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非死非生
作者:冰心刹影      更新:2020-05-10 21:30      字數:3839
  “那,師弟我便以那馬之生死做題目,師兄可敢應戰?”

  “有何不敢?”

  “師弟我認為這匹馬是活的。”

  此言一出,周圍的人立馬都有些納悶了,看向角落裏那匹正在馬槽中進食的白馬。

  “這匹馬本來就是活的啊。”

  “這能夠叫什麽辯題啊?”

  “忠臣,王妹子出這麽簡單的辯題,莫非是想提前認輸?”

  姬青神情嚴肅,在他看來,這無疑是王玄清故意為之,表麵上,王玄清是把做決定的主動權拋給了商璃,就是要逼著商璃殺掉那匹馬,隻要她狠下心,下手殺掉那匹馬,就能夠穩贏,但商璃顯然是不舍得下如此狠手的。

  大凡是自認為有點文化的人,應該不會對神州文化史上有名的哲學命題“白馬非馬”感到陌生。

  提出此命題的作者公孫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以算是神州詭辯的鼻祖。

  在那篇著名的《白馬論》中,他的論證邏輯總體如下:提出馬是用來稱謂馬的形體的,白是用來稱謂馬的顏色不是稱呼馬的名形體,所以說白馬不是馬;再從概念的外延上對“白馬”與“馬”加以區別,“馬”這個概念的外延廣,包括所有各種不同顏色的馬,“白馬”這個概念的外延狹,隻限於白色的馬,與黑馬,黃馬的外延排斥,所以“白馬”是與“馬”不同的。然後再分別從不同角度,層次論證自己的邏輯觀點。

  實質上,公孫龍把“馬”,“白”,“白馬”這些概念都理解成全是孤立的——即割裂了一般和個別統一的關係,把差異和統一絕對對立起來,認為一般可以脫離個別存在,這就陷入了形而上學的詭辯。

  在古希臘,還有一則更妙的詭辯是這樣的:

  1粒穀子落地時沒有響聲,

  2粒穀子落地時也沒有響聲,

  3粒穀子落地時還是沒有響聲……

  以此類推,1整袋穀子落地時也不會有響聲。

  這同樣是實踐上錯,邏輯上對。換個說法,詭辯是自覺地,故意地違反邏輯規則和規律而為謬誤進行論證,它不同於一般的邏輯的錯誤,和有的人由於不懂邏輯而不自覺地出現邏輯錯誤不相同。

  1粒穀子落地時是有響聲的,隻是聽不到罷了。

  對於詭辯,人們往往習慣於從實踐角度去評價它,總是會根據事實去判斷它是錯誤的。

  有些詭辯是正確的,有一些是錯誤的。詭辯既有利也有弊。

  比如有這樣一則故事:有親家好開玩笑。有一次甲親家辦喜事,宴請乙親家,請柬上寫道:“來,就是好吃;不來,就是見怪。”乙親家還是大大方方地去參加宴會。他帶了一分禮物,禮單號上還寫著一句話:“收下,就是受財;不收下,就是嫌禮輕。”

  由此可見,王玄清之所以在此時提出這個辯題,其實就是在逼迫商璃做出和她性情完全不一致的選擇。

  “璃兒,你還在猶豫什麽?趕快殺馬!”這話是呂雎說的。

  “……此馬,可有罪乎?”

  “自然無罪。”

  “既然無罪,便選擇殺馬求勝,吾不屑為之,認輸也罷。”

  “商璃師兄,駿馬雖貴,又如何能與戰場上那些消逝的人命相比?可曾有人可憐過他們?”

  “玄清師弟,棋局雖然象征戰爭慘烈,但終究不是真正的戰爭,並沒有人命消逝。”

  “君子行路,必為煌煌天道,路漸行漸遠,且守本心,望師弟三思。”

  “大爭之世,詭道也可固國安邦,玄清亦懇請師兄三思。”王玄清拿起辟邪劍,隨即轉身而去。

  “本次對弈,勝者,王玄清!”

