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遙望西北
作者:冰心刹影      更新:2020-05-10 21:30      字數:2860
  時至今日,已經無人能夠得知那十卷文獻當中究竟記錄了什麽,但商鞅和嬴政看完後的反映,都在秦國文獻當中被記錄了下來。

  兩人共同的反應都是“大驚,乃命封之。”

  意思就是看完之後大驚失色,隨即將其封存起來,不再對外開放……

  從此,這十卷文獻就成了秦國內部一個諱莫如深的秘密,自那之後,也再沒有人看過這十卷文獻。

  它的名字叫《太上十章》。

  但即便是這樣,淩皓也還是從某些文獻裏窺探到了一絲痕跡。

  比如關於太上學宮的那批學子們所暫時避禍的“西戎之地”,究竟在什麽地方……

  他在研究了相關文獻與查看這個世界的勢力劃分區域之後,也總算是想到了一個曾經在後世曆史上留下過深刻痕跡的政權——吐穀渾。

  吐穀(yu)渾(公元313年—公元663年),亦稱吐渾,慕容氏,西北遊牧民族慕容吐穀渾所建之國的名字。

  吐穀渾本為遼東鮮卑慕容部的一支,藏族將其稱之為阿柴。

  它是西晉至唐朝時期位於祁連山脈和黃河上遊穀地以及涼州(今甘肅武威)附近的一個自立政權。

  西晉末期,首領吐穀渾率部西遷隴上(河西),建立國家。

  至其孫葉延,始以祖名為族名、國號。

  南朝時將其稱之為河南國;鄰族稱之為阿柴虜或野虜;因此被南朝稱為河南國或河南。

  東晉十六國時期控製了青海、甘肅等地,與南北朝各國都有友好關係。隋朝與之聯姻。

  後吐穀渾被唐朝征服,加封青海王。唐朝後期,吐穀渾逃至河東,唐稱之為退渾、吐渾。

  五代時期開始受遼國統治。其後人大多數已與各民族融合,少數沒融合的為現代青海的土族。

  關於吐穀渾的由來,最著名的一段故事便是:吐穀渾,慕容廆之庶長兄也,其父涉歸分部落一千七百家以隸之。

  及涉歸卒,慕容廆嗣位,而二部馬鬥。慕容廆怒曰:‘先公分建有別,奈何不相遠離,而令馬鬥!’吐穀渾曰:‘馬為畜耳,鬥其常性,何怒於人!乖別甚易,當去汝於萬裏之外矣。’於是遂行。廆悔之……鮮卑謂兄為阿幹,廆追思之,作‘阿幹之歌’,歲暮窮思,常歌之。”

  這段故事,已經很明顯地講出了關於慕容氏內部矛盾的總體情況了,慕容吐穀渾身為庶長子,卻被自己的兄弟所排擠,一度輾轉遷徙到西北地區,這裏水草豐美,遂帶領著自己統領的族人,在這裏駐紮下來……

  而關於吐穀渾這個政權的由來,是神州西北地區古代地域邦國之名,原為人名,是遼東鮮卑慕容氏單於慕容涉歸之庶長子,慕容涉歸分給慕容吐穀渾1700戶人馬管理。

  公元4世紀初,慕容涉歸死,其嫡子慕容廆繼為單於,與慕容吐穀渾不和,吐穀渾遂率所部西遷隴(涼)上(北),這個時間點與前涼張軌出任涼州刺史的時間吻合。

  吐穀渾死後,由其長子吐延繼位。昂城(今阿壩)羌酋薑聰刺吐延,傷致命,死時囑咐其子葉延迅速保衛白蘭(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蘭山一帶)以鞏固其統治。

  葉延隨即在沙州(今青海省貴南縣穆克灘一帶)建立慕克川總部,設置司馬、長史等官。以祖父吐穀渾為其族名,從此,吐穀渾由人名轉為姓氏和族名。

  後葉延傳子辟奚,奚傳子視連,通聘於西秦,被封為白蘭王。

  視連傳弟視羆,西秦封他為沙州牧、白蘭王。

  後視羆傳弟烏紇提,曾敗於西秦,求保持於南涼之地。烏紇提傳位於視羆之子樹洛幹,勢力複振,率部落數千家奔慕賀川,自稱大單於、吐穀渾王。曾敗於西秦,被西秦封為平狄將軍、赤水都護。

