將軍、遼東道大總管、涼國公契苾何力率領。南路軍則由左武衛大將軍、平壤道大總管、邢國公蘇定方率領。

  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樂安縣公任雅相親領援軍從旁助之,以之為浿江道大總管,與蘇定方並為南路軍。

  其下各有諸衛將軍、中郎將、郎將等不提。

  時至八月,南路軍在蘇定方的帶領下在浿江大破高句麗軍,屢戰皆捷,於是進軍包圍平壤城。

  北路軍進軍則要更晚一些,泉男生率精兵數萬,固守鴨綠江,契苾何力率軍無法渡江。一直到九月底,天氣寒冷,鴨綠江水結成堅冰,唐軍渡河,泉男生不守堅城,兩軍方能交戰。

  是戰高句麗軍大潰,唐軍追擊數十裏,斬首三萬級,餘者皆降,泉男生僅以身免。

  契苾何力消滅了高句麗的生力軍,眼看著就要再接再厲,力圖與蘇定方會和時,突然接到了班師詔書。

  隻因九姓鐵勒生亂。

  初鐵勒以契苾、薛延陀二部為主。唐初薛延陀部曾受大唐冊封,助大唐攻滅東突厥,後因反叛被唐所滅。

  貞觀初年,契苾部由契苾何力帶領歸唐,契苾何力正是統領北路軍的左驍衛大將軍。

  至此,鐵勒尚有九姓分支,每姓即代表一個鐵勒部落,其中以回紇部實力最為雄厚,年初,回紇首領婆閏還派兵隨鴻臚卿蕭嗣業攻打高句麗。

  然則龍朔元年年中,回紇部首領婆閏身死,其侄比粟毒繼位主領回紇,與派兵助大唐攻打高句麗的婆閏不同,比粟毒謀劃反唐,繼位後即與鄭仁泰去歲討伐過的鐵勒同羅,仆固等部侵犯邊境。

  負責經略統率大唐北部諸多羈縻州府的燕然都護府不能製止,隻有招架之力。隻能向朝堂求援。

  於此同時,唐軍討伐高句麗的軍略正在進行之中,經過兩次增兵,主力大部皆在遼東,餘者駐守京都。畢竟強幹弱枝是龐大帝國保證軍事安全的穩妥之法,餘者尚嫌不足,焉能再從兩京派兵?

  要是東都無兵可守,該擔心的就不是外患,而是內憂了。造反這個詞並不遙遠,遠的不說,六七年前便有睦州女子陳碩真自稱“文佳皇帝”,率眾造反,口號叫得震天響。最後被揚州等數州刺史奉命帶兵剿滅。

  因此,東都的兵馬不能再派,臨時征調力有未及,鐵勒犯邊的軍報一經傳來,便隻能召回從陸路攻擊高句麗的北路軍,以防備敵患。

  之後,便隻有蘇定方率大軍於平壤城外同高句麗對峙,伺機進攻,身側還有心懷鬼胎、出工不出力的新羅。

  至此,兩路大軍共同討伐的謀略已經宣告破產。

  但為了此次討伐,大唐已經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若是放棄,便等同於打了水漂,北路軍已經撤回,蘇定方與宰相任雅相的南路軍還得在高句麗南部堅持,平壤城高,蘇定方也算是孤軍深入敵境,強行攻城不可取,隻能擇機行事。

  去歲鄭仁泰奉命討伐反叛的鐵勒思結、拔也固、仆固、同羅四部,斬其首領而還。

  正所謂打蛇不死,反受其害,鄭仁泰斬其首領,卻未曾滅其部落,繼任者並非真正親近大唐。

  回紇反唐,連帶著鐵勒九姓都不安穩,即便沒有反唐的,也不會為了大唐而對回紇等部兵戈相向。

  是以短時間內,鐵勒九姓上升成為比高句麗更被大唐君臣矚目的軍略目標。

  朝中大事輪不到李弘來發言,還是那句老話,能在朝堂上身居高位的,大多經曆過由亂轉治的唐初,沒幾個庸碌之輩。

  即便是隔個一段時間總要找李弘刷一下存在感,玩玩“大家來找茬”遊戲的李義府,也絕對稱得上是年富力強、精明強幹。當然,他為官不正,則又是另一回事了。

  李義府作為吏部尚書,他的決定,吏部無人敢駁斥。吏部有銓選職官之責,俗稱為選事。按製,尚書、侍郎分為三銓。其中尚書為尚書銓,侍郎二人分為中銓、東銓,共同栓選職官,

  凡擇人以四才,校功以三實。四才,謂身、言、書、判。其優長者,有可取焉。三實,謂德行、才用、勞效,德均以才,才均以勞,勞必考其實而進退之。較之優劣,而定其留放,所以正權衡,明與奪,抑貪冒,進賢能,然後據其官資,量其注擬。

  而後以五品以上和六品以下為區分,皆以名上中書、門下,以授其官職。

  然則李義府掌選事,吏部成了他的一言堂,兩位吏部侍郎皆不能止。

  時多有官員巴結奉承,更有人言李義府有賣官之舉,雖不至於明碼標價,但往往價錢因人而異,還有索要賄賂之舉。

  就連李弘都有所耳聞。

  李弘不信皇帝李治和有時會代替皇帝理政的武後不知道這件事。

  不過是權當不知道罷了。

  李義府為官精幹又圓滑,能逢迎上意,李治和武後都用他用的很順手。況且,李義府還是皇帝豎給旁人看的一個標杆——看看當年第一個支持朕、反對長孫無忌的人受到何等恩遇?還不快入朕的碗裏來?

  不過李弘每五日在文成門內視諸司奏事已經八九個月了,從未見過有參奏李義府賣官鬻爵的奏疏。

  倒是李弘的老師張文瓘終於如願拜相,以中書侍郎兼同中書門下三品,仍擔任太子率更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