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下套
作者:水鬼遊魂      更新:2021-05-12 15:24      字數:4596
  耶律洪基的死,有點像是村子裏的村霸死了,甭管得病死的,還是馬上風……

  反正是死了。

  死了也就消停了。

  華夏人對於逝者是寬容的,哪怕是大宋和遼國如今的關係非常不好,但是在這一刻,趙煦也不能因為不滿和不喜,而鬧事。

  就像是村霸,生前惡事做絕,可死後,全村大部分人還得給他一份像樣的,體麵的葬禮。

  這是東方人的思維。

  活人,不和死人計較。

  可對於大宋來說,還有一件事情困擾著大宋。耶律洪基在仁宗皇帝駕崩的時候,隨禮了,而且拿出來的禮不可謂不重。

  遼國舉國哀悼。

  皇帝親自在遼國京城設靈堂祭拜。

  遼國京城還全城百姓對宋仁宗披麻戴孝。

  仿佛死的不是鄰居家的男主人,而是自己親爹,行為有點過分,但這種事,即便是做過了,也沒辦法指責他。

  加上華夏人對死人的寬容,耶律洪基哪怕是個頭頂生瘡腳底流膿的惡棍,該給的體麵也得給。

  這就讓皇帝趙煦很別扭,想了想,覺得有必要爭取一下,反正讓他在大宋設靈堂祭拜遼國的皇帝,趙煦感覺自己做不出來。

  遼國皇帝耶律洪基死了,對大宋來說,這應該是喜事啊!

  怎麽還得辦一場喪事?

  這事,挺讓人膈應。

  琢磨了好一陣,趙煦才吞吞吐吐道“諸位愛卿,有道是一飲一啄,遼國皇帝駕崩,朕……甚感悲痛。可問題是,當初我父皇下葬的時候,遼國似乎沒有足夠的重視吧?”

  皇帝的意思就是,差不多就可以了。

  這不是自己家的事,搞的太隆重,晦氣不晦氣?

  仁宗駕崩,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蘇軾蘇轍兄弟,才十多歲的年紀,曾布年紀不大,都在學堂裏讀書呢。這等陳年老黃曆都讓他翻出來,十多年前的事曾布會不記得?

  皇帝擺明了不想大操大辦,至少年輕人的心思還轉不過彎來。但對曾布來說,這是個好現象,皇帝好麵子,不腹黑,性格耿直,這才好控製。要是換個性格乖張,心黑手辣的皇帝,他們這些朝廷重臣就要成皇帝的應聲蟲了。

  曾布悠悠道“陛下有所不知,先帝駕崩的時候,遼國也派人來了。原先是準備派遣皇孫耶律延禧,不過當時蔡確等重臣並不願意讓遼國皇孫入境。因為遼國皇孫擁有親衛,人數還不少,都是騎兵。怕驚擾了國境。最後來的是耶律吾也。而且,遼國還給神宗皇帝辦了場法事,就在遼國西京皇家寺院。”

  “耶律吾也,聽著名字好像挺熟悉的……”

  趙煦聽到這個名字,似乎有點印象。

  章惇附和道“陛下,此人是耶律洪基的左膀右臂,之後長期坐鎮遼國南京道。”

  趙煦這才想起來,這位是遼國的南院大王。不僅僅是遼國皇帝的左膀右臂那麽簡單。他記得當初遼國使臣來大宋,似乎很囂張。朝臣怕皇帝被遼國使臣衝撞後驚擾,尤其是麵對還是南院大王這樣的狠角色,章惇還特意在會麵之前,問過皇帝“怕不怕遼人使臣?”

  當時皇帝趙煦雖然隻有十歲,但還是假裝很沉穩的說了一句“遼人禽獸也,何懼之有?”

  這話確實對章惇印象深刻,而趙煦也在幼小的心靈之下,種下了遼人是仇人的種子。小皇帝當年第一次會麵使臣,表現出的沉穩,讓耶律吾也大為震驚,回去之後就告訴耶律洪基,宋主有聖君之相。

  原本以為,遼人來大宋奔喪,屬於不安好心的一種。

  誰能想到遼國皇帝耶律洪基是個白事熱心人,聽法事上癮。他對於英年早逝的神宗皇帝,也表示出了足夠的尊重。並沒有提出過分的要求,同時在遼國還祭奠了神宗。

  這讓皇帝趙煦簡直啞口無言,簡直就是畜牲啊!

  搞的兩家人仿佛是親兄弟似的,至於嗎?

  直到現在,趙煦也慌神了。感情耶律洪基不是對人敬重而瞎摻和,而是這貨本來就喜歡參加白事。

  遇到個腦子不正常的對手,趙煦能怎麽辦?