  自吐穀渾至樹洛幹,經6世8傳,其中多具才略,且留心吸收士人、司馬、博士等官,均用儒生。而其時正當16國割據混亂,吐穀渾部得據甘、青間,實控東至洮河、龍固(今四川省鬆潘),西達赤水、白蘭,北界黃河,南至大積石山。北鄰南涼,東為西秦。

  至420年左右,樹洛幹傳弟阿才,兼並氐羌數千裏,居澆河(青海省貴德縣),處諸羌中,號為強部。曾登上西傾山,尋找江源,以求至長江下遊的通路,派使至建康,通貢於劉宋,被劉宋封為沙州刺史、澆河公。

  後來阿才傳弟慕瞶,宋封為隴西公、隴西王。

  慕瞶曾擒獲與北魏為敵的赫連定,送至魏,魏封慕瞶為西秦王,占有金城、隴西等郡。

  慕瞶傳弟慕利延。這時吐穀渾土地廣袤,除總部在沙州外,還有4座大城,分別在清水川、赤水、澆河、吐屈真川等地。慕利延傳位於樹洛幹子拾寅,始邑於伏羅川,總部西移。拾寅受宋封為河南王,又受魏封為西平王。拾寅傳子度易侯。度易侯傳子伏連籌。

  伏連籌傳子誇呂,居伏俟城,北周宇文氏當政時期始稱可汗。

  吐穀渾經濟以牧業為主,吐穀渾人擅長養馬。主要從事畜牧業,馬、牛、羊、駝數量很多,馬是遊牧民族跨越山嶺、馳騁草原的最好交通工具,吐穀渾的良馬有龍種、青海驄,所產牲畜曾大量輸往內地。

  傳說每當冬季來臨時,波濤起伏的青海湖被結成的冰塊所覆蓋,吐穀渾人把良種母馬趕到湖中心的海心山上,到第二年春天,母馬懷孕產下體格健壯的馬駒,號為“龍種”。

  青海驄是波斯馬與當地土著馬雜交而生,號稱日行千裏。吐穀渾境內的羌人除從事畜牧業外,有的還從事農業生產,種植大麥、粟、豆等作物。

  吐穀渾的手工業也有較高水平,白蘭山出黃金、銅、鐵,金屬冶煉也比較發達。主要有采掘、冶煉、製造兵器及金銀門,製作等部更是戰爭中出色的冶煉業所不可缺少的。

  吐穀渾因地處中西陸路交通要道,北與蒙古高原,西與中亞,南同青藏高原,東同黃河長江流域均有貿易往來。絲綢之路中的青海道,又稱吐穀渾道,就是從吐穀渾的轄區經過,因而吐穀渾一度在中西交通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隨著畜牧業、農業生產的發展和軍事上的需要,采礦、冶煉業也有所發展。商業較為活躍,其商隊往來於“絲綢之路”,東到長江、黃河下遊,南至成都平原,西往中亞,遠至波斯(今伊朗)。

  在後世的考古發掘當中,就曾在西寧城內隍廟街挖出銀幣76枚,經過鑒定,都是波斯薩珊朝卑路斯王朝的銀幣,這可以說是吐穀渾與波斯交往時的最後留下來的遺物。

  而關於吐穀渾王城——伏俟城的傳說也是一直飄忽不定。

  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石乃亥鄉以北、菜濟河南,東距青海湖約75公裏的地方,又稱鐵卜加古城。

  周圍是一片地域開闊、水草豐美的大草原。此城當地人稱“切吉加誇日”,藏語‘誇日’為城,稱漢人為‘加’,意思就是切吉地方的漢人城。

  因為這裏自古以來,一直是兄弟民族遊牧之地,他們沒有築城而居的習慣,加上年代久遠,誰也說不清它的來曆,就誤認為是漢人所築,但其實它就是公元6-7世紀赫赫有名的吐穀渾王城……

  這是由後世考證出來的結果,但這個高武世界裏還沒有“西域”的概念,所以,吐穀渾很可能已經建立了,但中原地界並不十分了解它,遂將之一並稱為“西戎之地”……

  而惡來的一雙子女,當初很有可能就逃到了這不受待見和重視的地帶,因此而幸存了下來,而接待他們的,很有可能就是居住於這些西北部邊境地區的“西戎之人”。

  雖然他不知道,在這件事兒當中,在吐穀渾之前的西北地區究竟是誰在統禦,但他可以想象得到,高原先民們會如何去與他們這些流亡之人相處。

  忽然,淩皓腦中靈光一閃,如果是那一支人的話……這一切就都能夠說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