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雕版印刷術
作者:冰心刹影      更新:2020-05-10 21:30      字數:3838
  “罷了罷了,你看過也無妨,隻是不要隨便外傳,不然咱們倆都可能會有麻煩的。”

  “是,奴婢知道的。”高蓉很客氣地說道。

  “你把廚房裏那盤菜品給陸老伯端去吧,看看今天他能不能試做一盤出來。”淩皓頭也不抬地吩咐著。

  “是。”高蓉答應一聲,立馬就進了廚房端著那盤青椒炒肉去了隨殿的大廚房。

  淩皓繼續看著王玄清謄抄下來的《**經》段落,能在這麽短時間之內把謄抄的文件交到他手上,想必她也是辛苦了很久吧……

  這時候,淩皓也不想浪費時間了,左右趁著現在還有時間,不如就趁著現在有功夫,把王玄清送來的這個抄錄文件利用印刷術給落實到位算了。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雖然在宋仁宗時,畢昇就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但宋朝雖然出現了活字印刷術,卻並未能普遍推廣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印刷術的特點是方便靈活、省時、省力,是古代印刷術的重大突破。

  神州的印刷術,自然也是源遠流長,傳播廣遠。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它隨中華文化的誕生萌芽,隨中華文化的發展演進。如果從其源頭算起,迄今已經曆了源頭、古代、近代、當代四個曆史時期,長達五千餘年的發展曆程。早期,中國人民為了記載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創造了早期的文字符號,並尋求記載這些字符的媒介。由於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製,人們隻能用自然物體來記載文字符號。例如,把文字刻、寫在岩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自然材料上。由於記載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貴,因此,隻能將重要事件做簡要記載。大多數人的經驗,隻能靠口頭進行傳播,這嚴重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展。

  最開始,印刷術僅僅隻是用來表現自己的名諱的東西,這就是印章。

  印章在先秦時期就有,不過一般隻有幾個字,表示姓名,官職或機構。印文均刻成反體,有陰文、陽文之別。在紙沒有出現之前,公文或書信都寫在簡牘上,寫好之後,用繩紮好,在結紮處放粘性泥封結,將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這是當時保密的一種手段。紙張出現之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在幾張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據記載在北齊時(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於公文紙蓋印的印章做得很大,很像一塊小小的雕刻版了。

  而在東晉時期著名的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樸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x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佛教徒亦受此啟發,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其後便是碑石拓印技術的出現,考證發現這種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曆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東漢以後,石碑盛行。

  漢靈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議朝廷,在太學門前樹立《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部儒家經典的石碑,共209萬字,分刻於46塊石碑上每碑高175、寬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麵皆刻字。曆時8年,全部刻成。成為當時讀書人的經典。很多人爭相抄寫。後來特別是魏晉六朝時,有人趁看管不嚴或無人看管時,用紙將經文拓印下來,自用或出售。結果使其廣為流傳。

  拓片也是印刷技術所能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麵文字凹下處,待紙幹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麵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印染是在木板上刻出花紋圖案,用染料印在布上。中國的印花板有凸紋板和鏤空板兩種。而在後世的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公元前165年左右)出土的兩件印花紗就是用凸紋板印的。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時期。

  等到紙被發明出來後,這種技術就可能專門用於進行印刷方麵的工作,隻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中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直到唐朝(7世紀左右)發明雕版印刷術,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早期的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佛像、經咒、發願文以及曆書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鋒紙印普賢像,施給僧尼信眾。

  到了北宋時期(11世紀左右),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但沒有普遍使用,而是仍然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而淩皓現在也找不到其他的快捷用途,隻能是想辦法複原這種雕版印刷技術,來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而雕版印刷術的過程大致是這樣的:將書稿的寫樣寫好後,使有字的一麵貼在板上,即可刻字,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將木版上的反體字墨跡刻成凸起的陽文,同時將木版上其餘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麵所刻出的字約凸出版麵1~2毫米。

  再用熱水衝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過程就完成了。印刷時,用圓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勻刷於板麵上,再小心把紙覆蓋在板麵上,用刷子輕輕刷紙,紙上便印出文字或圖畫的正像。將紙從印板上揭起,陰幹,印製過程就完成了。一個印工一天可印1500~2000張,一塊印板可連印萬次。

  刻板的過程有點象刻印章的過程,隻不過刻的字比印章更多了些。

  而中間印的過程卻與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紙在下。雕版印刷印刷的過程,有點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陽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陰文正字。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紙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由此可見,雕版印刷既繼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術,又有創新技術。

  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在唐朝中後期已經廣泛使用。

  二十世紀早期,在敦煌千佛洞裏發現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剛經”,其末尾題有“鹹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樣

  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日期記載的印刷品。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開始隻是在民間流行,並有一個與手抄本並存的的時期。

  824年,元稹為白居易詩集作序,說道:“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於繕寫模勒,街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則是拿著白詩印本去換茶換酒。可見到九世紀初,印刷術的應用已由佛教咒語而擴大到人民喜歡閱讀的詩歌方麵去了。

  835年前後,四川和江蘇北部地方民間都曾“以板印曆日”,拿到市場上去出賣。當時有人說民間所印曆書“已滿天下”,可知還不隻四川和江蘇兩地印造。883年,成都書肆能看到一些“陰陽雜記占夢相宅九宮五緯之流”的書,和“字書小學”,“率皆雕版印紙”……在印刷術發明後的最初二百年內,它已經是人民大眾普及文化的一種重要媒介。

  宋代,雕版印刷已發展到全盛時代,各種印本甚多。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棗木。

  因此,對刻印無價值的書,還有以“災及梨棗”的成語來諷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棗樹木。可見當時刻書風行一時。

  雕版印刷開始隻有單色印刷,五代時有人在插圖墨印輪廓線內用筆添上不同的顏色,以增加視覺效果。天津楊柳青版畫至今仍然采用這種方法生產。將幾種不同的色料,同時上在一塊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於紙上,印出彩色印張,這種方法稱為“單版複色印刷法”。用這種方法,宋代曾印過“會子”(當時發行的紙幣)。

  單版複色印刷色料容易混雜滲透,而且色塊界限分明,顯得呆板。人們在實際探索中,發現了分板著色,分次印刷的方法,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幾塊印刷板分別載上不同的色料,再分次印於同一張紙上,這種方法稱為“多版複色印刷”又稱“套版印刷”。“多版複色印刷”的發明時間不會晚於元代,當時,中興路(今湖北江陵縣)所刻的《金剛經注》就是用朱墨兩色套印的,這是現存最早的套色印本。多版複色印刷在明代獲得較大的發展。明清兩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明代設立經廠,永樂的北藏,正統的道藏都是由經廠刻板。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龍藏,都是在北京刻板。明初,南藏和許多官刻書都是在南京刻板。嘉靖以後,到16世紀中葉,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隻不過,目前有個很大的技術性問題是,雖然淩皓不缺目前這樣的精力,但是……他之前所研製出的紙質量卻不夠好,到時候印刷出來的文件很可能沒有預期的效果那麽好。

  畢竟在這公元三世紀就搞出幾百上千年後才漸漸成熟的技術,確實很突兀,也太超前了一些……

  所以,淩皓隻得精簡一下文字,偷偷懶了。

  他開始動手寫自己所熟悉的簡體字了,說起來,這才是他最熟悉的文字,不過目前,這個世界裏大概就他和姬青兩個人看得懂寫的什麽意思了,到時候傳回淩府之後可能會有點麻煩……

  所以,自己還得辛苦一點,附帶一份譯文一起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