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姐弟再會 憶童年習武練功健體魄
作者:沉沐君      更新:2020-03-04 05:32      字數:2010
  熟讀曆史的李秀寧了解了太多的過往為了爭權奪利而導致兄弟相爭,甚至父子相殘的事件,她不知道今後李家會不會也陷入一場爭奪權利的傾軋。

  在李家的反隋舉義過程中,二弟顯然是唱主角戲的。

  雖然父親自身也素有大誌,內心早已萌動了取楊廣而代之的念頭,但畢竟這次舉動卻是在二弟的多方極力攛掇下才下定了決心起兵造反的。

  如此這般,二弟極有可能成為李家建朝的最大功臣,他從小就有雄心壯誌(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野心勃勃)兼有宏才大略(當然也可以理解為陰謀詭計),天性有定見,而且以他現在還未到弱冠之年的歲數,就已經能夠讓這麽多的有誌之士有識之才心甘情願地臣服於他,這會不會引起阿兄乃至父親對他的忌憚呢?

  阿兄李建成才是嫡長子,按照曆朝曆代的傳承製度和規矩,日後李家必當立長兄為尊,父親幾個月前苦苦等待阿兄建成從河東脫身到達晉陽,之後才正式宣布起義,不就是出於這方麵的考量嗎?日後如果李家奪取政權,父親立阿兄為嫡,到時候二弟又會心服嗎?

  但願父親日後能夠處理好這個事情,千萬不要發生像楊勇楊廣兄弟爭奪儲君之位而導致你死我活的那種人間悲劇,她希望李家世代和睦,雖然嫁出去的她隻能算是半個李家人了。

  這回輪到李秀寧發愣了,李世民見三姐靜默無聲、麵無表情的樣子,便問道:“在想啥呢?”

  李秀寧沒有回應,似乎要將沉思繼續進行到底。

  其實,她是在暗中禱告,為李家禱告,也為二弟世民禱告,祈禱李家父子同心同德、兄弟和睦相安、李家昌盛恒泰!

  李世民,就是那個千古榮耀、萬世流芳的中國一帝“唐帝哥”,他是李秀寧的二弟,比李秀寧小兩歲。

  (在那個年代,家中孩子大小排行是兄弟歸兄弟排,姐妹歸姐妹排。

  李三娘在李淵的所有女兒中排行第三,所以叫李三娘;李世民在李淵的兒子中排行第二,所以是二郎。

  雖然聽上去李三娘應該比李二郎小,但實際上,李秀寧比李世民大兩歲。

  )

  要說在所有兄弟姐妹中,李秀寧與李世民的關係最鐵。

  李琇冪也屬於他們這個“小團夥”的,她比李世民小兩歲,他們仨大、中、小之間剛好都是相差了兩歲,小時候“共同語言”最多、願意玩到一塊。

  雖然琇蜜並非竇氏所生,但她那乖巧水靈人見人愛的性格,讓竇夫人喜歡的不得了,李琇蜜母親早故,竇夫人就將李琇蜜當成親閨女一樣對待。

  李秀寧和李世民都是竇夫人親生孩子,屬於嫡生姐弟,僅就血緣連接而言也都會走得比較近;似乎母親竇氏具

  備天然預知能力,從內心深處預感到這姐弟倆與眾不同,因此也特別疼愛這兩個孩子;反過來,這倆個孩子也比其他兄弟姐妹們更會粘母親,討阿娘的歡心。

  別看他李世民現在長得狼腰虎背英氣俊朗,還在小正太的年紀,他可是個體弱多病的主兒。

  或許是出於同情弱者的天性,竇氏給予了李世民最多的關愛和照顧,這還不夠,還讓作為姐姐的李秀寧陪伴李世民一塊讀書玩耍,當然,這也就引來了和李秀寧最親近的李琇蜜與他們一塊作伴了。

  那年代,對於體質孱弱的孩子,可不像如今那樣通過補補鈣、吃多維、打吊針、燉人參,再用腦白金補補腦來解決問題。

  為了改善和增強李世民的體質,竇夫人特地請來多名身手一流的軍中教頭和武功高手,讓他們來做李世民的師傅,每日起早貪黑、摸爬滾打、蹦跑攀跳,學練拳法腿功、騎術弓射、刀槍劍戟、斧鉞鐧槊,外加泳技水性。

  沒曾想,這個本來隻是為李世私人特別定製的“健體”規劃,卻讓李秀寧這個俏嬌的女孩也迷上了這些“好玩”的“遊戲”,和二弟一樣,她天生愛好舞劍弄戟,又頗有天分和無師自通的天賦。

  十八般武藝,姐弟倆都學得有模有樣的。

  大刀最受李世民青睞,長劍則為李秀寧所鍾情。

  有趣的是,他們倆都喜好左右開弓:雙刀李世民,雙劍李秀寧。

  不過,李世民最為見長的還是騎射,因為父親李淵大人常常給二郎開小灶,傳授自己的箭術絕學,或許正是遺傳了老爹在箭術方麵的稟賦,加上鮮卑人騎射的基因,李世民對箭術的熱愛是與生俱來的,他拜老爹為師傅,以漢朝飛將軍李廣為榜樣(一個箭術舉世無雙的前輩),苦練騎射,結果,他哪怕是在百步之遙放箭,也可以穿透楊柳的細葉,就是所謂的百步穿楊!

  如此這般苦練了好幾年時光,效果可謂是一舉三得。

  不僅李世民那先天不足的體質後天補足,逆襲成為一個英武健碩的少年郎,而且姐弟倆還練就了一身好功夫,雖然不能說他們的功夫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駕輕就熟是毫無疑問的。

  更重要的是,父親李淵很快注意到了李秀寧和李世民的天賦和潛質,便又請了通曉兵法的飽學之士來給他們授課。

  正如李淵所期盼的那樣,姐弟倆對兵法可以說是達到了如饑似渴的狀態,對過往的戰例更是如癡如醉,他們喜愛讀兵書、曆史名將傳記和古代戰例點評。

  周初太公望(呂尚、薑子牙)所著的《太公六韜》、春秋末年齊國人孫武的《孫武兵書》、戰國時期齊國人孫臏的《孫臏兵法》、戰國時期衛國人吳起所著的《吳起》48篇

  、《漢書·藝文誌》著錄的“兵形勢”《尉繚》31篇等等,都是他們愛不釋手的兵書。

  他們姐弟仨常常陶醉於意念穿越,回到那戰事紛爭的戰國年代,秦滅六國、楚漢相爭、三國鼎立,自己充當自己心目中敬仰的戰將,統帥大軍東征西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