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疫病之規
作者:冰心刹影      更新:2020-05-10 21:30      字數:2438
  但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才子,最終還是沒有逃過瘟疫的魔爪。

  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發生疫病,當時為魏王世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給吳質的信中說:“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剩下的五人竟然全部死於這次傳染病當中。

  曹植的《說疫氣》中就有描述當時疫病流行的慘狀說:“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很巧合的是,這個世界之前的大疫流行也和曆史上差不多。

  公元11年,辛未年,大疾疫,死者過半。

  公元16年,丙子年,二月大疫,馮茂在句町,士卒死於疾疫者十有六七。

  公元22年,壬午年,大疾疫,死者且半。

  公元38年,戊戌年,會稽郡因大疫而死者萬數。

  公元49年,己酉年,武陵五溪大疫,人多死。

  162年,延熹五年,壬寅年,軍在隴右,軍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

  公元169年,己酉年,疫氣流行,死者極眾。

  公元196年,丙子年,南陽自此連年疾疫,不到十年之間,天下宗族子弟竟死達三分之二之多。

  公元208年,戊子年,十二月,大疫,吏士多有死者……

  公元223年,癸卯年,三月,宛許大疫,死者萬數……

  公元252年,壬申年,夏四月,圍新城,大疫,兵卒死者大半……

  公元253年,癸酉年,四月,新城大疫,死者大半。

  公元273年,癸巳年,吳疫,三年內僅京都死者競達十萬。

  公元275年,乙未年,十一月,大疫,死者十萬餘人。

  最近的一次為七國官方所記載過的大疫,便是五年前,公元322年,壬午年,十一月,大疫,死者十有二三,尤其以河朔之地為重……

  這裏的河朔地區,在古代是專門用來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

  《宋史·地理誌》記載:“河朔幅員二千裏,地平夷無險阻。”

  《書·泰誓中》載:“惟戊午,王次於河朔。”孔傳:“戊午渡河而誓,既誓而止於河之北。”

  南陽,古稱宛,位於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陝三省交界地帶,因地處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而得名。

  南陽是後世的曆史文化名城,有著2000多年的建城曆史,為楚漢文化的發源地。

  會稽郡(會,kuai),中國古代郡名,位於長江下遊江南一帶。於公元前222年設郡(秦朝置)。郡治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城區),轄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

  西漢初曾先後為楚王韓信、荊王劉賈、吳王劉濞的領地。七國之亂後複置,又名吳郡。西漢末年,會稽郡轄境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以及福建部分地區,是當時轄境最廣的郡之一,隸屬於監察區揚州刺史部。東漢中期,分會稽郡浙江以北諸縣置吳郡。

  會稽郡治所移至山陰縣(今浙江紹興城區),領十五縣。

  三國吳時分會稽郡置臨海郡(今浙江東南)、建安郡(今福建)、東陽郡(今浙江金華、衢州一帶)。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今紹興、寧波一帶。

  隋文帝滅陳之後,廢會稽郡,置吳州。隋煬帝改吳州為越州,後又改為會稽郡。

  唐初時複置越州,唐玄宗改越州為會稽郡,唐肅宗時複為越州,會稽郡遂不複存在,之後作為越州、紹興的別稱。

  會稽郡因會稽山得名。相傳夏禹時即有會稽山之名,會稽即會計之意。

  《史記》當中便記載了西漢時流行的說法:“或言禹會諸侯於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越絕書·外傳記地傳》寫道:“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會稽人王充在《論衡·書虛篇》中引吳君高之語:“會稽本山名。夏禹巡狩,會計於此山,因以名郡,故曰會稽。”

  《史記·勾踐世家》載,夏帝少康之庶子無餘封於會稽(在今紹興市一帶),為越國之始祖。

  戰國後期,楚國滅越國,殺越王無強,占據江東。越國王族分散於會稽一帶,自立為君長,臣服於楚國。

  至於武陵一詞,源於逶迤在湘、鄂、渝、黔四省市邊境的武陵山脈之名。其地土著人多為苗族、土家族,並與少數漢族錯居,古時稱其為“武陵蠻”,為反苛政常聚而起事。

  西漢甫立,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秦置的黔中郡為武陵郡,郡治駐義陵(今懷化市漵浦縣)。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年),郡治被武陵蠻攻占後,朝廷將郡治遷於索縣(今常德市鼎城區)。

  順帝陽嘉二年,為鎮壓少數民族的反抗,武陵郡郡治移臨沅(今常德市武陵區)。武陵郡作為縣以上的行政區域名,在此後五百多年中,時因時廢。

  “武陵”這一地名,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

  《漢書·地理誌》就曾記載:“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屬荊州。”

  大餘“南扼交廣,北拒湖湘”,形勢險要,為古代兵家所必爭,素有江西“南大門”之稱。

  而新城在軍事上對大餘而言,又具有特殊的意義。

  明正德年間王守仁為鎮壓農民起義軍而駐節大庾,建峰山城(今新城)。

  新城曆史悠久,據有關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這時就有人居住於此。

  新城始名峰山城,建於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

  清雍正元年(1723年)修關路及埠頭,乾隆五年(1740年)建通衢風雨亭,後稱新城。

  仔細算一算這筆地理帳,就能很清楚地看出來一些基本的門道了。

  這個高武世界裏,一樣存在著瘟疫,而且破壞力還相當地強大,甚至可能讓軍民瞬間失去戰鬥力……

  淩皓在仔細勘察過地理環境、氣候變化、勢力分布以後,就在進入洛邑學宮求學之前特意寫出了一本《武川鎮基本衛生習慣條件規劃》的計劃書。

  考慮到條件有限,人員有限,每戶發放一本,並遣專人學習製作粗紙,營造公共廁所與糞池,用以解決排泄物衛生條件問題。

  雖然古代很早就出現了廁所,但廁所的安全係數和衛生條件都還遠遠達不到後世的基本要求,甚至還有人掉進廁所裏淹死的事情發生。

  所以,淩皓自然不可能不重視這個問題,以己度人,他又快速地製定了相應的計劃書,規定廁所及武川鎮的公共衛生必須每隔兩個時辰派人打掃清理一次,從事清理工作的人員可以拿到雙倍賞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