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 282章 秦王黨製造太子謀反案
作者:沉沐君      更新:2020-04-03 07:15      字數:2118
  “汝還真反了!簡直就是膽大包天了!”不知道老李這個“汝”是指太子還是楊文幹,但可以肯定的是,楊文幹的造反促使李淵當時不得不認定太子確有謀反之意,故不敢直接回京,而是令李世民先行回宮,以左右十二衛大將軍之職權命令禁衛軍對全城實行軍事戒嚴,特別管控東宮府!

  次日,老李盛怒未消,他令李世民親自出兵征剿楊文幹。

  李世民想推脫,理由是此事涉及太子阿兄,作為弟弟他不方便行事,特別是太子本來就已經對我這個弟弟有所忌憚。

  但老李許諾說:得勝還朝後,立即廢黜太子建成,改立你李世民為儲君。他同時囑咐:父皇我不願意效法隋文帝去誅殺自己的兒子,屆時你可把大郎李建成降為蜀王,如果日後他能夠服從事奉你,你務必保全他的性命;如果他不服你,你要捉拿他也不難,蜀中兵力薄弱。

  李世民被感動了,看來父皇還是在乎自己的,雖然這種“在乎”可能隻是體現在他自身的危機關頭,但隻要能夠得到父皇的重視,值了!是否得到儲位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危急關頭,父皇需要我,也必定會保護我。

  秦王不再推辭,他毅然領命率兵出征,平叛楊文幹。

  秦王的大軍尚未到達慶州,楊文幹就已經被部下斬首,其黨羽全部潰散。

  至於斬殺楊文幹的屬下到底為何人,李世民不得而知,因為此人已經不見蹤影,且無人認識他。

  至於宇文穎,他當時被李世民捉獲,並被當即當場斬首。他之所以得到如此下場,一來是因為李世民得到“秘密交通員”的密報,說宇文穎乃是齊王李元吉的人,而且他可能覺察到了秦王府在“楊文幹事件”中所起的作用。

  但是,在李世民率軍凱旋回朝之後,老李並沒有兌現當日自己那番易儲承諾,甚至對此事連提都不提一句,就像他從未做過任何許諾一樣。人說“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可老李這回可是“君子一言既出駟馬不追”了。

  不僅如此,老李還反而將太子私運鎧甲的違規操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隻是將太子和秦王各打五十大板,把罪責推給了太子府的中允王珪和左衛率韋挺,以及秦王天策府的兵曹參軍杜淹,將他們一並流放到了巂州。

  一場虛驚的“楊文幹事件”就這麽解決了。

  表麵上,一切似乎又回複到了往常;但實際上,一切都已經物是人非了。

  “楊文幹事件”事件標誌著太子黨與秦王黨之間的不和諧已經從太子的猜忌和恐慌,以及秦王的隱忍和沉默,發展成為了互相拆台了,從人民內部矛盾發展為敵對矛盾,從暗鬥發展為明爭,從權力之爭發展

  為生死之爭!

  如果說,兩兄弟之間過去有“爭”的話,那還是停留在太子為保儲位而爭,而秦王為保性命而爭的態勢。但是現在不同了,現在的“爭”已經聚焦到了儲位這點上來,太子的“爭”沒有質量的變化,仍然是為了捍衛自己的儲位,隻是“爭”的手段和程度變化了,過去是拒秦王於儲位之外而護己,現在是要致秦王於死地而後生;而秦王的“爭”則有了質的變化,過去是為了自保,不至於因為功高震主而危及自身和家人性命,但從這一日起,他開始考慮為儲位而爭了,因為之前長時間的經曆告訴他,要保住自己,唯有奪嫡!不過,李世民的“爭”,在今後一段日子裏仍然是一種被動的“爭”,因為他懂得“亢龍有悔,潛龍勿用”這個道理。

  楊文幹事件後,李世民真正感覺到危機的到來,他於是開始效仿太子,私自豢養了的8百名精銳武士,作為秦王府的衛士,但他們全部分散於京城各處,暫時還沒有聚集在秦王府內。

  “楊文幹事件”給所有人都留下了不少疑問:太子的手下為什麽會告太子謀反?楊文幹為什麽擅自造反而陷太子於不利?李淵又是如何識破“太子謀反”一案隻是一個陷害局子?他又為什麽沒有直接處置太子和秦王,而隻是懲罰了他們各自的屬僚?

  就在老李攜同秦王和齊王準備前往仁智宮避暑的前兩天,還是以同樣的方式,李世民收到了一個裝有小紙條的小竹筒,紙條傳遞了一個令李世民都感到無比震驚的信息:太子計劃在父皇離京避暑的期間,暗中運送一批鎧甲到慶州楊文幹處。

  李世民開始以為太子要謀反,利用父皇離開京城之機,一把將父皇拉下馬。但他很快就否定了這一可能性,他覺得太子現在正是穩坐儲位,隻要保證自己的生命熬得過父皇,而且在父皇在世之時不犯大錯,那皇位遲早都是他的,他有什麽必要犯險謀反呢?再加上,阿兄怎麽看也不像是那種敢於謀反父皇的人,他頂多隻是杞人憂天,害怕我謀奪其儲位而已。

  可是,即便不是意欲謀反,偷運武器或者其它任何與軍隊相關的器械,那也是違犯朝廷規製的呀!太子為何要這樣做呢?

  無疑,他是為了加強自身在京城內外的武裝力量!但現在東宮的武裝力量已然比我秦王府要強了許多,再加上齊王府的實力,我根本無法與他們抗衡,他們為什麽還要貪惏無饜呢?僅僅是為了對付我嗎?

  李世民一時想不通,他覺得有必要與自己的謀臣們商議一下,看看如何處置太子的“偷運”計劃:是當作不知道而不作為呢?還是稟報父皇,或是采取其它計策?

  長孫無忌堅定地認為秦王

  不能無動於衷,而必須有所作為,寧可有做有過錯、不可不做而錯過!他說出三個理由。

  可是,還沒有等他說完,李世民便大驚失色,他厲聲嗬斥他:“不可胡言!造反乃大逆不道之舉,那是死罪!本王還不至於走上這條不歸路!”

  那麽,長孫無忌到底提出了什麽建議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