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 201章 秦王後發製人滅西秦
作者:沉沐君      更新:2020-03-04 05:32      字數:2372
  過了一個月時間,也就是八月份,李世民雪恥的時機終於到來了,因為薛舉病死,其子薛仁杲繼位,料其軍心不穩、民心不定,且主動放棄並撤出了他們才占領不到一個月的高墌城。顯然,借此機會二次征伐薛仁杲,定能一舉克敵滅秦。

  李世民於是便果斷地向父親請戰,平陽也在一旁極力附和。

  李淵嘴巴沒說啥,但他心裏也是非常期待二郎能夠自告奮勇的,一來是希望他有勇氣有擔當;二來是因為希望他能夠有所作為,從而堵住部分臣子的口舌;三來是他確確實實需要建唐之後的第一場大勝來鼓舞朝臣和子民,也算是向世人顯示新朝的強大!當然更重的是,鏟除西秦對於徹底消除西北隱患,鞏固新立的唐王朝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李淵幾乎沒有任何猶豫便決定再遣李世民領兵出征。

  李世民出征前,平陽公主再次提出了兩個建議:

  第一個是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讓父親派密使聯絡割據涼州(今甘肅武威)盤踞在河西五郡的李軌,與之修好,封其為涼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從而與李世民一道在戰略上對薛軍形成東西夾擊之態;

  第二個計策與上一次提出的基本上是一樣的,那就是兵駐高墌,深溝高壘,堅壁不戰,養精蓄銳,與薛軍相持至少兩個月時間,待其糧盡兵乏,然後再尋機出擊,同時務必遣一支精兵繞道敵後的涇州,從而對薛軍在戰術上形成南北夾擊之態。

  李世民對於平陽的第一個遠交近攻的策略極其欣賞,因為這是他沒有想到過的奇謀,李軌在薛秦的西麵,而唐軍在薛秦的東麵,與李軌結盟,正好可以對薛秦形成東西夾攻之勢,至於李軌是否出兵,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讓薛軍忌憚而不敢對唐軍輕舉妄動,至少不敢傾巢而出來對付唐軍。

  對於第二個計策,李世民更是認可的,因為這是他與三姐“英雄所見略同”的想法。

  除此以外,李世民內心還想到了另外一個兩麵夾擊的計策。所以,這一回是三個“兩麵夾擊”環環相扣,真正是有備而去的。

  恰巧此時平陽的黑甲騎訓練已經達到能夠實戰的水平,李世民便將其3千人馬加上另外1千沒有被正式選進黑甲騎的士兵全數編入自己的軍中。可見李世民是下了決心,也動了心思,要保證此役隻許勝不許敗!

  唐軍以足夠的耐心與薛仁杲磨蹭磨嘰了整整60天時間,就是不出戰,任他薛仁杲派人在外辱罵不止,李世民來了個“選擇性失聰”,耳不聞心不煩。

  當然,李世民並非隻是每日裏在營房裏打坐念經,他暗地裏派黑甲騎不斷地騷擾敵軍,而且還成功地剪斷了薛軍的糧草供

  應線!

  到了十一月,薛軍糧盡,將士離心,疲憊之相頓顯、敗亡之氣隱露。李世民遂果斷地令行軍總管梁實列陣於淺水原,誘薛將宗羅睺出戰,數日後又命右武侯大將軍龐玉在淺水原南麵布陣,宗羅睺隻好集中兵力轉攻龐玉。

  更加出乎敵方意料的是,雙方苦戰正酣,李世民親率主力從淺水原北部出其不意地突襲宗羅睺側背,前後夾擊,宗羅睺軍雖然驍勇無比,但終歸是耗子鑽進風箱裏———兩頭受氣,卻無處可遁,十餘萬薛軍被一舉擊潰。

  李世民率領3千多黑甲騎乘勝追擊宗羅睺至涇州薛仁杲駐軍處涇川城內,薛仁杲害怕,拒守城內。

  此時,李世民預先安排的秦州總管竇軌和長平王李叔良等人帥軍到達,包圍了城池,守城將士紛紛下城投降,薛仁杲無計可施,於次日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出城投降。

  李世民先敗後勝,在哪裏跌倒,就在哪裏重新站立起來,一年之內前後三次與薛舉父子交戰,最後將其剿滅,不僅僅讓年輕的李世民贏得了戰爭,更重要的是讓他在失敗和挫折中變得更加成熟和睿智,在戰爭中能夠首先戰勝自我,之後才是戰勝敵人。

  淺水原之戰後,李唐占據了隴西地(隴山即六盤山以西稱為隴西,以東為隴東)。

  李世民也因功拜太尉,節度蒲、陝、河北諸總管兵,加左武候大將軍,於武德二年正月,出鎮長春宮(陝西關中平原東部,今大荔縣朝邑鎮西北,原隋煬帝之行宮)。

  對於李世民來說,平定薛秦無疑是喜事一樁,這可是大唐開國以來的第一場大勝仗,也是大唐掃除的第一個異己地方勢力,為日後李唐一統天下吹響了第一聲衝鋒號!

  李世民平定西秦還給他帶來了其它方麵的收獲和驚喜。他內心感到最為歡欣的是獲得了褚亮和他的兒子褚遂良!

  褚亮博學多才,還在陳朝時期,就被陳後主任命為的尚書殿中侍郎,後來陳亡隋立,他又入隋為東宮學士,再後因隋煬帝嫉其才而治其罪,他才投到薛舉門下,成為黃門侍郎,最後成為李世民陣營的一員,為唐初十八學士之一。褚亮之子褚遂良那就更是一個為後世所知的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和書法家了(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一起被並稱“初唐四大家”),他進入了李家王朝,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成為唐朝的丞相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在唐太宗李世民臨終前還被指定為太子顧命大臣。

  其次,西秦納入李唐版圖還讓本來缺少馬匹的關中帶來了華夏最大的隴右牧馬場,這比當初平陽公主巧施“牝馬相親”策略一夜之間“空手套白馬王子”的牧馬場還要大好幾倍。從此,李唐的騎軍實力

  傲世中原,甚至能與突厥一比。

  挖掘、發現、信任和善用人才乃是李世民最大的個人特質,無論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他總是將人才放在第一位。

  在贏得了每一個戰爭或戰役之後、每攻克一座城池,李世民最大的戰利品不是武器盔甲,也不是糧草馬匹,更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人才!除了在晉陽起兵之前他所結交的人才之外,他後來發現和收攬的人才大多來源於交戰敵軍一方,而且那些原本是他的敵人死對頭,在成為他的部下之後,基本上就再也沒有哪一個離開過他的麾下。由此可見李世民的個人魅力和恢宏氣度。在未來的戰爭中,李世民還是會將挖掘人才的“法則”進行到底!

  可見,秦王李世民算得上是一個人才“收藏大家”,多多益善,而且注重“精品”和“極品”。不過,他的“收藏品”絕不會隻是拿來放在自己的廳堂裏做擺設,更不會摞在地窖裏塵封數年待價而沽,他知道如何讓這些“收藏品”在實用中增加其“升值”潛力和空間,而是讓他們經受腥風血雨戰火硝煙的千錘百煉,披上榮耀的“胞漿”、閃爍柔亮的“釉光”。當然,除了“收藏”人才以外,李世民也確實喜好收藏字畫古董,盡管那隻是他的個人業餘愛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