  “也就是說,我大宋需要立刻迎接遼國的使臣,然後學著當初遼國皇帝那樣,在東京城也做一場法事?”這話說出口,趙煦就甭提有多惡心了。反正,這事憋屈啊!

  不辦?

  大宋皇帝不懂禮數。

  如果是在大唐,或者大漢。

  完全沒有問題,大宋不趁這機會出兵攻打遼國,已經算是很有武德了。

  但這事,大唐和大漢都可以做,大宋不能做。

  大宋以儒道立國,這是根本。雖說漢唐也是以儒道立國,可是瞧瞧漢唐的讀書人都是這麽做的?

  班超三十多人,愣是殺五百人,然後靠著一腔熱血,將西域給收複。這就是漢唐讀書人的縮影。怎麽看都不像是讀書人的樣子,倒像是個有文化的武夫,幹的事衝動不說,還都是大事。

  可大宋的讀書人,身子骨真的弱啊!

  想想看,章惇這樣,年輕的時候因為長的好看,被抓去給人‘借種’的讀書人,已經算是猛人了,大宋的讀書人怎麽去和人家比?

  可這事辦起來就是別扭。

  皇帝不管了,趙煦發現之前想要反對林希,自己就是個傻子。遇到耶律洪基這麽個對手,是他的劫難。

  不對,不是他的劫難。

  是他父子的劫難。

  這也沒辦法,大宋是中原文化,是農耕文化的繼承者,而遼國是草原文化的繼承者。或許在遼國統治者眼裏,宋遼之間的關係,不過是你打我一拳,我打你一拳的事,喝頓酒,啥事都過去了。這是草原的思想,武力為尊,你要是拳頭大,我就服氣。

  可大宋卻過不去,挨打了,一年後,記著呢?

  十年後?

  還記著呢。

  就算是人死了,兒子還接著記仇。

  可是遼人不這麽想,小心眼,爺們打了你,你打回來不就行了嘛?

  這就是兩個王朝之間的最大的不同。敵人,死敵,對待的方式也截然不同。

  耶律洪基哪怕是遼國皇帝,難道他就不是草原漢子了?

  既然是草原漢子,他想的很簡單,咱們是親戚,在我不缺吃不缺喝的時候,可以穿一條褲子。沒吃沒喝的時候,搶你一把也不是不行。

  但是大宋的皇帝,從來都沒有這種念頭。

  這才是本質的區別。

  “諸位愛卿,你們看遼國皇帝駕崩,大宋應該以何種禮節處理?”趙煦妥協了,沒辦法不妥協。他甚至覺得耶律洪基就是個瘋子,好的時候,親如一家人,一轉眼就打黑拳。

  林希琢磨一陣,謹慎道“陛下,您看我們參考遼國做如何?”

  “不能按照明孝皇帝的樣子來。”趙煦深怕林希拎不清,傻呼呼地瞎搞。真要是京城舉國哀悼,這讓邊境作戰的戰士們怎麽想?

  咱爺們為了大宋,在和仇人拚命。

  可你們倒好,一轉眼坐在一起吃席麵。這種背叛的感覺,會讓士兵對大宋朝廷產生怨懟,甚至憤怒,為什麽?

  趙煦總不能讓曾布寫詔書,告訴天下的黎明百姓和軍中的士卒,因為遼國剛死的那個皇帝耶律洪基太熱情了,當年他曾爺爺,爺爺,父皇駕崩的死後,人家都隨禮了。咱們大宋不能沒有禮數,不聞不問。

  這話說出去,朝堂上倒是簡單,大臣們都會相信,因為不少大臣都是當年的見證者。

  當年遼國皇帝確實派人來了,而且規格還很高。可百姓們不知道,士兵們理解不了。

  畢竟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耶律洪基其人如此扭曲,以至於,連趙煦都感覺自己有點扭曲了。

  蘇轍不同意,高聲道“陛下,華夏辦事,得按華夏的禮辦。《周禮》中早有就記錄,遼國算是大宋的兄弟之邦,既然如此,國君薨,觀禮應該,切不可設靈。”

  曾布不樂意了“蘇相,你說的簡單,可要是遼國使臣發現我大宋對待遼國皇帝的駕崩,太過敷衍,指責我大宋無禮怎麽辦?”

  “這不是這個道理,總不能狗給你下跪了,你也得跟著下跪吧?”

  蘇轍語氣很不善的反駁,氣地曾布認為蘇轍是含沙射影的針對自己。

  趙煦壓製怒氣道“別吵了,此事迫在眉睫。使臣還被堵在關隘,護送其入開封是第一步。之後該如何做,見機行事吧?”

