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初唐四傑(大章)
作者:柒易71      更新:2020-03-14 14:37      字數:3229
  李弘猶豫再三,最後還是決定將趙過升任為典設郎。

  在正式的升職文書到趙過手上之前,趙過已經帶著重金購買的字畫去拜訪戴至德,李弘聽聞,後來趙過帶著畫卷頗為狼狽地出了道國公府,準確來說,是被趕出去的。

  不久之後,趙過就被升為典設郎,當時其臉上的表情可謂精彩。

  事後,李弘派人告誡趙過一番,這事便算結束了。

  說到底,送禮這種事,屢禁不止,即便因此讓趙過不得升官,那又能怎樣呢!

  時有才子若入仕無門,難免要投詩文於權貴,以求權貴舉薦,其本質上和送禮沒什麽區別,說不定還沒送禮有用。

  本朝科舉雖不像前隋那般不許考生投牒自進,但一來製度尚未完善,糊名製都還沒出現,二來每科所取人數極少,三來科舉中最重要的策論部分,權貴子弟可以借鑒父祖輩的經驗,天然多了許多優勢。

  根據李弘的了解,不管是前隋還是如今,科舉製對世家大族絕對是利大於弊。前隋時更誇張些,隻有受官員舉薦者才能參加科舉,而能被舉薦的都是哪些人?想一想九品中正製的後續發展不難得出結論。

  最初的科舉實質是為了選拔來自世家大族中的人才。

  科舉發展至今,因製度上還存在的弊端,且舉薦,封蔭等入仕途徑仍未成為末流,在許多朝中重臣的門口,不管是正門、側門還是後門,總是會有膽子大的書生文士候在那裏等待著貴人出門時能趁機遞上自己的詩文。

  若是有以愛才為名的大臣,那就更了不得了,其時常出入的門前往往有許多手持文章的人成群結隊等候向正主投文。

  但凡權貴顧及點名聲就不能故意驅散這幫人,而且其中也並非沒有人才。

  昔日晏子曾如此形容齊之臨淄城: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如雨,比肩繼踵。這其中誇張之意流於言表,但這些話倘若用來形容上元節的洛陽,絕對不逞多讓。

  上元及其前後兩日,宵禁取消,在這難得的能自由在夜間出坊的日子裏,城內居民說是徹夜狂歡也不為過。

  在這種日子裏,李弘想要出東宮看城中燈會……顯然隻能是妄想。

  東宮待得甚為無趣,他隻能借著拜訪新任太子師戴至德的名頭出門,逛燈會是別想了,隻希望道國公府熱鬧些。

  因是臨時起意,李弘隻提前半日遣人投了拜帖,收到回帖後,他便帶著閻莊出發了。

  道國公府在洛陽有禦賜的府邸,在修文坊旁的觀德坊中,國子監就坐落在前者坊中,又因與皇城隻隔著一條洛水,附近權貴府邸雲集。

  上元節已至,雖家家張燈結彩,可到底不如別處熱鬧。

  “殿下,前麵就是道國公府了。”閻莊指著前方的一座府邸說道。

  李弘順著閻莊所指的方向看去,卻見府前圍了一堆人。

  “這些人是?”李弘猶疑。

  “都是些前來投文的士子。”閻莊回答道,“想來是因為道國公新回洛陽,還入了東宮當上了太子師,正是炙手可熱的時候。”

  李弘看了看自己以及閻莊身上的便服,立刻就想去湊個熱鬧。

  與閻莊一說,閻莊見李弘興致勃勃,又覺得不會有什麽危險,隻好讓隨從都退後,與李弘一同下了馬,步行而去。

  受皇帝的簡樸作風影響,李弘平日裏的常服並不高調,與道王府門前士子們相比是精細華貴了不少,但若是不懂行的人應該也看不出太多差距。·況且士子們既有身著布衣的,也有身披絲帛的。

  李弘雖然年幼,但他的身邊還有一個而立之年的閻莊,倒還不至於引起眾人的注意。

  會聚在戴至德府前的,基本都是失意士子,大多三兩成群,彼此閑聊打發時間。

  李弘走得近了些,便注意到最外圍的兩位士子正在說話,其中衣袍破舊者手持一紙卷,想必就是投文了,而另一人則空著手。

  最先吸引李弘注意力的,則是其中一人的稱謂。

  “觀光兄,既然來了,不妨再等上一等。早有聽聞戴公有先道國公戴相之德,若是戴公見到觀光兄的策論,依照鄰愚見,以兄之才,何愁不被舉薦?”

