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改製阻力
作者:冰心刹影      更新:2020-05-10 21:30      字數:3313
  在這篇《陳情表》裏,淩皓舉出了多種三公九卿製不適用於當下秦國的原因,而在文中推出了一種更為新穎且嚴密的製度——三省六部製。

  三省六部製是神州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製。它始於隋朝五省六曹製,確立於唐朝,此後一直到清末,六部製基本沿襲未改。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在發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製定、審核與貫徹執行。各不同時期的統治者做過一些有利於加強君主**的調整和補充。

  尚書省形成於東漢(時稱尚書台)時期;中書省和門下省則是形成於三國時,目的在於分割和限製尚書省的權力。

  而在這個發展的過程當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代,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製定、審核與貫徹執行。

  漢成帝置“四曹尚書”,即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尚書。此後世六部尚書之濫觴。宋鄭樵《通誌·職官略》三《尚書總序》:“漢成帝初置尚書五人,其一人為仆射,四人分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國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書;客曹,主外國夷狄。”

  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台設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西晉時,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屬尚書省。

  1086年,北宋反變法派執政,改為三省共同議事,奏請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實際上使三省合一,後習慣上常統稱三省。南宋公元1129年,又實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時或省並,如1129年以禮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職方,駕部兼庫部,比部兼司門,工部兼虞部,屯田兼農部等,還省並若幹寺監入六部。公元1163年,又進一步省並六部下屬諸司,如以司封兼司勳,禮部兼祠部,兵部兼駕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遼代南麵官係統中,設三省六部(其中“中書省”初名“政事省”),設官同於宋製。金、元、明隻設一省六部,一省,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1380年明朝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於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製。

  隋文帝時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和內侍)。三師、三公隻是一種榮譽虛銜。五省之中,隻有尚書、門下、內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秘書省掌圖書典籍,職任較輕;內侍省掌侍奉宮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確分工。

  中書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設,掌管機要、發布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隋初稱為“內史省”,後改為“中書省”。宋代中書省與門下省合並為一個機構“中書門下”,掌握行政大權,長官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禦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書省外派的“行中書省”即“行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廢丞相、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明永樂帝時設內閣,機要之任開始歸“內閣”。負責起草詔令,明宣宗後擁有票擬奏章的“票擬權”。

  尚書省則是官僚機構。

  南朝宋時期得名,前身為“尚書台”。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尚書省”的組織機構於隋朝定型。以唐代製度為例: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下轄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書都以所在“部”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為名。負責執行詔令。

  三省的長官侍中、中書令、尚書令相當於秦漢時期的宰相。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為戶)、都官(後改為刑)和工六部,與諸寺、台分別處理各類事務。每部設尚書為最高長官,總管本部政務。

  六部則分別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神州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司的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其屬官有主事,令史,書令史等。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稽勳司掌文職官員守製、終養、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複名複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職官之處分及議敘,辦理京察、大計。

  戶部:神州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等。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

  禮部:神州古代官署之一。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六部之一。曆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考吉、嘉、軍、賓、凶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製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凶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

  兵部:神州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源於三國魏五兵製。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騎、別、都)尚書,另有有關軍事的駕部、車部、庫部等曹。各曹設郎。隋始合為兵部,以尚書為主官,侍郎為次官。迄至清末,曆代沿襲,職權則不盡相同。宋、遼、金、元兵部不轄兵政。明代兵部尚書號為“本兵”,權最重,凡武衛官軍選授簡練,均為其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廢兵部,改設陸軍部。

  刑部:神州古代官署。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隋文帝定六部製度,初沿北齊置都官,主官為尚書;次官,煬帝定為侍郎。後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獄,與最高法院性質的大理寺並列。明清兩代,刑部作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複核,共為“三法司製”。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複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的待罪以上案件。

  工部:神州封建時代中央官僚署名,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工部尚書,曾稱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於周代官製中的冬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後漢以民曹兼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之事。西晉以後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後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長官為大司空。隋代開皇二年始設立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置成為後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製度……

  淩皓雖然不指望所有人都能推崇這個製度,但最好有人願意出來表示自己支持改製,否則……這篇文章當做是廢紙也無妨。

  幸好,這篇上表還是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注意的,比如商璃的老爹商信,還有自己的便宜老爹,他們很快就看出了這種新製度比三公九卿製更加嚴密,且能更好地讓秦國這台戰爭機器精密地運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臣子也看出了這個製度的可行性,紛紛上書表示願意支持改製。

  但政治製度的改革並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何況三公九卿製在秦國應用了那麽多年,一時半會兒恐怕也掀不起什麽大的風浪來,因為這會觸及到某些人的利益糾葛,比如以繆家為首的老牌貴族集團,他們絕對不會這麽輕易地就同意改製,一旦改製了,繆家以後能不能再像現在這樣進入權力中心可就難說了……

  淩皓自然預估到了這個情況,所以他還附贈一些強國強軍策略,改製的事情不用急,但改善民生,強化軍隊實力這方麵的新策略,他們隻要不傻的話都應該能看出來這其中的可行性……

  “好,給我吧。”淩皓點了點頭,接過高蓉手上那一大卷竹簡,一看開篇三個大字,立刻心領神會,接著便對高蓉說道:“這書卷,蓉兒你可看過了不曾?”

  “尚未看過,但夫人說這是卷少兒不宜的書卷,要公子單獨謄抄之時才能看。”高蓉略微有些猶豫地說道。

  她其實是看過一丟丟的,隻是沒想到這裏麵記載的內容居然如此大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