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鍾山刻碑
作者:徐遠書      更新:2020-05-11 21:50      字數:2280
  張衍收回心思,才發現徐扶蘇饒有興趣地盯著他,“怎麽,公瑾是嫉妒本世子比你帥氣幾分?”

  “嗬嗬”張衍白了徐扶蘇一眼,冷笑。

  徐扶蘇仔細端詳了眼前男子,盯的後者一頓不自在,世子拍手稱讚:“以前在古籍上看到過有一句話,叫什麽來著?”

  徐扶蘇用玉扇輕抵額頭,故作思慮,然後輕輕一拍腦門,驚喜道:“書中自有顏如玉,公瑾勉勉強強配得起吧。”

  張衍不安好氣地憋了憋世子,隨後神情恢複肅穆。

  徐扶蘇忽然記起不久時日前的那封詔書傳告天下,即驪陽正統皇帝明帝趙衡的子嗣迎回宮中,立為太子。

  那個人,徐扶蘇熟悉,就是小曲兒趙曉。在得知趙曉被立為太子之後,徐扶蘇先想的並不是以後是否會兄弟反目。而是擔心這位小師弟的安全,置於先生葉宣的身份他早就猜的十有**了。能夠讓他父親賞識且尊敬的人,天下少有,唯有和父親並稱“驪陽雙壁”的國師葉宣能資格。

  徐扶蘇眯起眸子,對趙曉身在宮廷深院中頗為擔心,於此他感觸深切。

  驪陽第一任皇帝趙括帝王心術可不所謂登峰造極,又極其貪戀權勢。趙括久居皇位長達六十年,硬是生生熬到了他爺爺徐蕭將兵權交給徐芝豹,也硬生生的熬過了春秋三十年一統天下。驪陽太祖皇帝趙括曾在文武百官前天子一言,說隻當六十年的皇帝便禪位給太子。事實上,趙括也的確說到做到了在春秋三十年結束後就禪位給自己的太子,如今明帝趙衡。

  可趙括不願意就此交出權柄,在前首鋪蔣去的提議下,又命人刻印太上皇玉璽,以維持其權利。所以在趙括駕崩離世前的一段歲月,明帝趙衡算的上是一個傀儡皇帝。好不容易熬到了父親駕鶴西去,大權得歸之時,有前朝皇帝的顧命大臣直言藏於內庭第一宮,“正大光明”牌匾後的皇詔遺旨裏寫明了要廢掉明帝趙衡立更為年輕康王趙衡弟弟趙英為帝。忍耐數十年的趙衡哪裏能忍?當堂這位顧命大臣就讓趙高生生活剝了去。至此,明帝趙衡的那九個兄弟,唯有康王趙英沒有起兵造反趙衡外,其餘八子欲爭龍座,加上明帝趙衡共九龍奪嫡。

  由明帝趙衡禦駕親征再加上趙衡雖是傀儡皇帝,但實則暗中一直培養自己的直係勢力,更有國師葉宣智謀無雙,八王叛亂用時不到一年便以平息。

  明帝趙衡順天意登基,年號永嘉。而未曾參與叛亂的康王趙英,作為這場八王叛亂的導火線卻出奇的沒有被趙衡秋後算賬。除了趙衡顧念兄弟親情外,也有不願意背上殘殺兄弟的罵名。九龍奪嫡,禍其蕭牆,以八位藩王身死為代價才有了如今明帝趙衡。趙衡上位之後,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收回放在他父親徐芝豹的兵權。

  於是就有了那起讓三十萬北梁鐵騎都難以忘懷的長安鴻門宴,杯酒釋兵權

  思慮於此,徐扶蘇輕蔑一笑,些許是明帝趙衡自登基而來所造殺孽太重,在位以來子嗣僅有趙曉一位。這也是徐扶蘇最為擔心的一個地方,且不說明帝趙衡遠不比他父親寬厚容忍,眥睚必報到了極限。若不是長安中還有先生葉宣在,徐扶蘇當真放心不下。

  徐扶蘇和張衍一路出城,來到鍾山腳下。見到徐扶蘇久久不言,麵容憂愁。張衍出聲詢問:“世子是在為何事憂愁?”

  “愁絲縷縷,都有。”徐扶蘇漫不經心地回答道。

  張衍見狀沒有追問,反倒說道:“明帝趙衡遺失在外多年的子嗣趙曉年末回歸長安皇都,被封為太子。世子要想成事,不可忽略這位太子。”

  “他是我小師弟。”徐扶蘇淡淡道,目光平靜地看向張衍。

  張衍神情微愣,隨後刀眼直視徐扶蘇言:“世子萬不能優柔寡斷,終有一日你們會兵戈相交,那時他是驪陽帝王,你是權利彪炳的北梁王。慈不掌兵,善不掌權”

  “你說的這些道理,我都懂。”,徐扶蘇抬頭仰望山峰,打斷張衍的話語,回應道。

  徐扶蘇看向他的目光沒有絲毫退縮,甚至有種無形的威壓。張衍第一次認識到眼前的男人已經早就不是一位十六歲的少年了,對於徐扶蘇的經曆在長安城時他都有耳聞。眼前這位喪服少年哪裏還是那隻不諳世事的幼龍,自他離開長安城起,就已經發生了變化。

  潛龍出淵,遇風雲則化龍。

  “算了,不提這個。”徐扶蘇低眉,收回目光,岔開話題,“登山吧。”

  張衍點點頭,跟隨在他身後。

  待到徐扶蘇和張衍登上鍾陵山,發現了一處新搭起的籬笆小院,而林、李二老就坐在小院中央喝茶閑聊。

  早在鍾陵山上的林平安、李懷潛兩老見到他們,頓時笑逐顏開,起身相迎。

  徐扶蘇與張衍也是恭敬地朝兩位當世書法大家作揖拜禮。

  曾在北梁致仕的李懷潛扶起徐扶蘇,笑言:“我們兩個老頭可當不起世子你這一拜呀。”

  “理應如此的。”

  “哈哈哈哈”李懷潛無奈和老友林平安相視一眼,還是受下了徐扶蘇兩人的大禮。

  老當益壯的李懷潛看了眼徐扶蘇,微微皺眉問道:“世子殿下,不知你所說的刻英雄碑我們何時能開始動工。”

  徐扶蘇明白兩老的心思,當下立即回答:“扶蘇已經和金陵太守商議,不日就有人將石碑運往山上,兩位大師隻要安心銘文刻字則已。”

  林平安聽完徐扶蘇的言語,和李懷潛兩人的心安定不少,他猶豫一番遲慮道:“這樣是最好,老夫還有一句題外話不知”

  “林老但說無妨。”

  “也不算什麽大事,就是世子殿下願意為這襄樊城枉死六萬人鑄碑,已讓我和懷潛欽佩至極。可世子終究年少芳華,將時間浪費在山上,和我們兩位快入土的老頭子一起雕刻銘文。實在是浪費了大好年華呀,我二人深感慚愧呀。”

  “扶蘇知道二老的好意,不過扶蘇心意已決。”徐扶蘇目光堅毅,林李二老麵麵相覷,見到徐扶蘇下了決心也就不再言語。

  唯有張衍深知徐扶蘇真正的經曆過那番人間慘象,對於那六萬亡魂,徐扶蘇已將這六萬亡魂的怨念消除當成了已任。

  他的決定,張衍於情於理都沒有去勸阻。他投給二老一個放心的目光,示意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