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姐妹花
作者:冰心刹影      更新:2020-05-10 21:30      字數:3340
  “蘇兄,別來無恙否?”

  “啊,之前聽聞淩兄突然派人回絕了今日前往蘇府的活動,趁著今日得空,我便厚顏帶著兩位妹子來到淩府上,與淩兄見一見了。”

  “家事繁雜,這才不得不回絕蘇兄。”淩皓有些尷尬地回應著。

  “既如此,我便不打擾了,兩位妹子還不快過來拜見淩公子?”說著,蘇謙讓出了身子,便將自己身後站著的兩個俊俏小美人呈現在了淩皓眼前。

  “妾蘇茉,見過淩公子。”

  “妾蘇嬰,見過淩公子。”

  “蘇兄,這……”淩皓本想拒絕,蘇謙卻說:“淩兄,我還有點事兒沒處理完,我這兩位妹子就拜托你照顧一二了。”

  說完,這家夥就一溜煙地跑得沒影了。

  這哥哥當得可真靠譜啊。

  “兩位姑娘,請到府上一敘吧。”淩皓仔細打量了這對小姐妹們一眼,雖然蒙著麵紗,但纖柔的腰肢盈盈一握,兩雙含情脈脈的美眸似乎會說話一般,甚至姐妹倆身上還有一種若有若無的香氣傳來,不斷刺激著淩皓身為雄性的神經……

  這一看就是雙胞胎姐妹花,天下少有的並蒂蓮啊。

  古代的雙胞胎姐妹花確實還挺多的,隻不過出名的不太多。

  據《西京雜記》所載:霍將軍妻,一產二子,疑所為兄弟。或曰(或,有人):前生者為兄,後生者為弟。今雖俱日,亦宜以先生為兄。或曰:居上者宜為兄,居下者宜為弟。

  居下者前生,今宜以前生為弟。時霍光聞之曰:昔殷王祖甲(祖甲即太甲,湯之子),一產二子,曰:嚚,曰:良,以卯日生嚚,以巳日生良。則以嚚為兄,以良為弟。若以在上者為兄,嚚亦當為弟。昔許厘莊公(厘字亦作釐,音僖),一產二女,曰:妖,曰:茂。楚大夫唐勒,一產二子,一男一女,男曰貞夫,女曰瓊華,皆以先生為長。

  近代的鄭昌時、文長蒨(音倩),幷生二男。滕公一生二女,李黎生一男一女,並以前生者為長,霍氏亦以前生為兄焉。

  而之所以說這姐妹倆是並蒂蓮,是因為淩皓仔細打量姐妹倆的時候,姐妹倆幾乎不約而同地蹙眉,似乎已經習慣了被別人這樣打量。

  “願得一滴楊枝水,灑作人間並蒂蓮。”淩皓感歎一聲。

  並蒂蓮,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蓮花,它一莖產生兩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莖上連在一起,也稱並頭蓮、同心芙蓉、合歡蓮、瑞蓮,是荷花中的珍品,其生成的幾率僅約十萬分之一。

  並蒂蓮有“花中君子”之稱,是荷花中的極品,象征著百年好合、永結同心。

  並蒂蓮,莖杆一枝,花開兩朵,可謂同心、同根、同福、同生的象征。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並蒂蓮被譽為愛情的象征,諭意夫妻恩愛,美滿幸福,並象征男女愛情纏綿;兄弟情同手足,感情深厚。

  民間傳說中,並蒂蓮的出現是吉祥之兆。

  自古以來,人們便視並蒂蓮為吉祥、喜慶的征兆,善良、美麗的化身。

  “青荷蓋綠水,芙蓉披紅鮮。下有並根藕,上有並蒂蓮”的名句廣為傳誦。

  據《全芳備祖》“後集·蓮部”記載:“泰始二年(公元266年,西晉)嘉蓮雙葩,並實、合跗、同莖。”

  又據《群芳譜》卷二十九:“並頭蓮,晉泰和間(公元366-371年)生於玄圃,謂之嘉蓮。”

  再據《宋書·符瑞誌》稱:“文帝元嘉(公元424-453年在位,為南北朝時期)十年七月華林天淵池芙蓉異花同蒂。蓮生建康額簷湖一莖兩花。”權征興(公元759-818年)在《中書門下賀神龍寺渠中瑞蓮表》寫道:“神龍寺殿前渠中瑞蓮花圖,其花一莖兩房。”以上表明並蒂蓮在古代就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明代杭州女詩人馮小青(文學故事人物,相傳曾家住揚州)曾寫道:“稽首蘭雲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願將一滴楊枝水,灑作人間並蒂蓮。”表達了她對並蒂蓮的無限憧憬與祝福……

  “謝公子謬讚……”姐妹倆又不約而同地開口回應了。

  我的天啊,這樣的姐妹花,貧道怎麽能拒絕得了啊,淩皓頓時打定主意了。

  不過,在那之前,他還要仔細欣賞一下這兩位可愛的小美人。

  “兩位姑娘,可知今日來此為何?”淩皓坐於主位之上,看著眼前兩個眉眼如畫的小美人,語氣也輕柔了不少。

  “奉兄長之命,來與淩府結親。”又是一次驚人的同步回答。

  “二位姑娘可已經想好了?若是嫁了本公子,可就沒得後悔的餘地了。”

  這一次,姐妹倆似乎有點動容了,眉眼之間多了幾分親切,也沒有再同步回答了。

  “公子能有此問,妾已然滿足,何敢奢求其他?”蘇茉回答。

  “公子,長兄如父,妾二人不過奉家族之命而來,公子能夠體桖妾二人,已是萬幸……”蘇嬰回答。

  “那敢問兩位姑娘,誰是姐姐,誰是妹妹?”

