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視諸司奏事
作者:柒易71      更新:2020-03-04 16:31      字數:2141
  李弘走的時候皇後很高興,這一點從她在李弘還沒提出請求的情況下就允許李弘將來可以偶爾出宮就能看出來。

  韓國夫人離開後,洛陽便下起了一場連綿大雨,為行宮增添了幾分潮濕與清涼。

  然而大雨之後,李弘便得到一則壞消息,皇帝的風疾複發了。

  風疾就連素有名望的孫思邈都不能根治,去歲孫思邈受詔到長安,也隻能建議皇帝不要住在陰冷潮濕之所,就比如說……太極宮。

  太極宮位於長安城的正北,從風水上看運勢極佳,但卻地處低窪,隻會加重皇帝的病情。

  所以皇帝雖然喜愛長安勝於洛陽,但也隻能先在洛陽住著。

  合璧宮地勢偏高。正是皇帝修來養病的,沒想到大雨過後還是中了招。

  話說皇帝病重時往往頭疼難忍,太子年幼,每每政務都要交托給皇後處理,而武後的能力自不必多說,處事皆佳。

  但在皇帝眼中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培養太子才是正道。

  是以等到皇帝病情好轉一些,幹脆決定不在合璧宮多待了,帶著一行人回到洛陽皇宮。

  大概小太子近期的表現皇帝陛下很是滿意,還沒來得及歇腳的李弘剛回東宮就接到了皇帝的詔書——詔太子每五日於文思殿內視諸司奏事。

  論起諸司奏事,就不得不提起本朝的朝參製度。官員每逢單日上朝,每月朔望為大朝會,而泱泱大唐諸多國事自然不能依靠兩日一次的朝會解決。官員們若是非得等到上朝時才上奏折奏事,那很多時候黃花菜都涼了。

  是以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往往奏疏直達皇帝,皇帝可以當場批閱處置,也可以找臣子商議,至於皇帝的處置能不能通過門下省的審核,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這隻是最理想的情況,但實際上皇帝一人如何能處理完龐雜繁多的國事?掛靠在門下省的政事堂便應運而生。

  政事堂發展至今自有一套規矩,能入政事堂的官員官名都要加一個“同中書門下三品”,加個這個官銜,不管本職是什麽,走到哪裏都是堂堂正正的三品宰相。

  “同中書門下三品”有時也會改個稱呼,“參知政事”,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皇帝若是精力充沛,可以親自見見諸司官員,但如果像李弘的阿耶這樣風疾發作,沒有精力,那麽諸司奏事便隻能到政事堂了,由政事堂諸位宰相批閱。

  宰相們會選出該由皇帝親自定奪的奏疏,其中部分奏疏會附上他們商議好的處置建議,然後上交給皇帝決定。

  皇帝李治病重時,這些奏疏全都是由皇後代為處理。

  在皇帝心中,皇後能把政務處理好,還能避免因放權而導致的權臣的出現,豈不美哉?

  雖然……最後的結果……

  簡而言之,皇帝讓李弘視諸司奏事的詔書實則就是讓李弘參政的標誌。如果不是李弘這幾個月的表現不差,鑒於去年十月的“失憶”事件,恐怕這份詔書還得晚個兩年。

  對於李弘而言,這份詔書讓他立刻體會到了什麽叫做“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前頭咱們的小太子因為“忘記”了以前學過的所有聖賢文章,如今一個個都要補回來……如今《尚書》沒治完,《論語》讀了半部,《左傳》也隻學了大半,《禮記》因為最無趣連書的第二頁都未曾翻過……

  各種古文讓理科出身的李弘煩不勝煩,偏偏不能拒絕。別問,問就是儲君的職責。李弘一度想讓郭、張兩位老師教他《九章算術》,然而從未如願過。

  郭瑜與張文瓘本就有勸導太子之責,李弘總不能讓他們以頭搶地來勸學吧。

  每五日觀政一日,李弘本以為又能把課業拖一拖,誰知詔書才來郭瑜與張文瓘便聯袂而至,勸誡即將觀政的小太子要更加刻苦用功才行。

  若隻是勸誡倒也罷了,兩人異口同聲地表示觀政那日的課業不可延後。

  不延後那就隻能平日裏花時間補唄,李弘一度懷疑自己的兩位老師比自己先知道觀政的事。

  李弘無奈地接受了自己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命運,誰讓他年紀小沒人權呢!

  郭、張,二人來此當然不止是為了勸學,張文瓘率先說道:“殿下明日於文思殿視諸司奏事,須謹記多聽少言,凡諸司所奏之事有不解者,事後或可問之於我等,切記不可當場質詢,免出差錯。”

  郭瑜又道:“此番觀政,難免要進政事堂,殿下勿要恣意,不可失禮。跪坐時不能像平日裏那般盤腿而坐,須遵循古禮……”

  二人叮囑了一堆注意事項,離開後,立馬有皇帝身邊的內侍來請。

  飛香殿中,李弘見到了正一同觀看奏章的帝後兩人,二人你儂我儂,琴瑟和鳴。紅袖添香也不過如此。

  皇帝先是和李弘的兩位老師一般勉勵李弘幾句,然後才提到正題:“你上回跟阿耶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嗎?這回阿耶就給你個躬行的機會……諸司奏事,既有兵家大事,也有刑獄審核,不可不察!”

  “是!”

  “過些時日,諸司所奏之事事小者皆由你決之,現下你先看看宰相們是如何處置的……”

  李弘一如既往地回答“是”,答完後才反應過來皇帝說的可不是小事,一時間不知該不該推辭。隻是方才已經回答了“是”,若是推辭,反而顯得刻意,李弘想了想,閉上了嘴。

  皇帝說完,看向了皇後。武皇後跪坐在李弘的對麵,皇帝的身側,輕笑道:

  “該說的阿郎已經說完了,妾身沒什麽好交代的……太子少師許敬宗老而持重,吏部尚書李義府敏而精幹,弘兒對諸司奏事但有不解者,皆可問之。”

  許敬宗李弘見過不少次,但對李義府李弘就隻有淺淺的印象了。

  隨後說了幾句話,李弘適時的告退,不去打擾帝後的二人世界。

  看樣子,說不定要不了多久李弘就要多一個弟弟或妹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