  投文既有投策論的,也有投詩的,叫做“觀光”的人既然自信選了策論,說不定真有幾分才華,思及此處,李弘耐心聽了下去。

  觀光麵容苦澀,歎息道:“升之有所不知,愚兄永徽年間為道王府屬,昔日道王欲讓某自行陳述才能,愚兄恥於自炫,遂辭不奉命,卻不曾想因此被道王疏遠。然而時至今日,愚兄卻依舊泯然無名,還需投文自薦。隻覺命運多舛。”

  說完,麵色更淒苦了,作勢便要離開。

  在李弘聽來,“觀光”言語中頗多抑鬱,倒是對於道王李弘有些印象,太祖之子,大約是在河南道某地做刺史。

  同伴再勸道:“孟子有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故之先賢尚有窮困之時,待時運一到,便一飛衝天,觀光兄何不暫忍耐一時?”

  這下觀光總算聽進了勸告,止住了腳步。

  兩人說話並沒有避著他人,是以李弘站在附近聽了個遍。

  見二人不再說話了,李弘指著閻莊說道:“叨擾兩位,在下長安人士,今日托鄰家兄長帶我來長長見識。方才我經過此處,無意間聽聞兩位說話,頗感好奇,不知能否有幸看一看這位郎君的策論?”

  閻莊適時地作揖自我介紹道:“在下閻莊,字當時,這是某鄰家……阿弟,李五郎。”

  其實李弘的要求已經算是有些唐突了,不過他年歲不大,說話卻條理分明。對麵的兩人脾氣也都不差,且看出李弘並非尋常孩童,言談舉止沒有一絲倨傲。

  待閻莊說完,兩人各自回答道:

  “盧照鄰,字升之,範陽人士。”

  “駱賓王,字觀光,婺州人士。”

  聽到這熟悉的名字,李弘心頭一震,盧照鄰,駱賓王,不正是是初唐四傑中的兩位嗎?兩人齊聚,總不能是同名吧!

  對於初唐四傑李弘還是有所了解的,除了麵前的兩人,還有王勃,以及……咦,李弘撓頭,還有誰來著?

  “閣下莫非出自範陽盧氏?”閻莊問道。

  範陽盧氏為五姓七望之一,屬於天下最頂級的世家望族之一。

  盧照鄰頷首稱是。

  另一邊,駱賓王大大方方地將自己的策論遞給了李弘,讓李弘對他的印象分立馬上升了好幾個百分點。

  駱賓王的策論寫的是疏通通濟渠之策,通濟渠連接黃河與淮水,經淮水、邗溝便可勾連揚州,借助河運,便可將江南之物產運至洛陽。

  然而通濟渠易有泥沙累積,每隔一兩年各地便要組織民丁清理淤泥,疏通河道。

  文章行文流暢,雖然是追求句式聲律兩兩相對的駢文,但文風與南北朝遺留下來的浮靡之風截然不同,少有生僻之字。文中之意,揮灑自如。並沒有為了形式之美而刻意引用典故,從而影響文章內容的準確表達。

  駢文李弘並非沒有看過,且先不論駱賓王所提的策略方法如何,單就文章而言,李弘就看得很舒服。

  “我聽聞兄長家中長輩與戴公有舊,今日相識也算有緣,不如幫上一幫?”李弘手持策論,對著閻莊說道。

  閻莊戲精上身,生生演出了一副糾結搖擺後終於做出決定的模樣,對駱賓王說道:“若駱兄信得過某,某願替駱兄代為向道國公轉交策論。”

  駱賓王這時候就不似之前那般糾結,慨然道:“那就有勞閻兄了!”

  似是完全沒考慮其中的風險。

  畢竟能被拿出了投遞的策論文章,必定是得意之作,雙方到底是萍水相逢,若是拿走策論盜為己用,哪怕後來駱賓王發現了也隻能徒呼奈何。

  好在駱賓王並非所托非人。

  李弘見天色尚早,又邀著駱賓王與盧照鄰到坊中附近的酒肆一坐。

  駱賓王與盧照鄰又不是傻子,若是短暫接觸他們倆還分辨不出什麽,但話說的多了,他們在酒肆中漸漸發現了所謂的“鄰家兄長”實則事事皆聽“鄰家阿弟”的話。

  隻是兩人終究不像昔日的狄仁傑那樣見識廣博,知道太子行五。駱賓王與盧照鄰心中隻猜測出李五郎出身權貴,地位必然還不低。

  目前對於五姓七望,朝廷的政策還是以打壓為主,盧照鄰出身盧氏,但同樣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為,駱賓王就不必說了,正準備投策論呢!

  兩人在言談之間不免多了一兩分拘束。

  初時還不覺什麽,漸漸地李弘也察覺到了點,正巧時間差不多了,便起身告別,去此行的目的地,道國公府,拜訪戴至德去了。

  告別後,出了酒肆,駱賓王與盧照鄰並未離開,而是看著國公府的人開大門將李五郎迎進了府中。

  兩人對視一眼,都覺得此行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