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袁公瑜的決定
作者:柒易71      更新:2020-03-14 14:37      字數:2149
  新年初一是“雞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豬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馬日”,初七是“人日”。

  各類日子的來源便是神在除夕夜創造的天地……神說,要有光,於是有了晝夜;神說,要有物來迎接光,於是有了雞;神說……直到第七日,神說……於是有了人。

  是否覺得這個過程有些熟悉?

  李弘也這麽覺得,這個神來自景教。

  對景教無感的人大概不會在乎所謂‘神’的來曆,但對於能享受大唐法定假日的人來說,比如李弘,在初三的除夕元日七天正假結束之後,對初七的人日一天假還是頗感興趣的。

  依照景教信徒的習俗,初一不能吃雞,初二不能吃狗……初六不能吃馬,初七當然也不能吃……咳咳。

  嚴格來說,啥時候都不能吃。

  然而在人日到來之前,袁公瑜帶回來的麻煩已經傳遍朝堂了。

  “殿下,事情的始末便是這樣了,清流縣令李孝節以審查為名欲免去王娘子之父的功勳,遂起了衝突,其縣中以審查為由罷去功勳者不止一人,乃至於許州諸縣的情況俱在臣的奏疏之中,殿下可詳細觀之。”崇文殿中,袁公瑜正對著李弘凱凱而談。

  從袁公瑜口中和奏疏中,李弘了解到了更多的細節。原本地方官員審查府兵功勳隻是為了防止作假,但現在卻變成了真的作假。對於功勳高者地方官員不敢弄假,這些人有機會駐守皇宮。而王小娘子之父的功勳不大不小,清流縣令想將功勳全部抹除,這才引來了這位才從前線歸來漢子的反抗。

  但待李弘詳細看完奏疏,卻未在上麵看到一句該如何處置清流縣令李孝節,準確的說,奏疏上麵隻有案情而沒有判決。

  按理來說,袁公瑜等組成的非正式“三司”身兼查案與判案之責,查案後應將案件詳情與判決一並上疏,若是皇帝對案情或是判決不滿意,要麽派人重審,要麽更改判決。

  若是更改判決一般還得和要跟宰相商量商量,若是皇帝的決定符合律法還好,否則碰到一心維護法度的,如太宗朝名相戴胄,還會把皇帝頂回去。

  觀政這些時日,這點道理李弘還是懂的,隻是還沒等他問及,袁公瑜看他看完奏疏,又說話了。

  “殿下若是無異議,臣這便將將奏疏呈到禦前。”

  “沒什麽異議,倒是有一點疑問……”李弘說道,“袁中丞以為此案該如何處置呢?”

  袁公瑜拱手道:“如何處置自有陛下聖裁!”

  “卿身為禦史中丞,受命主理此案,弘有一問,按律清流縣令該如何論處?”李弘繼續追問道,並幹脆問得直接了些。

  袁公瑜這下便不好推脫了,太子沒朝他發難就已經是脾氣好了,還偏偏以請教的口吻說,畢竟出去查案卻連個判決意見都沒有。光憑著同太子交流的這一會兒功夫,袁公瑜就已經確定,太子觀政的這些時日沒有白費。

  念及此處,袁公瑜不免想起在自己入東宮拜見太子殿下之前,宰相、吏部尚書李義府曾親自登門拜訪,屏退左右之後,李義府才向他透露出真實目的——“太子與某不和,袁兄可願相助李某?”

  李義府在了解清流縣令李孝節案的詳細始末後,很快想出了一個給太子下絆子的主意,這份沒有判決的奏疏便是第一步,倘若這份奏疏被以太子之名呈上去,那難免讓經手奏疏的大臣覺得太子辦事不妥當……即便太子索要判決,那也有下一招,隻需把他袁公瑜曾經麵對的困境擺在太子麵前,然後等待太子做出選擇。

  李義府計劃的核心便是要在太子手中的奏疏上盡量留下太子的印記,處置也好,建議也罷,皆無不可。若是能讓太子代為上疏,那更是再好不過了。

  李義府的目的也並不複雜,肯定動搖不了太子的儲君之位,但惡心人卻是足夠了,怎麽也要報一下冬狩宴上的借詩諷刺之仇。

  撼動儲君之位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長年累月,聚沙成塔。但李義府究竟有沒有這個念頭,恐怕連他自己都不清楚。

  隻不過事到臨頭,袁公瑜卻有些猶豫了……其實他本來就沒那麽堅定,在內心深處,袁公瑜從未覺得自己是佞臣,在過去長孫無忌大權獨攬時,他一直效忠於皇帝,“廢王立武”後,他同樣忠於皇帝。

  他袁公瑜明明是大大的忠臣。

  想要身居高位,位列宰相不過是想要憑借自己的才能讓大唐更加強大罷了!

  沒錯,就是這麽偉光正。

  回憶散去,袁公瑜看著正在向自己請教的太子,心中想著——以“弘”自稱,禮賢下士,不對,是禮賢上士,小小年紀就已經有了明君之相,這種太子自己如何能忍心坑害呢!

  確定了這一點,袁公瑜在心中很快做下了決定:“李義府李公,袁某隻能愧對你了……”對於李義府,得罪是肯定不能得罪的,但可以忽悠啊!

  “袁中丞,難道《永徽律疏》中沒有相關疏議?”李弘又問道。

  袁公瑜反應過來,回答道:“回殿下,清流縣令李孝節按律輕則貶遷,重則免官去職。隻不過此事牽連甚廣,若是對李孝節處罰過重,難免使得人心惶惶……”

  李弘不清楚袁公瑜的心態變化,就袁公瑜在他麵前所表現的種種,他隻當對方是在袒護李孝節,遂正色道:“府兵製事關大唐安危,地方官員借審查之名行奪功勳之實,實則動搖府兵根基,此風絕不可漲!袁中丞以為何?”

  嘴上這麽說,李弘打定主意,假如袁公瑜再為李孝節辯護,說不得要去皇帝麵前打打小報告。

  “臣附議,臣以為當請聖人下詔書禁絕此事!”袁公瑜一臉義不容辭的表情,如此說道。

  哈?

  袁公瑜又說道:“臣私以為對涉事官吏的處置太子殿下不宜插手,因此未在奏疏中言明,還請殿下恕臣唐突之罪……”

  咦?難道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