  “我這弟子王玄清,深通人性,謀略出眾,無論商璃是殺馬還是猶豫不殺,都已經落了下乘……”

  “而商璃以馬無罪為由,直接宣布認輸,無愧於心,著實是讓人神往,輸也等於不輸。”

  “這兩人,一人有謀略,一人有大智,都是不錯的苗子。”

  “玄清師弟,想不到你竟然深諳兵棋之道,最後以這等辯論勝過了明夷殿,給我們未濟殿大大爭光了啊!”未濟殿的學子們立馬圍了上來。

  “幾位師兄過獎了,不過是盡你所能,玄清對各位師兄弟們的褒獎受之有愧,今後還請師兄弟們多多提攜。”

  王玄清說著,回頭看了一眼隨殿的席位,發現淩皓讚許地看了她一眼,點了點頭。

  “好在,沒讓你失望呢……”王玄清如釋重負地說道。

  “好了,這場戲總算也已經結束了,咱們回去吧。”

  “是,公子。”

  “蘇兄也一起來吧,正好,你那兩位小妹不放心我這個妹夫,送信過來了,要不要看看?”

  “這……那便叨擾了。”

  “走吧,你我之間還這麽客氣做什麽?”淩皓看著自己的這位便宜大舅哥,心情非常舒暢。

  王玄清的表現並沒有讓他失望,甚至發揮得比他預想當中的還要好,不論是氣勢,還是心理。

  這就足夠了。

  嗯,也該回去多多練功了。

  ……

  一個月後。

  “伏虎拳,第四式,十字披紅!”淩皓大喝一聲,周身氣血之力被充分調動起來。

  所謂十字披紅,其實就是右腳略向右後撤半步,同時左拳變掌,邊擰邊翻至掌心向上向口收回,如摟物狀;同時左腳收回並於右腳內側,右掌心朝前,動作不停;寸(進)左步緊跟右步,左掌變拳翻轉,向左膝前沉打,左肘頂向前方,右掌變拳收於腰間,目視前方,尾閭坐住勁這樣一套標準的武學動作。

  完成這一套動作之後,淩皓這才收了功力,深深地吸了一口氣。

  “公子,快先歇一會兒吧。”姚蓉這時候出來說道。

  伏虎拳又稱降龍伏虎拳,是優秀的武術拳種之一,屬於武當山的鎮山之拳,武當山習武道人增長功力的拳種。

  伏虎拳講究力量和速度以及氣勢,是一種欣賞性和實用性很強的傳統拳種,既能強身健體又能練功練氣,故深受練武之人喜愛。

  伏虎拳係“鐵頭和尚”所傳。鐵頭和尚先到棠口鄉大章小門院,後到周寧縣禮門鄉小坑村傳授伏虎拳。由該村張必寶拳師再傳屏南卜塔村張奕滿。張明偉係張奕滿之子,練習此拳多年,頗得要領。

  該拳法是傳統象形拳之一,練習者要求拱項縮頭,瞠目眺牙,模仿虎形,領會虎神。

  該拳結構嚴謹,地盤紮實,進攻時迅速準確,防守時密不透風,身法敏捷靈活,動作剛勁有力。

  一招一式,似粗實細,拳、掌、指、爪,劈、打、抓、戳,變化微妙,實用價值高,是一門完整難得的拳種。

  武當伏虎拳,共有65式,是武當山鎮山之拳,又名降龍伏虎拳,是武當山習武之道人增長功力的拳種之一。

  以手法為主,腿法為輔,主要練習方法有帶手、衝拳反腿、三連手等風格特點,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勢勢逼人,不僅有強身健體之功,更有防身製敵之用。

