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 207章 高祖定策保皇位(二)
作者:沉沐君      更新:2020-03-04 05:32      字數:2058
  老李將上麵所想到的可能促使二郎奪嫡爭儲的因素作了更加細致的考慮。

  無論在晉陽起兵奪得長安城,還是在之後剿滅薛舉父子和李軌的戰爭中,二郎都是居功至偉的,他的軍功全然在大郎之上,而且深受所有將領的欽佩和愛戴。想想老楊家裏,當初不就是他的次子我的表弟楊廣功高震主,才變得野心勃勃,將其兄滅了,還害死老楊,之後僅僅花了13年時間就一手毀掉了他老爹辛勤開創的開皇之治,雖然楊廣到底有沒有弑父並沒有得到證實,但此說絕非空穴來風、憑空捏造!寧可信其有不可當其無!

  朕的姓名為李淵,得特別小心別讓李家墜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現在看來,我李家的情形與他老楊家的情形是何其的相像,我李家二郎與他楊家二郎煬帝又是何其的相似!前後兩個二郎都是功高震主,才高超兄,尾大難掉!

  我李家大郎建成雖然比他老楊家大郎楊勇要強百倍,但相較於二郎,還是略嫌低弱了。

  看來,朕必須要壓製一下二郎,不能夠再讓他有繼續累積軍功的機會了,至少是必須大大減少這樣的機會。

  如遇不公,二郎有可能一氣之下做出出格的事情來,特別是如果我作為父皇要是過分虧欠了他,就很有可能會激起他的叛逆之心。因此,我也不能夠一味地壓製他,適當的時候也要給他一些好處,比如說給他加官進爵至太子之下但眾臣之上,這樣或許能夠安住他內心那匹難以馴服的野馬。

  這種做法是有先例可循的,漢武帝當年就是不知道吃了什麽迷魂湯,一貫英明的他居然犯渾,作了不少動作逼反了太子,導致仁慈德孝的太子都不得已而起兵反抗酷吏奸臣,最後兵敗逃亡而自殺,還造成了近10萬兵士和百姓喪命於動亂之中。

  二郎的脾性可比當年的劉據要倔強的多,如若逼得太甚,必生禍端,切記!切忌!

  更重要的是,二郎身邊皆是高人,文有多位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的謀士,武有身手不凡膽略過人的猛將。比如說劉文靜就是一個喜歡折騰的文人,當初就是他與二郎一拍即合,起頭串通裴寂要挾我起義,他當時幹得出那樣的事情,日後為什麽不能如法炮製搗鼓二郎反我呢?

  看來我得好好注意二郎周圍的人,一旦發覺有誰不對勁,就得及時弄掉他。一句話,二郎有膽量更有能力,在現有的三兄弟中,他的內心,頭腦和身手都是最強大的,對待他,惟有把好防止他滋生野心這道關,才能夠有效保障我自己的皇位在有生之年坐得穩穩當當的。

  至於四郎元吉,他雖然行事乖張,甚至混賬,但做事有膽無腦、有武無謀,打小就是個熊孩子,單憑

  他個人的能耐,怕是小浪也翻不起來,無須過分擔憂。

  就內心而言,二郎是老李最喜愛的兒子,如果是生在平常人家,或者哪怕就是一般官宦人家,他也一定會將心愛二郎進行到底的。問題就在於,現在老李可是大唐皇帝啊,一旦坐上皇帝這把龍椅,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可就不同了,必須得在龍椅的高度上去思考了。

  記得還在二郎4歲那年,家裏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麵的書生,他對老李說:“你乃貴人,而且你有貴子。”當那書生見到李世民時,又說:“此子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也正是因著這個書生的預言,李淵便采“濟世安民”之義為二郎取名為“世民”。

  這麽一個信息無疑在當時給了李淵莫大的期望和安慰,可現在每每回憶起這個事情,老李總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令他心慌:如果二郎真是個濟世安民的主兒,那我算什麽?難道他會替代我為大唐之主?

  這種感覺就在老李的潛意識中埋下了忌憚二郎的種子。

  至於第二個問題,也就是李家能否坐穩江山這個問題,這主要取決於我們是否有一支強大的戰無不勝的軍隊,而後者又取決於我們是否有有能力建立和統領這樣一支軍隊的統帥。眼下我們雖然已經建立了大唐新政,但是國家還沒有統一,仍然處於諸侯混戰時期,有能耐的沒能耐的都在夢想著早早收拾了對手,坐擁天下。即使我自己的皇位坐穩了,但如果我李家的江山都讓別人搶跑了,那我這皇位還有什麽意義?曆史上這樣的事情也比比皆是,屁股在龍椅上都還沒有坐熱,就國破人亡了,龍椅也就成了他人屁股下麵的木板了。

  要讓李家坐穩江山,一是要能夠有效地防止和鎮壓可能發生的任何內亂,二是要有能力抵禦甚至收服外寇蠻族,從這方麵來說,在現有的幾個兒子中,二郎無疑比大郎強,關鍵時刻還要依靠他做中流砥柱。

  所以李淵又感覺到不能夠虧待了二郎,李家江山一統和長治久安還得靠二郎,國家和自己的皇位或者說皇權是否能夠穩定也得靠二郎!

  說到第三個問題,也就是李家的江山傳承一事,李淵相信自己不是一個短命鬼,眼下雖然尚無須急火攻心,但務必從現在起就要在心裏納入議事日程中去,慢慢思索、周全考量。

  李淵當然明白要想讓李家江山代代相傳萬世不衰,最重要的應該是考慮繼承人的賢德才能,然而,從古至今,王位或皇位都是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幼、傳嫡長不傳賢能的,這是一條亙古不變的宗法。

  至於治理國家方麵,大郎賢德仁慈、沉穩幹練強於二郎,是一個賢德強於才能的

  人;二郎似乎更加高瞻遠矚、勵精圖治、雄心壯誌,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從文治武功綜合考慮,肯定是二郎更強。

  可這又如何呢?我總不能為此而破了規矩、廢了宗法吧?破規矩、廢宗法是絕對是不吉利的事情!瞧我的姨丈楊堅,不就是違反了這條鐵規,改立次子為儲君,這才這麽快就丟了他楊家的江山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