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卷190章 嘉年華吟詩會
作者:沉沐君      更新:2020-03-04 05:32      字數:2464
  李秀寧和李琇蜜姐妹倆同住輔興坊,隻隔了坊內一條街。輔興坊裏宮城很近,緊挨著宮城的西麵。李三娘和李琇蜜幾乎是天天見麵,有事沒事她們兩也要聚在一塊說會話。

  卻說李三娘就攜同觀音婢一道來到李琇蜜府上,將吟詩會的想法跟李琇蜜說了,她高興的跳了起來,大呼善哉善哉。這些日子,她“被”坐月子,悶得慌,就想出門走一走。

  李淵聽了李三娘和李琇蜜的提議,自然是全力支持的,他這段時間以來也一直在心裏盤算著,拿下大興城僅僅是帝業的第一步,但遲早天下歸李,到那時候,文可安邦的相才就比武能定國的將才更為重要了,雖然以後一定不愁沒有賢才良相來輔政,但畢竟李家的天下還得由李家自己人來做莊。事實上,自己從晉陽起兵到現在坐在大興城皇宮的寶座上,不就是靠自己的兒子和女兒嗎?

  李淵很清楚,打打殺殺,頂多能夠創業,但卻不能守業,他覺得有必要提醒兒女們,文武雙全才是真本事,而且“文武雙全”中“文”顯然還排在“武”之前,“文”用大腦、用智;“武”用四肢、用力。大腦指揮四肢,孰重孰輕,顯而易見。

  大郎李建成那邊,他不擔憂,他從小到大都喜好讀書,而且偏好帝王之道、馭人之術,這正是新朝所需之才;

  二郎李世民那裏現在似乎也無需過分操心,因為他已經注意到,二郎近一年來開始,一有時間就靜心讀書,說真的,這還多虧了兒媳觀音婢,二郎現在喜歡讀書,除了他本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外,也少不了觀音婢對他的影響;

  四郎李元吉是他最為操心的,這個兒子雖則體力精氣過人,但不好文,一讀書就說頭疼,得對他好好督促一番才行。

  原本李淵對女兒們是否能文善武並不是特別在意,小時候給她們機會讀書習武,那是因為他李家乃一大戶人家,自家的女兒們必須識文斷字、能文能武,這樣她們走出去才能夠給他李家長臉,至少不會丟臉;其次,也是為了女兒們在人前人後有點淑女範和文藝範、同時又能夠強身健體少病痛,以便日後能夠嫁給好郎君而已。

  然而,寧兒和蜜兒在關中的作為和事跡讓李淵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他發覺:女兒們並不必兒子們差,即使她們已經嫁人,按理說就是潑出去的水,流向她們夫家去了,可沒想到,她們,至少是寧兒和蜜兒,卻一心想著李家、向著李家,不僅自己“倒流”回李家,她們還把女婿們一塊“捆綁打包”回到李家“倒插門”。

  可見,過去僅僅將女兒們當著寶貝“寵物”來養是錯誤的,就說寧兒和蜜兒吧,她們在外麵像隻猛虎,而在我麵前卻像隻小

  羊羔,必須得把女兒們都重視起來。

  李淵有點迫不及待了,他決定十日後舉辦一個“家年華”晚會,也就是寧兒和蜜兒所說的“吟詩會”,李家男男女女大大小小都必須參加!

  “家年華吟詩會”如期隆重舉行,李家一應人等,包括他們的配偶和孩子,全數到齊,熙熙攘攘的好不熱鬧。作為父親、爺爺和外公,以及唐王和唐國公等多重身份的李淵在“主席台”先作了一番“政治報告”———總結過去、看清現在、展望未來,簡單地說就有點像趙本山、宋丹丹、崔永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當然,其中始終貫穿了“家年華吟詩會”的主旋律,那就是要大家好好讀書,學會治國安邦之道、治民富民之理、治地製夷之法,一句話,就是要文治武功。

  也就是說,我們需要武功,靠武功達到一統天下和抵禦外敵,但我們現在也要重視文治,因為一旦我們得到了天下,就要行文治天下,才能夠使百姓休養生息,國泰民安。

  為此,李淵特地親自慷慨激昂地朗誦了一遍諸葛孔明的《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政治報告”結束後,大家一通敬酒豪飲、魚肉狂噬……

  到了高潮時,李淵宣布賽詩開始,他要長子李建成帶個頭,但李建成堅持要父親先來,眾兒女和孫輩們也來了一個男女聲大合唱———異口同聲,一致歡呼讚同,弄得老李心花怒發。

  他說自己不善作詩,有點勉為其難,不過,還是在上一年自己50歲大壽生日期間,因偶感有發而作了三首《七律》,今日高興,就算拋磚引玉,給兒孫們吟一把吧!(其實,他內心是想要起到“拋金引玉”的效果。)

  葉萎花凋複一巡,星移鬥轉刻年輪。姿容易老心難老,初誌無泯夢有泯。

  不向流年求逝水,還朝歲月索青春。今宵共醉邀明月,明日高歌掃俗塵。

  老李吟了第一首七律,然後停下來,端起一斛酒“咕咚”一聲一飲而盡,接著就聽到了他在等待的熱烈的經久不息的喝彩聲和鼓掌聲。

  在那個年代,50歲已算進入了人生老年階段。而此時,李淵已經造反成功,不日便會成為新一代皇帝,當然會感歎歲月流逝,希望重回青春,生命的青春或許已經一去不複返,但政治青春才剛剛開啟,隻要心誌不老、夢想還在,流年可逝,但青春永駐!

  那氣氛是如此的熱烈和踴躍,老李興致

  更濃了,沒等兒孫們催促,他就吟起了第二首七律“佳作”:

  流年近暮又逢冬,雪落枝頭白發豐。舊歲舊情情未了,新年新夢夢方濃。

  寒流未冷三春意,暖靄還溫半世庸。未負今生鴻鵠誌,還期此世化真龍!

  如果說前麵兩首詩是老李局限於對自己年歲日增的嗟嘆和感悟,那麽,下一首七律則是對自己晉陽起兵一來的下半生的寫照:

  竹筍知時破土開,鴻鸞識勢卷雲來。心藏定國關中對,義聚安邦天下才。

  昨夜三軍平轂下,明朝獨步蒞宮台。楊花已謝隨天意,桃李當興任自栽。

  老李將自己和兒女們比作竹筍和鴻鸞,順帶歌頌一下自己審時度勢、順勢而為的才智;老李沒有用“鴻雁”或“鴻鵠”,而是采用了“鴻鸞”,“鸞”意為“鳳”,代表女性,似有以“鴻”寓意自己和三位嫡子、以“鸞”寓意李秀寧和李琇蜜兩姐妹;他在詩中特意突出了“關中對”和人才的重要性;此外,他將民間傳頌的李氏當興楊氏當衰的童謠整合到詩句中,暗喻李家順天意取楊家而代之的野心。

  喝彩聲和鼓掌聲當然是少不了的,不過,老李現時肚裏就這麽兩首詩,他們再怎麽起哄,他也無料了,好在主動權在他手中,他轉而再次要大郎建成給弟兄姐妹們領個頭。

  但李建成還是推脫,他說應該由三妹李秀寧來起個頭,因為她不僅僅是兒時兄弟姐妹們中的學霸,而且這吟詩會也出自她的主意,她理應帶個頭,先來一個“引子”。

  李淵笑口盈盈地點頭讚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