  隨後,趙煦點了兩個人“曾布。”

  “臣在。”

  “遼國使臣蕭常哥是遼國重臣,你去接待他。就出城迎接吧?”趙煦忍不住頭痛道“算了,再遠一點,去大名府迎接。”

  “然後一切按照盟友禮儀執行,不要過了。”

  “林希。”

  “臣在,你輔佐曾布。”

  “臣等謹尊聖旨。”

  曾布轉身看了一眼林希,心中頓時活泛了起來。林希,隻要你上了我的船,想要回去就難了。

  不過,趙煦也實在忍受不住安惇在真定府,丟棄涿州和燕州,對於大宋來說還能接應。畢竟,這些土地和城池雖說以前屬於華夏。但如今在遼國的統治下已經一百多年了,硬要說人家是宋人,估計也沒幾個答應。

  可萬一安惇要將雄州和真定府丟了,對於大宋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趙煦也感覺到了安惇的不靠譜,想要補救,幹脆就用範純粹“擬旨,擢範純粹入京。”

  這是準備要重用範純粹了。

  這讓章惇和蔡卞有點緊張。每一次的試探,一次次的擊破皇帝的底線,沒想到皇帝在這個節骨眼上,竟然反彈了。

  用範純粹也是沒辦法的事。

  變法派其實能用的沒幾個,尤其在邊境,有作戰經驗的文臣沒幾個能用的。

  章楶算一個,呂惠卿也算一個。

  前者已經被重用,甚至是寄予厚望,後者不敢用。

  下朝時候,太師劉葆晟陪著李逵一起離開皇城。兩人都是閑庭信步般走在皇城之內。

  前者沒事可做,他上朝,不過是有點不好意思拿著朝廷的俸祿,連朝會都參加。可要是真參加了,也沒他說話的份。

  當然,李逵不一樣。

  他的辦公地點在皇城之外,保康門附近。

  要比皇城坐衙輕鬆的多,也自由的多。

  “賢婿,安神醫給我出了個方子,長期吃能生兒子。等會兒來家裏吃飯,我把藥方給你。”

  “嶽父可要小心,是藥三分毒,此事不著急。”

  李逵並不在乎自己家都是女兒。已經是三朵金花的父親。反正在他看來,隻要數量夠大,反正不會缺兒子。

  不會影響到李家的傳承。

  劉葆晟著急道“這怎麽行,年紀大了再想要生兒子,傷身體啊!”

  劉葆晟很有經驗的告訴李逵,人生有多麽不容易。關鍵一個是累啊!

  劉葆晟對於老李家人丁不旺的現狀頗為著急,都是女兒,如何承載李家的香火。李逵不著急,覺得劉葆晟有點過於執著了。

  甚至可以說是執念。

  當初他為什麽將老四劉清菁送去宮中,那是劉葆晟覺得自己生兒子沒有了指望。隻能指望女兒,成為人中龍鳳。

  可惜,最後皇後沒有做上。

  再後來,老劉家發達了,他生兒子的執念又被勾起來了。

  “賢婿,最近家裏老是有人來送禮。拒絕抹不開臉,可是收下吧,又不知人家要辦什麽事,心裏過意不去。”劉葆晟遲疑的問李逵“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哪怕是問人要辦什麽事,也沒人說,你說怪不怪?”

  這也沒什麽奇怪的,李逵心中明鏡似的,問“都是將門?”

  “是啊!文官連正眼看都不看老夫一眼,不是將門還能是誰?”劉葆晟心虛道“不會是這些人想要將子弟送入北線大營,跟著你去戰場立功吧?”

  “不會!”

  李逵搖頭道“軍中作戰,哪怕是主將,真要是陣亡的時候,也逃不掉。真要是嫡係子弟,不會在作戰期間安插進入軍隊。萬一死了,豈不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那是為何?”

  劉葆晟也懵了,他知道自己名字在將門之中沒有自家女婿好使。可問題是,這些送禮的人,他不敢拒絕啊!

  劉家。

  曹家。

  高家。

  都是一等一的高門大閥,軍中的巨擘。這樣的家族,哪怕劉葆晟有個女兒是皇貴妃,也不會上趕著來巴結他。

  唯一的解釋就是李逵這裏了。

  不過李逵遲疑之後,歎氣道“這忙幫不了,隻能找機會還了。嶽父,你給我寫個名單,這份人情,我來還。”

  “到底什麽事?”

  “陛下要組建禁衛第二軍,主將,偏將,營將都沒有決定。”

  劉葆晟一聽是軍權,頓時忙不迭道“這忙不能幫,人情也不能還了,這是把咱爺倆往火坑裏踹呢!”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