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驪陽舊事
作者:徐遠書      更新:2020-05-11 21:50      字數:3619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正處春初時節,來往出城踏春的遊人平民不少。

  武當山下,襄樊城。

  日近黃昏,城門下用來給城衛小憩的木桌上,範家父子各持一碗土酒閑聊。

  範宗伊看著過往行人,朝父親範閑笑道:“又是踏春的好時候。”

  兩鬢花白,穿著一身尋常甲胃的範閑砸吧砸吧嘴,“若是江山不穩,山河動蕩,誰還有機會和這閑情雅致去遊春踏青”

  知父莫過兒,範宗伊自然知道他的意思,接上話:

  “這驪陽內憂外患不少,若不是有梁王在北境抗敵,將西夏叛軍攔在國門外,恐怕北厥,東倭聯訣而至。現在就沒那麽好日子了。”

  範閑眯起眼笑的開懷,誇他:“好小子,有眼力見了。”

  範宗伊仰首喝下一壺酒,用袖子擦幹酒漬,“也不知道何時才能見到世子殿下。”

  範閑嘴角勾起,滿是回憶地在身前比劃:“那會世子才不過少年出頭,今兒已是及冠了吧。”

  “那會世子要下江湖遊曆,我讓你給世子牽馬。世子也應承了,倒是你這個臭小子,非是放心不下家裏這點破基業。約定等世子及冠之年再行鞍前馬後之責。”

  城衛兵打扮的範閑指著自家兒子,罵罵咧咧:“要是世子殿下忘記了約定,或是不念叨你父親我這點香火情了。那你可哭都沒地。”

  見到父親數落自己,範宗伊訕笑,不敢回懟父親。

  昏暈漸臨,範閑瞅了眼官道,路上行人少了許多。大抵上是和自家長子閑聊太久,都忘了注意這茬事。

  算算時間也是到了換班的點,是該回家吃食去了。

  果不其然,範閑扭過頭,正好瞧見了要來換班的城衛士卒。

  招呼了一聲,父子倆二人就同行回家。

  回到巷中自家院前,範宗伊聞著飯香,急衝衝地推門而入。

  範閑瞅著範宗伊這急性子,搖搖頭後腳進門。

  哪知道範宗伊遲遲地站在原地,正瞅著院子愣神。

  範閑從背後推了自己兒子一把,順著他的目光看去。

  這一看,北梁老卒範閑也愣住了。

  院中石桌上,一位覆著青銅鬼麵的男子看向兩人,他摘下青銅鬼麵,麵容下赫然就是世子徐扶蘇。

  驪陽皇宮,養心殿。

  尚未登基還穿著太子蟒袍的趙曉,捧著由錦衣衛送來的前朝今朝秘聞看的津津有味。

  趙曉覺得自己一人看太過無趣,輕笑地對旁側服侍的魏忠賢說道:

  “魏禮監,本太子跟你說說這書文中記載的兩段驪陽趣事如何?”

  一襲鮮紅蟒袍的魏忠賢俯首:“願聞其詳。”

  “民間傳說而已,不是真的。”

  “前朝的時候,有一個在朝廷做大官的王爺,大家叫他李靖王。李靖王因為觸犯朝廷,惹怒了皇帝,被發配到西邊。他被貶到西頭後,就在享堂安家落戶了。

  雖然此地山清水秀,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但李靖王心懷怨氣,常常想著返回京城去,可一直沒有機會。

  有一年的春天,李靖王的父親死了,送葬時來了一位道人,這個道人讓李靖王在父親死後的第一百天,往東邊射上三箭,然後帶兵反回京城。李靖王聽了,安心地守孝,準備到時候就帶兵打進京城。

  他守孝守到九十九天時,李夫人卻再不想守孝了,就催促李靖王說:“已經守了九十九天了,差一天沒關係吧,你趕緊射箭。”

  李靖王經不住夫人的嘮叨,就狠狠地往東麵射了三箭。他哪裏知道,這三箭射到京城時,一箭射在了皇宮的柱子上,一箭射進了金鑾殿的牆壁中,一箭射到了皇上洗臉的金盆裏。

  那時候,朝中的軍師是師傅,是個上知風雲變幻,下曉地理山川,中通人間滄桑變化的神人,他看見從西麵射來的三隻箭差一點射中皇上,急忙帶領大軍朝西頭而來。

  李靖王射出那三箭後,立即帶兵東進,行到半路上聽說皇上沒有死,師傅卻帶著大隊人馬趕來了,於是悄悄退兵回到了享堂。

  師傅帶大軍到了西頭,查不出是誰射的箭,就仔細察看起這裏的地形和地脈來,這西部的山中有很多龍山、鳳山,日後此地必定出真龍天子,便下令軍隊把好多龍山和鳳山的脈氣一一斬斷了。

  到了民和三川,師傅又仔細察看了三川形勢,隻見有兩條龍山、兩條鳳山,一條龍山從現在的甘溝鄉朝西延伸,龍頭快到黃河邊上了,另一條龍山從現在的甘溝鄉朝東延伸,龍頭快到黃河邊上了

  兩條龍山各背負一座鳳山,兩座鳳山已展開單翅。二山已成為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的龍鳳脈氣,龍山、鳳山上鬆柏鬱鬱蒼蒼,千百樣的花兒盛開,好一個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若是兩條龍山的龍頭到了黃河邊同黃河連接,若是兩座鳳山展開雙翅,此地就會出真龍天子,就會改朝換代。

