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迫在眉睫(第二更)
作者:柒易71      更新:2020-03-14 14:37      字數:1713
  李弘自認為不是急色之人,況且以他現在的“本錢”,想急也急不了啊!

  所以他麵對許敬宗的誘惑,還是選擇了拒絕。這份拒絕發自內心,絕對不是因為擔憂因此影響名聲。

  其實李弘還是有所誤解,其實他隻要不沉湎女色,以致於耽誤正事,倒沒幾個人會在意他養幾個舞姬。

  否則,難不成許敬宗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將太子引向歧途嗎?

  李弘拒絕地沒那麽幹脆,但許敬宗送的卻很堅決。

  “老夫辦事,殿下盡可以放心,怎麽說老臣也是太子少師,殿下來我府中任誰也挑不出差錯,那便如此定下來,殿下若有閑暇,不妨來此欣賞樂舞!”說完,許敬宗擺出一副‘你不答應就是信不過我’的樣子。

  但許敬宗越是如此,李弘就越覺得這份“大禮”沒那麽好收。

  “許相公想必定然知道我在東宮的三位授業恩師,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今日我若收了相公所贈,來日恐怕要被恩師以不務正業為由而責罰,還請相公體諒一二。”

  好說歹說,總算拒絕了許敬宗的熱情“大禮”。

  上元之後,就到了李弘第一次參政的時間了。

  文成門連接著文思殿,說是門,內裏卻一點都不小,算得上一座小型宮殿,否則李弘也沒處領諸司啟事。

  “其實很多事情一旦做了就會發現其遠沒有看起來那般複雜。”

  這是李弘在文成門內參政決“事小者”當日的感慨。

  一切順利,李弘以青雘(huo四聲)在奏疏上批閱諸司所奏之小事,以區別於朱砂。

  不過轉眼之間,李弘已經參政四次了,許是因為皇帝的關懷,也有以許敬宗等對李弘懷有善意的宰相的照拂,再加上李弘本身的能力,這幾次李弘所作出的決定從未出過什麽大的紕漏。

  時間也已經悄然來到了二月,益州、綿州等地官員上報皆言有龍現於空中,因而改元龍朔,顯慶六年是為龍朔元年。

  在龍朔元年的二月,李弘也真正見識到門下省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政事堂存在於門下省的真正原因。

  有龍現於天空,是典型的祥瑞之兆,最高興的莫過於皇帝李治,從他迫不及待地改了用了五年的年號便不難看的出來。

  自董仲舒在答漢武帝的策問中正式對“天人感應”作出具體闡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災、星象等等時人難以解釋的自然現象,常常與帝王、國事聯係到一起。

  所謂祥瑞其實就是這種理論的產物。

  李弘心中自是不相信什麽祥瑞的,但架不住皇帝李治相信啊,李治不僅相信,還因此認為此祥瑞預示著遼東大勝。

  就是不知道他是怎麽把發生在川蜀的事同遼東聯係到一起的。

  不論李治如何腦補,他已經這樣認為了。雖然還不至於做出什麽昏聵之舉,但他卻突然把一件原本一直沒有向群臣表露出來的事提上案頭——禦駕親征高句麗。

  實際上,當群臣知道皇帝的意思時,皇帝已經親自寫好了詔書,越過中書省,直接送到了門下省。

  門下省上一個侍中還是中書令許敬宗兼任的,而今兩個侍中全都空缺,侍中之下就是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許圉師了。

  許圉師不負眾望,二話沒說與給事中趙仁本一起在皇帝的詔書上麵寫了一大堆的反對之詞。

  然後將詔書駁回,發回了中書省……

  這一來一去,不止政事堂的相公們,中書、門下兩省得中級官員也全都知道了。

  皇帝即便對許圉師的做法有所不滿,在明麵上也找不到任何理由來出發許圉師。按照製度門下侍郎許圉師便能如此做。他既有資格把皇帝的詔書送到中書省要求重新擬定,也有資格在皇帝的親筆詔書上塗劃修改,寫上反對詔書的內容那更是小意思。

  李弘知道這事的時候還要再晚上一些,還是從武皇後口中得知的。

  其實除了李治自己,還這沒多少人讚同他禦駕親征,但誰叫他是皇帝呢!口含天憲,朕即國家的至尊!

  包括武後、李弘在內對李治身體較為了解的人都知道李治的身體實在不適合親征。

  早在武後問起的時候,李弘就旗幟鮮明地表明了自己堅決反對的態度。

  因此,不止朝堂眾臣在想方設法地勸皇帝打消親征的念頭,就連在宮內,以武後為首的內宮中人也反對親征。

  在這樣的背景下,時間來到了三月份,百濟傳來好消息,叛軍雖然依舊占據城池,但兼有內鬥,已經進攻乏力。

  蘇定方也已經帶兵渡海再度踏上百濟西北部與高句麗相連的熊津都督府。

  戰爭的陰影再度籠罩遼東,與此同時,勸諫皇帝打消親征得念頭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