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接引先民
作者:冰心刹影      更新:2020-05-10 21:30      字數:3718
  淩皓忽地想到了曾經在曆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卻最終消亡一支部族——黨項族。

  黨項族是古代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屬西羌族的一支,故有“黨項羌”的稱謂。據載,羌族發源於“賜支”或者“析支”,即後世的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流域一帶。

  漢朝時,羌族大量內遷至河隴及關中一帶。此時的黨項族過著不知稼穡、草木記歲的原始遊牧部落生活。他們以部落為劃分單位,以姓氏作為部落名稱,逐漸形成了著名的黨項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為強盛。

  唐朝時,經過兩次內遷,黨項逐漸集中到甘肅東部、陝西北部一帶,仍以分散的部落為主。唐中央多在黨項民族聚集地設立羈縻州進行管理,有功的黨項部落酋長被任命為州刺史或其它官職。唐末黃巢起義時,唐王傳檄全國勤王。黨項族宥州刺史拓跋思恭出兵,唐僖宗賜拓跋思恭為“定難軍節度使”,後被封為夏國公,賜姓為李。

  至此,黨項拓跋氏集團有了領地,轄境包括夏、銀(今陝西榆林東南)、綏(今綏德)、宥(今靖邊東)、靜(今米脂東)等五州之地,握有兵權,成為名副其實的藩鎮。

  宋朝時,李繼遷開始獨立抗宋。李元昊即位夏國王後,下發禿發令,並努力吸收漢文化,創製黨項文字,推動了黨項族文明的發展。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立西夏。這是黨項族建立民族政權之始,也是黨項發展曆史的頂峰。西夏時期的黨項族文化、經濟獲得了空前發展,在與漢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交流中逐漸發展,後被成吉思汗蒙古大軍所滅,黨項族也逐漸消失。

  另一說拓跋氏是鮮卑族的後裔,西夏開國君主李元昊就自稱是鮮卑後代。

  在最早的漢文文獻記載中,將黨項人稱作是“黨項羌”。

  “tangghut”(黨項)這個名字最初是在鄂爾渾突厥魯尼文碑銘中出現的,時間是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左右。

  可以肯定,這個字最初必定是來源於某種阿爾泰語係的形式,此後很可能是通過中亞的媒介——可能是於闐語或粟特語,從吐蕃的自稱衍生出來的。

  後來,黨項(漢文中又作“唐古特”或“唐兀”)就成了北亞和中亞地區對於某些居住在安都——青海湖、甚至甘肅地區的部落群體的通稱。這個名稱一直使用到了19世紀。

  在以後的漢文、突厥文、阿拉伯文的文獻中,以及19、20世紀前往漢藏交界地區的西方探險家的傳記中,都廣泛使用了這個稱謂。

  最早的漢文文獻記載黨項為漢朝西羌的後裔。自遠古以來,羌人就占據著青海湖周圍的草原和青海湖以南,黃河、大通河、湟水源頭附近的山地。在這一片地區的邊緣地帶,就是位於吐蕃東北部,習慣上稱作安多的地方,早期黨項和吐蕃的先民們大概都混雜居住在這一地區。對黨項語言的研究證實,就分類而言,操黨項語的人可以歸為藏緬民族的古代成員。而就其文化來說,黨項人則具有其他羌族族群的許多特點。

  古代羌族是一個大係,有很多的分支,有因地域劃分的,如:白蘭羌(白蘭羌是一支地方民族政權,據《北史·吐穀渾傳》載:“白蘭西南二千五百裏隔大嶺,又度四十裏海有女國王”。可知白蘭在蘇毗女國的東北及吐穀渾之西北;最初似乎在青海北部,而在隋唐時期,則又活動於青海南部,與吐蕃關係密切)、宕昌羌等等;也有因族群劃分的,比如:黨項羌以及吐穀渾羌等等。

  南北朝末期(6世紀後期)開始活動於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遊和四川鬆潘以西山穀地帶。當時黨項族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

  《隋書·黨項傳》中記載是:黨項“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餘騎,小者千餘騎“,“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有戰陣則相屯聚,無徭賦,不相往來。牧養犛牛、羊、豬以供食,不知稼牆“。

  也就是說早期的黨項人不事農業,衣、食、住皆仰賴畜牧,無文字曆法,以草木枯榮計算歲月,崇拜天神,死後火葬。黨項人尚武而勇猛。同氏族的人須互相幫助,當受到外族人傷害時,必須複仇,未複仇前,蓬首垢麵赤足,禁食肉類,直到斬殺仇人,才能恢複常態。

  此外,黨項人還特別崇尚白色,故自稱“大白高國”……

  隋文帝開皇四年(584年)有千餘家黨項羌人歸屬隋國。次年,黨項族領導人拓跋寧叢等各率部落到旭州(今甘肅臨潭縣境)請求內附,隋朝授拓跋寧叢為大將軍。[6]

  開皇十六年(596年)黨項首領進攻會州(今甘肅靖遠縣東北),兵敗紛紛降附,並遣子弟入朝謝罪,向隋朝納貢。

  唐初武德年間(618—626年)黨項相率歸屬唐朝。黨項羌中著名的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等八個部落,此外還有黑黨項、雪山黨項等部落,其中以拓拔部落實力最為強大。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年)唐朝南會州都督鄭元躊招諭黨項歸附,黨項首領之一細封步賴率所部歸唐,唐朝在其地設軌州(今四川鬆潘縣西),授細封步賴為刺史。其他黨項部落,亦紛紛響應,又設崌、奉、岩、遠四州,並以原來各部酋長分別擔任各州刺史。

