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敗走危地 安乾府雖輸未服布陰局
作者:沉沐君      更新:2020-03-04 05:31      字數:2096
  就在安乾府感到自己必輸無疑的時刻,大批隋軍迅猛殺到了,而娘子軍將士們則迅速撤去,原本就在周圍與娘子軍廝殺的士兵們趕忙爭先護主,將安乾府團團圍住。

  另一邊,李秀寧也被前來護駕的親衛門簇擁上馬,加鞭而去。

  原來是前來搭救安乾府的禦林軍,他們正是安乾府早先安排的那1萬後備隊,當他們聽聞主帥被圍的消息時,立馬趕來救援。

  安乾府的命保住了,但他帶出來的2萬3千將士折損了近4千。

  原來,李三娘早就料到隋軍必定會尾隨撤退的娘子軍,以便尋機進攻,因此她在撤軍過程中“耍了一個花招”,每次前軍行進中,都在暗中安排3千人馬悄悄地向道路兩側快速分散,隱藏於遠處叢林之中或山丘之壑,不讓隋軍發現。如此反複3—4回後,在撤退了30—40裏地之後,娘子軍撤軍所經過的道路兩旁就留下足有1萬多人馬了。

  安乾府對此毫無察覺,他所知道的隻是娘子軍前軍變後隊、後隊變前軍的反複交替的撤軍方略,沒想到她表麵上是將娘子軍分為前軍和後隊,但實際上仍然是她的“三路軍”思維,這第三路軍正是暗中留下來圍擊他們的伏軍。

  李三娘不僅在唐國公的女兒中排行第三,她與“三”這個數字還有更多的因緣:她想事情,總是要想到上中下三個方麵;她說話,總是會總結凝練成三個要點;她的軍事計策也總是離不開“三路軍”構思。

  這到底是一種哲學思想,還是一個藝術手法,抑或是一條科學規律?

  道家推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表示“多”而不過多,適中恰當:三人行必有我師,事不過三;“兩點成一線,三點成一麵;”用現代的科學觀點來看,三是個穩定的數字,三角形是最穩定的圖形。

  李秀寧當然不懂得這些科學常識,但卻在不自覺地將這些科學常識運用於戰爭和生活中。

  這次殘敗令安乾府臉麵蒙羞,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打擊!

  但他同時意識到,現在言敗還為時過早,即使自己認輸投降,李三娘也未必會相信,反而會被她看出這是我有意而為之的安排,這樣我的使命也就無法完成了。

  看來,我還得再做最後一搏!我不能輕易交出始平!而且,我還得還狠狠地教訓教訓這個娘子!讓她見識一下我安乾府的能耐,讓她為了當初沒有選擇我做她夫君而後悔!悔恨終生!

  安乾府推測娘子軍必定會乘著高漲的士氣,在近日之內大舉掃蕩始平,他立刻著手布了一個大局,單等娘子軍的到來。

  他的推斷沒有錯,李三娘在運用“假退軍,實圍殲”之計勝了安乾府、扳回了一局之後,感覺

  對始平隋軍大本營發動全麵進攻,進而控製始平全縣的時機到了,她於是下令大軍於次日淩晨啟行。

  安乾府作了如下安排:

  首先,他暗中派遣5千將士,趁著夜色趕往鹹陽隋軍駐地。這一幕不意被李三娘安排的探子所發現,他們還在背後兩側偷偷地跟蹤這批隋軍的到了鹹陽,才返回娘子軍駐地向主帥報告。

  其次,他密遣2萬驍果軍在那5千隋軍離開半個時辰之後,開出鎮子,分為左右兩路,分別在塔耳村兩旁大約5裏地的位置分散埋伏。這一幕沒有被娘子軍的探子發現,因為他們都被先前那調往鹹陽的5千隋軍吸引過去了。

  最後,他留下5千將士鎮守鎮府,並從其中分出幾百名士兵,讓他們不停地在塔耳村內各處舉著旗子遊走,造成一種村內有至少2萬5千兵力的假象。

  卻說李秀寧一個“明撤暗進”的策略,將朝廷的禦林軍打了個灰頭土臉,叫隋軍再一次領將了她這個娘子的厲害,也讓娘子軍將士們再一次見識了主帥的軍事才能和用兵風采。

  李秀寧感覺現在應該到了全麵進攻始平,一舉拿下大興城西北麵戰略屏障的時候了,她下令娘子軍整裝待發,明晨開拔!

  在娘子軍行進的路上,李三娘得知了始平隋軍分出5千人調往鹹陽一事,她一時無法猜透其中之意,但感覺最大的可能性是,隋軍想在我們攻打始平最後的堡壘塔耳村之時,鹹陽隋軍從背後夾擊我們,使我們陷入前後被動的局麵。那麽,如何應對這種狀況呢?

  李秀寧下令全軍停止前行,就地歇息,升起爐灶。而她自己則在一顆大樹下坐了下來,與此同時,她的臉部表情沉靜下來,這是因為她的腦細胞動員起來了。

  眾將領見狀,知道主帥正在思考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故都沒敢打攪,隻是遠遠地圍坐成一圈,討論起軍情來。

  過了半晌,她那一雙明麗眼睛慢慢地睜大,那兩眼窩裏撲撲閃動的眸子發出了瑩瑩柔光,一掃之前的陰霾,顯得更加美麗而又智慧。

  李三娘取消了直接攻擊塔耳村的命令,令大軍避開塔耳村,馬不停蹄地直入鹹陽,駐紮於鹹陽郡府與始平塔耳村之間的位置上。

  安乾府聽聞戰報後,如墜雲霧之中,娘子軍為什麽要主動將自己擺在麵臨隋軍兩麵夾擊的位置上?雖然這原本就是自己為娘子軍所設之局的一部分,但我們尚未開始交戰,他們倒是先行乖乖的“自投羅網”了,這一著棋下得顯然不合軍事常理、有悖用兵邏輯,他們到底想幹什麽?

  原本,安乾府製定了一個他謂之“水火相容”和“四麵圍殲”的連環計策。因為塔耳村地處渭水主流與渭河分支之間,腹背受水,便於水攻;且其

  地勢低窪、為一濕地,因田野荒廢,遍地長滿了齊胸高的白茅和齊頭高的蘆葦,故亦便於火攻。

  李三娘當然不了解安乾府的陰局,當她憑著自己對戰前情勢變化的敏銳度以及由此敏銳度所誘發的深入思考,靈活機動地改變了自己原定的戰略,不意中使到安乾府尚未開戰就先破局了:娘子軍沒有進入安乾府預設的口袋,因此也就沒有成為他實施“水火相容”和“四麵圍殲”連環計的靶標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