  師傅心想:幸虧我及時趕到了這裏,要是再遲幾年的話,驪陽江山就完蛋了。他命令軍隊日夜不停地挖山斬脈,先是把兩條龍的脈氣全給斬斷了,爾後,又帶兵挖鳳凰山的脈氣。但是在挖大鳳山的翅膀時,白天挖了晚上長起來,一連挖了幾個月,一直挖不斷。

  有一天,一個挖山的士兵把鞋子忘在了挖山的工地上,晚上就去找鞋子,正當他在刨土找鞋子的時候,突然聽到地下有說話的聲音:“哎呀,好險啊,要是再連夜挖就會挖斷的。”

  這個士兵一聽,慌得沒有找鞋,趕快跑回去告訴了師傅,師傅急忙帶上軍隊連夜去挖,挖到九丈九的深處時,發現了一根一抱粗的大樹根,正好是這隻鳳凰的血脈。師傅一揮劍斬斷樹根,樹根裏湧出了殷紅的血,鮮血一直朝黃河流去。

  剛剛流到河邊沙灘上時,正好有個人走過來,一腳在沙灘上踏了個坑坑,血就流到了坑坑裏,再也沒有流出來。要是流到黃河裏,這血脈就又會接上,此地還會出大人物的。

  師傅把兩條龍山和兩座鳳山挖了個支離破碎,茂密的鬆柏被壓在山下,百花根也被鏟除盡了。從此,民和三川一帶的山上再也不長鬆柏,再也不盛開百花了。據傳,從那以後三川就沒有出過大人物。現在從川口鎮到官亭鎮時要經過幾個山埡豁口子,據說那就是當年師傅斬龍脈時挖下的埡豁口子。”

  趙曉馬不停蹄地講完一則舊事,又繼續說起下一件。

  魏忠賢則是端端正正地站在原地,俯耳傾聽。

  “相傳在春秋後的洪武年間。

  有一天,師傅在五更三點上朝啟奏皇上"臣夜觀天象,發現無錫龍山有龍脈龍氣,將要出三鬥三升芝麻多的文官和三王十八將大亂南。"

  太祖皇帝大吃一驚,急問:"如何是好?"

  師傅笑笑說:"待臣前往無錫細察一番,便有主張。"師傅來到無錫,登上龍山,朝東、朝南、朝西、朝北望了又望,然後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捏一捏,竟粘成了一個泥團。他看看手上的粘團,再捏捏、看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師傅立即吩咐隨從曉諭龍山腳下眾老百姓:驪陽天子深知民間疾苦,特派軍師前來龍山察訪,今發現龍山泥土可以捏成泥人賣錢度日,變泥土為烏金,無錫人將永世享受不盡。師傅跟著招來一些能工巧匠,用泥土捏成了許許多多頭戴朝冠,身穿朝服、腳登朝靴的文官武將,真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人人見了都喜愛。

  那時候,龍山腳下的老百姓因日子過得十分貧困,都以為是朝廷為百姓著想呢。於是家家戶戶拿起鐵鍬到山坡上去取泥做泥人。

  沒幾天,龍山街上開滿了大小店家、攤位。師傅看到龍山腳下泥人店鋪越開越多,暗暗高興。一天夜裏,他與隨同前來的太監開懷暢飲。酒過三杯,太監忍不住輕輕問他:"軍師,皇上派你來辦理安邦定國的大事,你為啥叫無錫老百姓大做泥人?"

  師傅帶著幾分醉意,得意地仰天大笑,說:"公公有所不知,我是叫此地盡出泥王泥相、泥臣泥將,這豈止三鬥三升,我要刨得龍山一絲龍肉也不剩!"太監又追問:"軍師計策雖妙,可龍山不死,後患無窮嗬!"師傅安慰他說:"公公不必擔憂,山人還有對策。"

  過了幾天,師傅突然調三百士兵,在龍山南麓青山灣前的山坡上紮營下寨;並下令把這一帶樹林統統砍掉,從中選了一塊地方,準備開鑿一口深井。

  附近老百姓眼看樹林被毀,斷了他們樵柴生路,都跑來氣憤地跑來找軍師說理。師傅嗬嗬笑道:"我是見你們吃水困難,特地為你們打算,井挖好了,大家得益非淺嗬!

  太監不知他葫蘆裏賣啥藥,老百姓走後,悄悄地問道:"軍師,你鑿井到底為?"師傅嘴巴一努,回答:"這鑿開處是緊連龍頸的龍脈,井一開鑿,不就斷了龍脈、斬了龍頸?嘿,我叫無錫人守著這座死山,世世代代盡出瞎子、聾子靠討飯為生。"

  說完,兩人不約而同冷笑起來。誰也沒料到,兩人說的悄悄話,竟被龍山聽得清清楚楚。龍山越聽越氣,氣得九個山峰頓時顫動起來,把師傅和太監顫得跌跌撞撞,滾到了山腳下。龍山的龍脖子也氣粗了,一股怒氣迸發出來,一瞬間天動地搖,"嘩"一聲巨響,在青山灣前山坡上長出了一座小山。

  第二天一早,師傅趕到打算鑿井的地方一看,隻見那裏已平地隆起一個山頭,嚇得目瞪口呆,灰溜溜地帶著隨從回南京去了。

  這座小山,無錫人現在還叫它"產山"。無錫有句諺語"一夜長產山",就是這個出典。龍山未死,龍山的泥土能做泥人,無錫人捏泥人的手藝卻從此一代一代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