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祖龍之業
作者:冰心刹影      更新:2020-05-10 21:30      字數:3863
  而故事還沒有完結。

  金日磾的後代在西漢末年王莽代漢時受到加害,部分逃至山東文登叢家硯,改金姓為叢,為叢姓的起源之一。

  金日磾三子,長子為漢武帝弄兒(gong,意思是供人玩弄的童子),後為金日磾親手所殺。

  兩子金賞、金建都為漢昭帝侍中,與漢昭帝年齡差不多,與漢昭帝一同睡覺起床。後金賞為奉車都尉,金建為駙馬都尉。

  金賞繼金日磾爵位秺侯,佩戴著兩條綬帶後,漢昭帝對霍光說:“金家兄弟兩人不可以讓他們都是兩條綬帶嗎?”霍光回答說:“金賞本是繼承父親的爵位為侯的。”漢昭帝笑著說:“是不是侯難道不在於我與將軍您嗎?”霍光說:“先帝的規定是有功才能封侯。”當時金家兄弟與漢昭帝年齡都是八、九歲。漢宣帝即位,金賞擔任太仆。金賞的妻子是霍光之女,霍家謀反,金賞上書休妻,得以保全,獨得不受牽連。

  漢元帝時擔任光祿勳,死後沒有兒子,封國被除。元始年間為了延續絕祿的世家,封金建的孫子金當為秺侯,作為金日磾的後嗣祭祀祖先。

  東漢末年武陵太守金旋、京兆尹金禕據傳也是金日磾後代……

  而這些人物,無一例外地不是忠臣,對漢朝有著非常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後來,金日磾一家七代子孫全都是大漢忠良,這就是利用我華夏文化熏陶其人的最大益處了。”淩皓如是說道。

  “那這麽說來,夫君是覺得,我華夏大地自大周失勢,諸國紛爭,戰亂不休八百餘年至今,竟無一人是英雄乎?”王玄清似乎不太認同這一點。

  她在淩府讀了很多的古籍,周文王、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跡都讓她非常感興趣,她覺得,自己將來若是能夠以女兒身成就那樣的王霸之業,那就不枉此生了。

  “若要論豪傑,我華夏自然不缺,若要論英雄,唯有一人耳。”

  “何人也?”

  “此人便是五百年前差點鯨吞天下,卻死於墨家大宗師荊軻刺殺之下的秦王,嬴政。”淩皓替王玄清理了理她那有點散亂的鬢發,語氣顯得非常鄭重。

  嬴政,後世尊稱稱其為祖龍。秦莊襄王和趙姬之子。

  神州古代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神州大一統的政治人物,也是神州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認為自己功過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他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

  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製,代以郡縣製;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裏長城;修築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係。

  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夢想長生,苛政虐民,扼殺民智,動搖了秦朝統治的根基……

  但這位祖龍也奠定了神州大地兩千餘年政治製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而上麵這些事跡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的文字都各不一致。

  就是一樣形式的文字,也有好幾種不同寫法。

  殷商以後,文字逐漸普及開來。

  作為官方文字的金文,形製比較一致。

  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兵器、陶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存在著區域中的差異。這種狀況妨礙了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影響了中央政府政策法令的有效推行。於是,大秦統一中原後,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從那時候起,采用了比較方便的書法,規定了統一的文字。

  這樣,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這叫做“書同文”。這裏的“一”和“同”同義,就是“統一”。

  此語的最早出處是東周春秋時期的《禮記·中庸》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前,列國向來是沒有統一的製度的,各地的馬車大小就不一樣,因此車道也有寬有窄。國家統一了,車輛還要在不同的車道上行走,多不方便。

  從那時候起,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距離相同。這樣,全國各地車輛往來就方便了。這叫做“車同軌”。

  而度量衡,其實是指三個不同的計算單位。

  計量長短用的器具稱為度。

  測定計算容積的器皿稱為量。

  測量物體輕重的工具稱為衡。

  度是古代長度單位的名稱,產生很早,上古時都是以人身體的某個部分或某種動作為命名依據的,例如寸、咫、尺、丈、尋、常、仞等都是。在這些名稱中,尺是長度的基本單位。一尺的長度與一手的長相近,容易識別,所以古時就有“布手知尺”、“尺者識也”等的說法。此外,仞是量深度的實用單位,並且單獨構成一個係統。

  仞與尺的比例關係,一向沒有明確的定數,說一仞為四尺、五尺六寸、七尺、八尺的都有,一般認為是八尺。周代以前的長度單位的名稱,經過《漢書·律曆誌》的整理,保留了寸、尺、丈三個,並在寸位以下加一“分”位,丈位以上加一“引”位,都是十進,這就是所謂五度。長度的小單位,一般都是算數學者使用的。所謂“度長短者,不失毫厘”,隻是表示測量時應該具有微小數的精度的意思。

  《孫子算經》卷上有“蠶所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厘,十厘為一分”的說法。這些十退位的分、厘、毫、秒、忽成為算術上專用的小數名稱和長度小單位名稱。到了宋代,把秒改為絲。清末時把長度小單位定到毫位為止。