  “這是妾的姐姐,蘇嬰……”

  “這是妾的妹妹,蘇茉……”

  “那兩位姑娘先前怎麽是妹妹先介紹的,姐姐後介紹的?”淩皓這時候看著這對小姐妹已經釋然了,現在自然也就不會介意跟姐妹倆開開小玩笑。

  “這是妾的一點小小心思,想要作弄一下公子,公子不要生氣哦。”蘇茉很可愛地笑了笑。

  嗯,談到這裏,這倆姑娘現在似乎已經有所決定了。

  “那……既然談妥了,過兩日便是黃道吉日,我去蘇府,向兩位姑娘提親,納入門中,可好?”

  “公子……”姐妹倆這時候突然有點扭捏了起來,看著兩人幾乎一致的神態,淩皓覺得這姐妹倆個真是太可愛了。

  有這樣的枕邊人作陪,以後怕是有得熱鬧看了。

  淩皓之所以放心了,還是因為這姐妹倆完全不會影響到淩府的運轉,看她們的言語神態也不像是會對其他不該沾染的東西動心的人,反而有種說不出的呆萌……淩皓覺得還是收下比較好。

  反正作為妾室,她們不可能過多地幹預淩府上下的大事,最多也就是給淩皓吹吹枕邊風而已,淩皓還不至於因為這姐妹倆給自己吹枕頭風就犯去糊塗。

  何況在神州曆史上,妾所生的子女稱為庶出,正室所生的子女稱為嫡出,一般情況下,除非正妻無子女,否則庶出子女沒有爵位及宗族繼承權。

  流動財產上庶出子女擁有部分財產繼承權,但一般低於嫡出子女。《大明律》規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蔭襲先盡嫡長子孫,其分析家財田產,不問妻妾婢生,止依子數均分。”

  納妾習俗始於商代。妾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買來的為妾:妾是可以隨意買賣的。《禮記》中就多次提到“買妾不知其姓則卜”其吉凶的古老習俗。《淮南子·道應訓》載:魯國法律規定,將散落在各國做妾的婦女贖回國者,可到官府領賞。孔子的大弟子子貢富有而不愛財,贖回許多魯女卻不肯去領賞。

  孔子對此很不滿,他說:“國家的窮人太多,你不肯領賞,今後就不會有人肯做這種事了。”由此可知當時在外作妾者很多。由於妾的買賣合法,所以有許多公開的拍賣婦女的市場,被賣者“以綠巾裹頭,以別貴賤”,按等級論價。(《七修類稿))據說“戴綠帽子”這一民間罵人用語就源於此。

  第二,私奔來的為妾:《禮記·內則》上明確地說著:“聘則為妻,奔則為妾。一夫一妻製確立之後,隻有符合婚嫁禮俗的兩性結合,才被認為是合法夫妻。因而,不管男人有沒有妻子,私“奔”而來的女子都無法取得妻的地位,而隻能是個妾。《左傳·昭公十九年》及《史記·楚世家》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楚平王作為公子的時候逃居蔡國,守邊小官的女兒同情他的遭遇,對他細心照料,這位落難公子很受感動,兩人結為夫妻。後楚國國內形勢發生了變化,這位公子被迎回當了國王,隻是把兒子帶回國做太子,太子的母親卻因結婚時未行婚禮,隻好留在邊境做守活寡的妾。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孔子乃“野合而生”。原來孔子的父親叔梁絕是個沒落貴族,妻子連生了九女後,他納了一妾。該妾雖生了個兒子,卻是個玻腳。叔梁絕求嗣心切,年近七十,又與少女顏征在“野合”,生下孔子後不久就去世了。顏征在死時,由於身份不正,孔子也無法安排她與父親合葬。孔子成名前為此很受歧視,參加大貴族季氏的宴會時曾被趕出大門。

  孔子講自己“吾少也賤”,實是有感而發。

  第三,搶奪來的為妾,在戰爭中搶奪美女為妾也是很尋常的事情。如晉獻公攻打驪戎時,就搶來了驪姬和她的妹妹。

  妾室除了上述幾種起源外,還有因媵婚而成為妾侍的,媵婚也是最早的一妻與眾妾共事一夫的婚姻方式……

  “對了,公子之前吟誦的詞賦,是何人所作?”蘇茉問道。

  “偶然聽得一位高人所吟,不如在下謄抄下全詞,贈予二位姑娘如何?”

  “多謝公子贈詞。”姐妹倆又一次神同步。

  這對小姐妹可太有意思了,收下來了,這淩府裏可就熱鬧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