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府兵的現狀
作者:柒易71      更新:2020-03-04 16:31      字數:2153
  派去清流縣查案的三司官員還沒有回報,閻莊派去的人就帶回了壞消息。

  田賦,田賦……授田與賦稅緊密聯係,但有些授田是不課稅的,如勳官三品以上、職事官九品以上,廢疾者等,在職的府兵也在此列。

  按律丁男成丁(二十歲)即授田百畝,其中二十畝永業田,八十畝口分田,永業田可世代持有,口分田丁男死後收回,在最初的實際授田中,在寬鄉,即地多人少之鄉可授田百畝,但在狹鄉,往往要折半。

  而所授田地的來源則是大唐立國之初無主或有爭議的耕地和荒地,至於有主的土地則歸原主所有。

  倘若按照閻莊派人回報的消息,從官府的角度來看,清流縣令隻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罷了。

  這樣一來,清流縣令既有過又有功。

  對他的處置就成了一件麻煩事。

  畢竟清流縣令所作所為實則是為大唐增加賦稅。

  隻是李弘總感覺哪裏不對,卻又想不明白。

  閻莊見太子皺著眉頭,思來想去,說道:“殿下,臣有一事先前收信時就覺得奇怪,按說臣當初派人護送時曾交待過,此行當以保護王小娘子為要,照理說此案內情他等不該知曉。是以後來臣問了才知道竟是去查案的官員主動告知。”

  “去清流縣的三司官員領頭的是禦史中丞袁公瑜吧……卿認為其此舉何意?”李弘問道。

  “這……”閻莊遲疑,說道,“臣愚昧,不知其意,約莫是在向殿下示好吧?”

  李弘見閻莊猶豫之狀,驀然想起,閻莊前半輩子都在軍中任職,心中沒這麽多彎彎繞繞也正常。

  隻是李弘還有些猶疑,如果是示好,那為什麽不直接自己派人回來通報,反而要通過他派去的護衛呢?

  畢竟皇帝已經命自己監管此事,向自己通報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來。

  想到這,李弘突然反應過來,自己好像有點小題大做了。

  主要是沒想到的問題突如其來的出現在眼前,而閻莊也是一臉鄭重的,所以導致李弘下意識地認為此事必須自己解決。

  但實際上呢?

  真正負責審判清流縣令的是三司官員,最後決定如何判罰的也是三司官員。而李弘所要做的就是等著三司官員結案回報,如果覺得有問題就發回重審,沒問題就放行。

  而且李弘關注的應該是王小娘子的父親有沒有獲得該有的土地,而非清流縣令犯了法度之後的內情。

  思及此處,李弘豁然開朗。

  “留兩個護衛暫且先在清流縣,等結案再回洛陽,其餘人先回來!”李弘對閻莊說道,待閻莊轉身要走,李弘又叫道:“卿先等等……不必去了,這一火人就繼續留在清流縣,全都等到結案再回來。”

  “喏!”閻莊回道,停住了腳步。並沒有好奇李弘反複的原因。

  李弘反複的原因並不複雜,他原本想著事不關己,但後來又意識到若是他直接將東宮的人調回來,豈不是說明他這個太子遇難而退縮嗎!

  “怪不得阿耶和張師都囑托我行事要穩重。”李弘心中感慨,自己的確有些浮躁。

  李弘正在反思己過,而清流縣,禦史中丞袁公瑜卻陷入了兩難之間。

  袁公瑜的仕途也算是順風順水,當年“廢王立武”時,他也曾跟在許敬宗後麵搖旗呐喊,去年,他奉命去黔州再審長孫無忌,最後使得長孫無忌自縊。

  如今袁公瑜身位禦史中丞,雖不像許敬宗、李義府那般位極人臣,但也已經是禦史台的次官,離宰相也隻差一步而已。

  原本這樣一個小案子無論如何都都不需要堂堂禦史中丞親來,但一來皇帝下令,且事關太子;二來他收到李義府的信件,要選出信得過的得用之人。

  袁公瑜與許敬宗更親近些,但許敬宗畢竟年紀大了,反倒是李義府年輕勢盛,年不過半百就已經兩度入相,袁公瑜交好還怕來不及呢,如今李義府有所求,他哪能不應。

  是以思前想後,袁公瑜便決定親自上,反正許州也不遠,在他看來,不過小事一樁。

  卻沒想到這樁小事上竟暗藏著一個大坑。

  近些年來征戰不斷,各方府兵常有立功者,土地不夠分怎麽辦?這一兩年來各地官員以核查為由免去軍功少者的功勳不在少數。

  府兵隻要立功不大,大多脫離不了平民的身份,功勳小者連衛戍皇宮的機會都沒有,如何能與官鬥?

  此外,府兵外出征戰時很容易會錯過農時,而府兵所在戶少了一個重要勞動力,有時可能連耕種都會出現問題,若是征戰再持續個一兩年……

  長期征戰也導致了另一個問題,近些年唐軍在外的軍紀越來越差了。尤其是不得不經年在外駐守的府兵,長期當值卻連軍餉都沒有。府兵不是聖人,能讓他們自行賺錢的法子哪一個不違反軍紀?便是治軍再嚴,碰到此等情況將軍們也隻能任之由之。

  漸漸地,在外征戰的府兵常有額外收入,否則,真要因為當府兵當的入不敷出,誰還願意為國征戰,這年頭,又不是沒有逃亡當隱戶的人。

  這樣一來,官府作為授田者以審核為由免去部分功小府兵的功勳,不少府兵反而不敢聲張,當然了,絕大多數即便想要申訴也無門。

  袁公瑜久在朝堂,去年還奔赴了一趟黔州,沒想到卻馬失前蹄,陷入了這一樁麻煩事裏。

  原本各地很有默契地審核,再過個一兩年,這審核也許還有機會成為定製,最差也能變成約定成俗的規矩。

  但估計誰也沒想到,這件事被一個小娘子誤打誤撞地捅到了太子麵前,繼而讓皇帝知曉。

  而袁公瑜能做的選擇並不多,假如他支持把各地審核的默契變成規矩,要促成此事絕非易事,但一旦做成,定有許多地方官員感激他,但他此後恐怕難以在軍中立足。

  反之也是同理。

  在文武界線並不明顯,出則為將,入則為相的大唐,這並非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