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關於帛畫的爭議。
作者:我家有礦      更新:2020-05-13 22:10      字數:2223
  李若溪都開始有點懷疑李安這家夥是不是看過拍賣會估價了。

  但拍賣會估價也僅僅隻是一個很大的區間而已,作為一個參考的標準,實際上並沒有太過準確。

  而李安的估價確實準確的有些可怕,對於這些個古董,他好像比其他人都要更懂一些。

  接下來拍賣的東西,作為最後一組拍品的倒數第二件,也就是李安這次的目標。

  那張半米高的帛畫。

  對於這幅帛畫,古董界眾說紛紜,不過大多數部分人都認為,這應該是一幅秦漢時期的帛畫。

  而且大可能出自宮廷之手,因為那其中的金線粗細程度,民間的作坊可做不到這樣的工藝。

  “這件拍品,想必大家在此之前都已經收到過消息,不少人或許還親眼見過。”

  “雖然大多收藏家認為這是一幅秦漢時期的帛畫,但是最終的結論卻還沒有敲定下來。”

  “所以說,這並不排除它可能是一幅前秦戰國時候的帛畫。”

  “至於具體是哪個時期的,大家心裏都有一個結論,接下來,便進入拍賣環節!”

  “第三十二號拍品,起拍價兩千萬,每次加價最低50萬!”

  隨著一聲敲擊,這幅帛畫正式進入了拍賣環節。

  古董界各個收藏家對這幅畫的評論並不完全一致,不過可以歸類為兩個派係。

  第一個派係認為,這是一幅秦漢時期的帛畫,原因很簡單,當時的戰國並不具備完成這樣細度的金線製作技術。

  春秋戰國時期也有金線,而且粗細程度也和這帛畫裏的粗細程度差不多,也被叫做金線。

  但那並不是完全由金子做成的線,而是將金子融化之後,等著溫度逐漸降下來,還沒有徹底凝固的時候,將絲綢線放進去再拿出來。

  這就相當於給絲綢線上了一層金子的包漿,這個法子確實能夠做出及其細的像金子一樣顏色的絲線。

  這個辦法後代也有不少人使用的,不過大都是一些沒什麽錢但又想裝的中層。

  並且這個辦法非常考驗對溫度的掌控。

  溫度太高,絲線一融進金水中就會直接斷掉,而溫度太低的話金水凝固,絲線放進去再抽出來,粗細達不到標準。

  這完全就是在浪費金子。

  相比於中層經濟實力的人,上層經濟實力的人是不屑於這麽做的,要做金絲,就要做完完全全都是由金子做成的絲線,而不是給絲綢上一層金子包漿。

  這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戰國時期,大多數金線刺繡都是這種技術,同時各個王族也在研究如何將金子拉出如同絲綢一般的粗細的樣子。

  到了秦漢時期,宮廷作坊才初步掌握了這樣的技術,將金子融化成液體之後,將液體倒在專門的玉器裏。

  在玉器的最底部開一個細線一樣的小孔,金水透過小孔流出來,氣溫快速下降會凝固成絲線。

  不過後麵才是最難的,因為前麵已經凝固的原因,所以金水不會源源不斷的往下流,這個時候,就需要鑄匠拉著凝固的一頭慢慢的往下拉。

  這需要及其持久而精確的力度和速度,太快的容易斷,力道稍微大一點也容易斷。

  因為金子材質的原因,拉出來的金絲凝固之後是不會斷的,而且非常柔軟,用來做衣服綽綽有餘。

  但是真要做一件全部由金絲織成的衣服,所需要的金絲是一個恐怖的數量,就算是宮廷作坊,每天的產量也不過幾根金絲而已,要做成衣服,那得等到何年何月?

  說不定還不等金衣做出來,江山就沒了……

  而且金子之所以柔軟,是因為密度大,而密度大,就伴隨著一個特點,那就是重。

  金子相對於其他金屬來說重得多,如果完全用金絲做成一件衣服穿在身上的話,正常人沒有承受的住那種重量的。

  誰會花這麽多金子自討苦吃呢?

  所以最開始的用金子包漿的手法依舊用了很多年,而金絲的做法,秦漢時期已經有了,但極少人使用。

  雖然不能穿完全有金子做成的衣裳,但用少部分金線來做刺繡縫在衣服上還是可以彰顯貴氣的。

  所以皇室之中,那些衣服上的金色刺繡,有一些就是真正的金線,不帶絲毫雜質的金線。

  而這幅帛畫中的金線,通過掃描可以得出來,這是真正的金線,而不是包漿的金線,所以一些人認為,這最早,都是秦漢時期的帛畫,畢竟春秋戰國沒有這樣的技術。

  而另外一派則是認為,這不一定就敲定下來是秦漢時期的帛畫,也有可能是戰國中後期的。

  春秋戰國是一個很長的跨度,跨越了五百五十年的時間,秦漢時期確實有真正的金線的製作技術記載。

  但又沒有記載說是首次製作,而是沿用了之前的製作手法加以改良,這就是說在秦朝以前,就已經有人創造出了這個辦法。

  還有一個極有力的證據就是這帛畫上的字,並不是秦一統之後使用的小篆,也不是漢朝出現的隸楷草行。

  功於秦始皇文字度量衡一統的製度,華夏在秦朝之後各地所用的文字,大都已經統一使用官方文字了。

  而這帛畫上的字體,卻並不是秦朝之後任何字體的一種,卻和戰國時期楚國的文字有著一定的聯係。

  於是乎這些人得出一個推斷,這帛畫應該是戰國後期楚國的文字,因為楚國的土地遼闊,交通並不十分發達,而這帛畫上的文字,很有可能就是當時楚國某個偏遠地區的文字。

  這便是關於這幅帛畫的兩種主體觀點派係,但很顯然的是,兩邊都推斷錯了。

  兩邊說得都有道理,但都隻對了一半,因為李安已經破解了這幅帛畫的秘密,所以他非常清楚這帛畫的具體來曆。

  這帛畫具體時間是在秦末漢初那段楚漢相爭的時期,而這幅帛畫的文字,確實和楚國文字有關係,隻不過需要特定的方法來破解。

  當然了,這些事情李安是絕對不會公布出來的,消息如果泄露的話,恐怕會引起一番震動,從而這幅帛畫的價格也會隨之暴漲。

  不過就算如此,這幅帛畫的拍賣價格,也必然不會低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