  伏虎拳發源於明朝晚期,當時峨眉山月朗和尚在山上的伏虎寺修行、練功。

  由於當時峨眉山上有很多猛虎時常襲擊人們,武藝高強的月朗和尚便擔任了打虎保寺的任務。在和猛虎的數次博弈後,月朗和尚根據老虎的攻擊特性,研究出一套非常實用的禦虎術,並就此衍生開來,最終創造了在後世聞名於世的“伏虎拳”……

  不過,說是這麽說,自己練習起來可就不是那麽容易了。

  這個不比是太極雲手,可以剛柔並濟,這是要完全模仿猛虎才得以出現的招式。

  為此,淩皓在這一個月內至少下山觀摩了野外山林當中的野生猛虎不下幾十次,順便也同猛虎搏鬥了幾十次,隨殿的學子們都覺得淩皓變得像個“癡人”一般,成天在學殿裏鑽研猛虎下山的武學架勢。

  但盡管如此,卻沒有人敢說淩皓一點都不努力。

  因為自從上次淩皓戰敗了天風殿的龍野之後,龍野也曾經來找過幾次麻煩,但每一次,龍野都發現,淩皓的底蘊似乎變得越來越捉摸不透了。

  所以,打完了之後,這家夥還是會死皮賴臉地賴在淩皓這裏不走,說什麽也要讓淩皓做點好吃的飯菜,撫慰一下他“受傷”的心靈。

  淩皓自然也不至於因為這個家夥幾次三番跑來挑戰自己就閉門謝客,每次還是會拿出好酒好菜來,讓他吃飽喝足之後離去。

  因此,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倒也並沒有太大的裂痕,隻不過,淩皓感覺,這家夥的天賦似乎都用來吃喝玩樂了,自己釀的好酒都快讓這家夥喝完了……

  最近他正在考慮要不要拉攏一下藍鈺,順便借助藍家的勢力,幫著自己引見一下山長大人。

  對於這個漫畫中出現的最強戰力,淩皓一直是非常好奇的,他很想知道,這個世界裏的天花板戰力究竟有多強大。

  嗯……要是能有個愣頭青跟著自己一起去那就更好了。

  “公子,你這伏虎拳練得越來越好了。”姚蓉看著淩皓**的上身上那已經頗具規模的肌肉,不由得一陣臉紅心跳。

  雖然淩皓沒再和她嘿嘿,但是淩皓卻很熱心讓她跟著自己一起練功,所以,兩個人的關係不但沒像之前那樣疏遠,反倒走得更近了一些。

  當然,也不排除淩皓勤奮練功的修習成果,讓姚蓉感覺到十分的有安全感。

  這可不是那些像後世那樣靠藥物弄出來的假肌肉,這幾乎就是相當於半個龍哥那樣的肌肉群了,雖然淩皓的身形有限,但的的確確是實打實的煆體修習出來的肌肉,看上去充滿了力量感和爆發力。

  不過淩皓除了外出練功以外,就是安靜地完成自己的每日功課,順便結交一些其他的貴族子弟。

  學宮裏,隻有兩類人最自由,一類是負責各學殿膳食的庖廚們,另一類就是隨殿的學子們。

  由於隨殿是普通學子們的聚集地,自然是不存在有天才出現的,因此學士們對隨殿學子們的管控反而是最寬鬆的。

  像淩皓這樣外出練功的反而會得到學士們的誇獎,因為淩皓下山後去的不是其他地方,而是在山下常人都不敢隨便靠近的地方——虎嘯澗。

  之所以叫這個名字,主要是因為這個山澗上足足幾十頭猛虎盤踞於此,淩皓敢上這個地方去練功,自然是勇士中的勇士,當然會得到學士們的稱讚和表揚。

  聽說那地方之前還死過人呢。

  在這個高武世界裏,修習武學就是一個有條件的貴族子弟們都會認真去做的事情,淩皓發現,自己已經逐漸習慣了這種生活,每天不練功反而感覺渾身不自在。

  這也算是“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