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三章 【幽州篇】退敵
作者:岱起      更新:2020-06-28 00:01      字數:2304
  “讓開!讓開!都給老子讓開!”

  張寶騎著大黑牛在高柳的街道上極速馳騁,惹得商販行人紛紛躲避。

  在縣衙門口,橫衝直撞的地公將軍跳下牛背,跑進縣衙正堂,找到了正在給百姓講經的兄長。

  “這字念王,大王的王。三橫一豎,比人字難寫。什麽叫王?這上中下三橫,代表天地人,中間一個豎,就代表人。也就是說,貫通天地人的人,才能叫王。”

  “那天公你是王嗎?”一個小男孩插嘴問道。

  “你覺得呢?”

  “我覺得……我覺得你是天王!”這話一出,堂中百姓無不驚訝,紛紛稱讚議論。

  張角正要說話,被張寶一把從座位上拉起來:

  “我的天公啊,都什麽時候了,你還有心思在這教書育人?你想讓這高柳城成為下一個廣宗嗎?”

  張角淡定的說道:“賢弟問的可是那何進的大將軍令?”

  張寶點頭,剛要議論,被張角止住:

  “此處不是說話地方,咱們進內堂詳說。”

  兄弟二人步入內堂,張角道:“老二,是不是聽到三路剿黃的消息,有些坐不住了?”

  “坐的住才怪!你知不知道,匈奴人騙了我們!他們當了西邊的先鋒!東邊,聽說公孫瓚和中山國的那個張蠢也都要帶兵兩萬來襲,雒陽何進還要親率二十萬人馬。咱們代郡滿打滿算也就四萬人左右,算下來一個人要打七八個,這打得贏才怪!”

  “好歹也是統兵大將,怎麽這麽沉不住氣,來。”

  說著,張角將張寶拉到沙盤前,指著代郡周邊地勢說道:

  “首先,東路方麵,公孫瓚自然不必提,我已經與他商定,隻要他按兵不動即可。至於中山國,黃邵現在就在那裏,已經發展了鬼卒千餘人。隻要戰事一起,鬼卒聞風而動,那張純自顧不暇,怎會顧得上來犯?”

  張寶聽兄長如此說,心中稍顯平緩,指著西邊問:

  “匈奴呢?”

  張角笑道:

  “那就更不用擔心了。羌渠單於已經來信,他是先鋒,會拖慢整個西線朝廷的進軍速度,到時候他們不能與中路合兵,自然不會冒然進兵。”

  “所以中路就是一切的關鍵?”

  張角微微點頭:

  “此戰的關鍵就在何進的中路主力。破此一路,則三路皆平。”

  “可是他們這一路有二十萬,說破就破了?”

  “破敵之法萬千。朝廷大軍北來,必會在中山國北部的廣昌、望都、蒲陰三縣屯糧。梁弟已經調令於則成統帥鬼卒一千分三路潛入三縣,戰事起,火燒軍糧,彼軍心必亂,到時候老二你帶兵掩殺潰軍,此戰必勝。”

  “怪不得你這兒淡定,原來三路大軍早就擊退了啊!”張寶聽完兄長的分析,終於鬆了口氣。

  “不過一切不能紙上談兵。我已經命令誌才先生帶人趕製城防霹靂車、拒馬和箭樓等設施。萬一大軍來襲,咱們堅壁清野,靠高柳這座堅城,也能和朝廷打一場持久戰。所以此戰關鍵就在民心要穩,我們不能當鄒靖,隻有萬眾一心,才能謀求這萬分之一的勝利。”

  正說著,田豐和戲誌才進入內堂:

  “公孫瓚這小子,趁人之危,此時竟然想要天馬!說是見不到馬,就要不顧情麵,配合何進出兵了!”

  張角還以為公孫瓚背信棄義,此時聽到他隻是想要馬,不僅輸了口氣,直說將馬送他幾十匹。

  田豐卻連忙製止:“不行,天馬是我黃巾軍秘武,國之重器,不可送人。今日他沒有背盟之心,萬一得到了天馬,反生背盟之心,屆時反而沒了製約之物。”

  張角略做思忖,最終決定:

  “給他五百匹匈奴良馬,若是不願意,要打便打!”

  田豐繼續說道:“必須讓人公把傳道的線路通到幽州去,確保公孫瓚一舉一動逃不過咱們的眼睛。欲壑難填,始於微末。從今天起,不得不對公孫瓚多一個心眼!”

  張角微微點頭。消息就是先機,先機就是最重要的武器。

  而盧奴縣,掌握了張純陰謀的黃邵正在東躲西藏。

  幾天前,就在相府內,他無意間窺探到了張純連胡叛漢的陰謀。他聽說了近期朝廷有北上剿黃的議論,但是對細節不甚了解。直到聽到張純的陰謀,他才知道,這是一出三路圍剿的大戰,而張純借機偷襲何進,將會是左右整個戰局的關鍵變數。

  但是一起太過急促,他來不僅掩飾,來不及籌劃。中山的鬼卒隊伍和消息網絡還沒有建立起來,他沒有可以信任的幫手。

  盧奴縣城北門,忐忑的黃邵隱藏在排隊出城的人群中。

  城門衛機警的審視著每一個人的臉孔。

  “黃大仙?!我認得你!要到別的縣去傳道嗎?”一個信徒認出了黃邵的麵孔,不知內情的喊出了他的名字。之前在縣城內講經太過高調,不少人都見過自己的麵孔。本以為這樣更方便聚攏部眾,沒想到此時成了催命符。

  黃邵隻覺得一陣警報的笛聲在高柳上空吹響。

  黃邵連忙擺手說不認識,進而拉低了頭頂的氈帽。

  機警的郡尉聚攏了過來,野蠻的抓住了他的手臂,一把將他的帽子摘下。

  “你不是說他是黃大仙嗎?這怎麽是個和尚?”

  呈現在眾人麵前的,是黃邵那光禿禿的後腦勺。

  “貧僧……貧僧竺克真,不是什麽黃大仙……”黃邵小心的解釋著,眼神在郡尉們錯愕的臉上來回穿梭。

  “你……我記得你明明是黃大仙啊!”那信徒還在指認,毫無改口之意。

  這是黃邵的最後脫身之計。東漢末年,佛教已經傳入中原,白馬寺在雒陽城外已經佇立百年。黃邵為了脫身,連夜剃光了自己頭發,換上了一身灰色的僧衣,企圖改道為僧逃過一劫。

  “相爺說了,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抓起來!”

  郡尉們不管什麽儒釋道,眼看就要將黃邵拿下。

  “竺克真法師!雒陽白馬寺一別,不曾想今日相遇!”

  眾人一看,說話的是騎在高頭大馬上的以為少年將軍,正是近日代表並州方麵前來洽談合兵之事的副使高順。

  高順下馬,向郡尉說道:“這位竺大師可不是你們海捕的什麽黃大仙。佛道殊異,怎麽能混為一談。放心,我給他擔保,放他走!”

  然後轉身對黃邵說:

  “天公對我有恩,別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