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 213章 秦王請命討伐劉武周
作者:沉沐君      更新:2020-03-04 05:32      字數:2213
  見到二郎李世民,李淵的心情是相當矛盾的。

  一方麵,他希望在此危急之刻,李世民能夠挺身而出,擔當起救國大任!他心裏再明白不過了,眼下隻有二郎有氣魄和能力平定劉武周,所以這些天來他一直在等待著李世民前來“救駕”。

  另一方麵,李淵又不無擔憂,或者說害怕二郎的主動請纓,因為這將不僅僅會讓二郎在拯救國家李唐這一大事上,出盡風頭,完全站立在諸臣甚至包括他這個父皇之上的“製高點”上,而且還將讓世人清楚李世民才是他李淵大唐乃至整個朝廷國家的“救世主”這麽一個事實。

  好在,此時的李淵昏聵而不昏庸,他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有個輕重緩急,迫在眉睫的事情是解決劉武周的問題。故此,他見到二郎的喜悅比憂慮更加多一些。

  此前,他就這個問題悄悄地見了三女平陽一麵。如他所料,平陽堅決反對“放棄”之策,並且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說目前惟有令二弟李世民出征討伐才有勝算,而且還特意加了一句埋怨的話:早就應該讓二弟掛帥了,或者同意自己出征,事情也不至於淪落到如今這個地步。

  李淵對平陽的直話沒有任何惱怒,因為他清楚平陽所言句句是實,而且他本人其實並非真的想放棄河東,謹守關西,隻是因為麵對來勢洶洶的劉武周叛軍,朝中已經無人可用。

  大郎李建成隻會一味地附和他的“放棄策略”,卻不了解他內心的真實想法,更沒有以太子的身份提出替父出征平叛、救國救民於危難,同時為父排憂解難。

  李淵現在唯一的指望就是二郎了,可是二郎卻一直默不作聲,他一定是看出來自己意欲壓抑他的想法,所以與為父的賭氣。

  他對平陽說出自己心裏話的目的是相當清楚的,就是想讓平陽去試探一下二郎的心思,因為他自己現在實在拉不下臉來直接與二郎商談此事。

  在朝會上,李世民富有遠見地指出: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富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丟棄河東就等同於當年劉備失荊州,永遠失去了入主中原問鼎天下的可能。他還主動請纓,願意立軍令狀,親率3萬精兵,克日剿滅劉武周、克複晉陽。

  李世民終於王者回歸!

  朝廷上所有大臣都終於舒了一口氣,一直讚成由秦王李世民掛帥出征討伐劉武周宋金剛。

  李世民主動“出山”,本是他自己主觀上的求戰願望所致,作為三軍統帥,保家衛國本來就是自己的職責所在,然而父親屢屢避開與他商議,更依仗皇權“擅作主張”派遣其他將領出征,而將他像剛剛洗過的衣裳一樣晾在一旁。

  而從客觀的角

  度上看,他主動請纓的原因有一半是平陽的鼓動,還有一半是父皇的激將法。

  平陽在自己出征平叛劉武周的請求遭到父親拒絕之後,相當的鬱悶,讓她連續好幾日鬱鬱寡歡、悶悶不樂,她很想擺脫這種鬱悶,讓自己振作起來,然而,內心卻總像是有一股自己沒有能力控製的力量在左右著她。她如今好不容易等到了觀音婢的侍女來府上向她報訊,說是觀音婢從長春宮回到京城來辦點事情,要途經過來與平陽一道絮叨絮叨。

  平陽聽聞此訊,簡直就似打了一劑雞血一般興奮不已。

  不多會,觀音婢果然來了,平陽這個做三姐的倒是變得像小妹妹一樣,一下子就衝到觀音婢跟前,一頭栽到她懷裏,還竟然細細地抽泣起來。

  觀音婢驚了一下,問平陽是否身體有恙,平陽搖搖頭否定,觀音婢用她的蓮花指拭去平陽臉上的淚珠,繼續詢問平陽到底有什麽不適,平陽說她自己也鬧不明白,隻是覺得自從生了兩個兒子以來,好像變得無所事事、百無一用了。

  這下觀音婢明白了,她知道平陽雖然在兩年前隻有幾個月的戎馬生涯,但她已經有意無意地將自己的人生價值的認同改變了,她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娘子,而是一個有使命有抱負的女子,作為李唐公主,她不再僅僅屬於她自己,屬於她自己的家,她屬於大唐、屬於李家、屬於娘子軍!現在國家有難,她想出力,卻找不到著力點。

  觀音婢心想,其實自己的夫君秦王又何嚐不是如此,從剛剛聽聞劉武周來犯大唐那日起,他就整裝待發,等待父親的一聲令下,便可以分秒不待地征戰沙場!然而,他等了又等,始終沒有等待父親的任何一點音信。相反,他等到的隻是朝廷一再派遣他人出征的消息和唐軍一敗再敗的惡訊。

  剛開始,秦王隻是往好的一麵去對待這個事情,但隨著戰事的進展,事態對大唐越來越不利,而且到後來還陷入了危機,令他寢食難安、坐臥不寧。他想過要去麵見父皇請戰,但細細想來,他漸漸地感覺到了來自父親的不尋常的考量,他意識到,父親既不讓阿兄出戰,也不讓自己領兵,前者是不想太子有任何人生安全上的閃失,而後者極有可能是害怕他再次占得頭功,造成功高蓋兄的局麵。

  觀音婢將這些思慮說與平陽聽,平陽點點頭,沒有顯示出任何驚訝,顯然她也已經猜測到了這一點,她知道父親不是不相信二弟有能力戰勝劉武周,而是不想將所有功勞都給了這個次子。

  平陽告訴觀音婢,她向父皇數次推薦讓二弟領軍出兵,自己也曾經自告奮勇出征山西,但皆為父皇所否決。

  她們兩這麽兩相互

  證的猜測,使她們大體上明白了父親眼下的內心活動,且進一步猜測到父親目前可能正處於一個左右為難、跋前疐後的尷尬局麵,親自讓李世民出戰吧,明顯是向世人承認隻有李世民才有能力救拯救並州拯救大唐,不親自發令吧,萬一李世民不主動請戰,豈不誤國。

  她們倆都覺得應該為父皇解憂排難,畢竟父親是皇帝聖上,即使他錯了,而且即使他也知道自己錯了,那也不可能要他認錯,皇上老子豈能有錯?再加上他是父親,要老子向兒子磕頭———豈有此理(禮)!

  唯有一個法子,那就是做兒女的做臣子的應該在此時給父皇搬一把梯子,讓他順勢下台,或者說是把他往山丘上拉,讓他就坡下驢,而目前唯一的選項就是叫二弟立即進京,親自向父皇請命,以救大唐於危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