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天之道
作者:步天為凰      更新:2020-05-16 20:51      字數:2214
  天歌說:“不知道為什麽,老天要造出許多妖邪來,讓人防不勝防……”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天歌說:“這句聽起來好厲害,出自哪裏?”

  突突道:“嘿嘿,姐姐我知道,這是我崇拜的太上老君的道德經裏說的……”

  天歌說:“嗬嗬,果然魚厲害,道德經怎麽說的?”

  突突魚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

  天歌說:“永恒的意義?”

  突突魚道:“嗯,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麵,“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複為奇,善複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歌:“道家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與儒家同等重要,隻是在思想上一為表顯一為裹藏之別而已。而道家在理論能力上的深厚度與辯證性,則為中國哲學思想中所有其它傳統提供了創造力的泉源。”

  突突魚道:“姐姐可知道哪十句話正是《道德經》的精髓所在?”

  天歌說:“呃,我還沒研究過……”

  其實,不是沒研究過,就是研究了,也沒覺得能看得懂有什麽精髓,因為根本就不理解嘛,其實在聽了這麽些人給自己說,首先得到這道德經有時得到的經典,自己早就研究過了,卻也看不出什麽頭緒了。

  突突魚道:“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大功告成,諸事辦妥,老百姓都認為我本來就是這樣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說,完成功業的過程沒有受他人強製的感覺,是人們的本性使然。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有被習慣左右行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習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創新,適時改變自己的習慣和習俗以適應外界環境的本性。”

  天歌一點就通說:“順著這些本性去完成功業,人們會覺得原本就如此,很順當,不會有牽強和被強迫的感覺和不滿。完成功業也就自然而然。”

  突突魚道:“嗯,第二句,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領導者的行事原則是做而不爭奪。正因為不爭奪所以普天之下的人們都無法與之爭奪。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嗬嗬,“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商場之高手,也為而不爭。不爭者之所以反而得勝,正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無害於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爭而勝。”

  突突魚道:“第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知道適時終止可以不陷入危險的境地。因為沒有達到滿盈的程度,所以能夠在事物趨於破舊的時候浴火重生。老子認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事物發展壯大而達到滿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漸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說它漸漸不再近於道了,不近於道就會早衰亡。因此領導者不應當過分追求壯大,使事物趨於滿盈而過早走向死亡。反而應當注意發展要控製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於過早滿盈的程度,因而能夠從容創新,使事物在破舊死亡之前能夠浴火重生,脫胎換骨而處於有足夠發展空間的新狀態,因而能夠繼續發展。”

  噗噗魚道:“第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聰明。能勝人的稱得上是有力量,能自勝的人才算得上是強大。因此呂氏春秋先己篇曰:“故勝人者,必先自勝,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務在自知。……敗莫大於不自知。”一個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勝之功力,就很難知人善任而進行有效的管理。”

  突突魚道:“無為而無不為。不違反規律妄為,就沒有什麽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還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說管理者治理企業,不可以違反規律妄為滋事,如果管理者經常大膽妄為,不斷滋事以彰顯自己的權勢,企業就難以治理。老子總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管理者的行為應當順應自然規律,不恣意妄為,要實事求是地尋求現實可行的道路,才能“無不治”。

  天歌說:“他還強調:“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規律就用以指導實踐,而不是用於空談。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的最終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規律辦事,也就是所謂的“順其自然”、“因勢利導”。

  突突魚道:“呀!姐姐,你還說你什麽都不懂這些最主要的你都知道……”

  仙鶴童子傲白笑道:“主人聰慧非凡,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話說多了,就會一再遇到無言與對的尷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尋找中的的辦法。也因此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並無所謂“仁愛”,而是把萬物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其自然。聖人也無所謂“仁愛”,而把百姓都當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樣用完即扔,莫不相關,任他順從於道自然發展。認為“希言自然”,少說空話是本應如此的事。”

  天歌笑道:“那樣那麽厲害,重要的是“從事於道者,同於道”,能夠得當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執其中”,順從於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認為以其多說空話而一再窮盡困窘,還不如信守切中於道的原則而能夠真正辦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