  貞觀九年(635年),唐下詔遣使開河曲地為16州,黨項內附者34萬口。當時曾與吐穀渾王慕容伏允結為姻親的黨項拓跋部酋長拓跋赤辭,也在與唐作戰兵敗、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歸附唐朝。唐就其地分設懿、嵯、麟、可等32州,任命歸附的部落首領作刺史,以拓跋赤辭為西戎州都督,賜姓李氏,受鬆州都督府節製,封為平西公。

  唐初崛起於西藏高原上的吐蕃國,日益向外擴張,北上並滅了吐穀渾,並侵襲威逼黨項羌。散居在今甘肅南部和青海境內的黨項部落南遷,唐移靜邊州都督府至慶州(今甘肅慶陽縣),轄下的25個黨項州,也隨著一道遷徙。黨項族原住地為吐蕃占領,留下來的黨項居民為吐蕃貴族所役屬,吐蕃稱這些人為“弭藥“。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吐蕃人取代早先的吐穀渾在青海湖地區的霸主地位,迫使眾多的黨項人逃離故土,歸附於大唐……

  至於後麵的事情,淩皓自然也是知道得一清二楚,黨項在大唐的庇佑之下茁壯成長,公元881年,拓跋部首領拓跋思恭因平定黃巢起義有功而被封為“夏州節度使”,從此正式登上了曆史舞台。

  依據黨項人的生活習性來看,都和查閱文獻資料記載當中的“西戎之人”十分相近,所以淩皓有理由認為,這個世界裏的黨項族現在還是人美心善的原始部落,並不是後來大放異彩、紅極一時的西夏王朝……

  如果是這樣的話,也許將來還可以作為一個幫手來拉攏也說不定,如果自己能夠找到兩股勢力曾經在那麽久遠的時代之前就有過交集的證據時,那麽,自己以後就可以多出一支可以作為盟友來籠絡的軍隊了。

  高原子民作戰勇猛,體格也十分強悍,盡管這個高武世界裏也有能夠一巴掌打出天地異象的大宗師,但這種人向來很少親自出手,值得他們出手的,隻有可能是同級別的對手。

  而在淩皓看來,寵絡一支部族遠比訓練一支部隊要來得更加容易,更何況還是像黨項族這樣一直把不屈不撓、能屈能伸這樣的信念始終貫徹到底的輝煌部族。

  這話現在也說回來了,隻要不是主動挑事兒,在邊境小打小鬧,基本上是沒人會管的。

  何況,淩皓還從單瑛家族的族譜中得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信息——西柔然部族雖地處西部草原一隅,與東柔然部落打得你死我活,卻一直同西戎部落之間友好往來,雙方合作顯得非常愉快,可以說是老朋友了,甚至,單瑛家族逐步遷徙的過程中,還有同各個西戎部落的聯姻出現,從族譜上的情況來看,西柔然部族和黨項族的關係一向都是最好的,當初受惡來托付負責接應他們的西戎部落,很有可能就是這兩支部族。

  因為,文獻上記載:“眾人遂奔走西陲之地,彼時天色大亮,山水皆白,眾人以為異,答曰:吾西王母之神賜也,眾人見其族人拜於山水之間,下而仿之……”

  雖然這一段寫得比較玄幻,但也同時透露出了一部分真實信息,當時接應完畢之後,恰巧天色大亮,山水之間都變成了十分壯觀的純白色,負責接應的這批人紛紛下馬跪倒,學子們感到奇怪,於是問他們,他們回答說:這是西王母神的恩賜啊!

  而在淩皓查閱的這些資料裏,崇敬白色的西部部族,隻有西柔然部族和高原部族。

  想到這裏,淩皓幾乎可以肯定了,單瑛出身的西柔然部族很有可能就是黨項族的分支,而接應學子們的除了當時已經脫離了原始部落形態的西柔然部族前身——沒耶部族之外,另一支很有可能就是生活於高原地區原始黨項族的先民們。

  當時給學子們充當翻譯的應該就是沒耶部族的先民,也就是現在的西柔然部族的前身,他們和黨項族同出一支,所以他們懂得黨項先民們的語言……

  此外,淩皓也向單瑛請教過關於西柔然部族以及其他西部地區部落的各類語言,並學會了一些簡單的日常對話。

  同時也發現了西柔然部族同其他部族語言不通的特性,通過對比,他最終發現,西柔然部族的語言發音更接近於高原地區的原始部落發音,隻不過他們還摻雜了一些其他部族的語言發音特點而來。

  由此,淩皓幾乎可以確定,西柔然部族的語音就是來自高原地區的原始語言……

  “沒想到,那個丫頭居然還有著這樣的來曆……看來以後還得多問問她才行。”淩皓摸了摸下巴,大膽揣測是對的,但是他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明這一點。

  但他現在坐在學宮裏,能夠接觸到的真實資料實在是太少了,他現在隻盼望著學宮趕緊放他幾天假,讓他回去以後好好向單瑛請教請教。

  畢竟小夫人還是長得挺漂亮可愛的,隻要自己多“安慰”一下她,她肯定什麽都會說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