  再說量,量器是封建社會計量農產品多少的主要器具,因此容量的計量產生最早,它的單位名稱也最複雜。

  在《左傳》、《周禮》、《儀禮》、《爾雅》等經典著作中都有關於容量單位的記載,其專用名稱有升、鬥、斛、豆、區、釜、鍾以及溢、掬等。

  同長度一樣,周代以前容量單位也是用人的身體計量,以一手所能盛的叫作溢,兩手合盛的叫作掬,掬是最初的基本的容量單位。《小爾雅·廣量》說“掬四謂之豆”,《左傳·昭公三年》說“四升為豆”,這兩種說法是相通的,就是說掬也就是升。升的本義是“登”、“進”的意思,兩手所盛是基本的容量數,然後從這個數登進,按四進有豆、區、釜,按十進有鬥、斛。

  所以升(亦即掬)是容量的基本單位。後來《漢書·律曆誌》對容量單位作了係統的整理,命名為龠、合、升、鬥、斛五量,一合等於二龠,合以下都是十進(宋以後一斛為五鬥)。升是容量的基本單位,鬥和斛則為實用單位。

  至於《說苑·辨物》雲“十龠為一合”,說法有所不同,可資參考。附帶提一下石,石本來是重量單位,為一百二十斤,但自秦漢開始,石也作為容量單位,與斛相等。關於容量的小單位,《孫子算經》卷上說:“六粟為一圭,十圭為抄,十抄為撮,十撮為勺,十勺為合。”這樣,六粟為一圭(一說,十粟為一圭),其餘圭、抄、撮、勺以及合、升、鬥、斛八個單位,都是十進。這種計算方法,自漢代以後便一直都在采用……

  而衡,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它是恒定整個經濟發展的單位。

  很早以來,銖、兩、斤、鈞、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單位。但古時對重量單位的說法複雜不一。

  例如《孫子算經》卷上:“稱之所起,起於黍,十黍為一絫(“累”的古字),十絫為一銖,二十四銖為一兩。”《說苑?辨物》:“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銖。”《說文·金部》:“錙,六銖也。”《淮南子·銓言》高誘注:“六兩曰錙。”《玉篇·金部》;“鎰,二十兩。”《集韻·質韻》:“二十四兩為鎰。”等等。“黍”、“粟”、“絫”、“圭”等,都是借用粟黍和圭璧的名稱,實際上早已不用。

  “錙”、“鎰”及“鍰”、“釿”等都是借用錢幣的名稱,也早就不用。所以各家說法有種種不同。自《漢書·律曆誌》把銖、兩、斤、鈞、石這五個單位命名為五權之後,名稱就比較一致起來,直至唐代都沒有改變。其進位方法頗值一提: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而關於使用兩以下的錢、分、厘、毫、絲、忽等小單位,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別錄》曾說:“分劑之名,古與今異,古無分之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唐蘇敬注雲:“六銖為一分,即二錢半也。”可見自唐代起已把本作為貨幣的“錢”當作重量單位,並且“積十錢為一兩”,但那時分的進位還沒有確定為錢的十分之一。

  再說分、厘、毫、絲、忽等,原是小數名稱,後從長度借用為重量單位名稱,自宋代開始定為錢的十退小單位。宋代權衡的改製廢棄了銖、絫、黍等名稱,其重量單位名稱自大到小依次為石、鈞、斤、兩、錢、分、厘、毫、絲、忽,其進位方法已如前述。宋製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很少改易。但有一點須指出,宋元明清之醫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而晉唐時一分則為兩錢半,二者不同……

  而曆史上的秦始皇,卻把這些全都做到了,而秦以後的朝代幾乎全都沿襲了這一套製度,祖龍之業當真蓋世無雙!

  “可是嬴政已經去世五百年了,他的影響力能有多大?”王玄清秀眉一皺。

  誠然,淩皓即便說得天花亂墜,但這個世界裏的嬴政早已成為五百年前的傳說人物……一個已死之人,他能做到這些嗎?

  “我請商府調取了一些關於秦王嬴政五百年前的卷宗,發現這些嬴政早已經有了和我們一樣的計劃,隻等天下一統之後便付諸實施,可惜……他沒有等到那個時候。”淩皓覺得這就好比一個史詩副本已經打完了大半,隊長卻突然被封號了一樣,難受得一比有木有……

  “夫君的意思是?”王玄清似乎想到了什麽。

  “秦王未盡之業,便由我等來完成吧。”淩皓義正言辭地說道。

  “好啊,既然要追求秦王之業,那便先誕下幾十個子嗣吧……”王玄清似笑非笑地看著淩皓。

  “這不好吧,剛剛已經來過兩次了……”

  “既然要繼承秦王之業,自然就要貫徹到底嘛,夫君先前不也說了,秦王嬴政十年之間便有了幾十個子女嗎?”

  好嘛,原來重點是在這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