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三字經蒙學教育
作者:冰心刹影      更新:2020-05-10 21:30      字數:2896
  的確,他們現在也不缺這點吃飯的時間,隻不過太學那邊的確需要盯緊一些,教育小孩子們這種細節問題,的確就是王猛所提倡的。

  正所謂,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所以,為武川鎮這些各國流民家的孩子們安排一下蒙學教育還是很有必要的。

  等到幾人吃完了飯,便即刻趕往了太學之中,從蒙學堂開始仔細觀察。

  隻見在這兒蒙學堂裏,每個教室裏坐著四五十個孩子,聽著台上的先生講《三字經》,先生讀一句,孩子們也跟著念一句。

  沒錯,淩皓把《三字經》作為給這個世界所有孩子們的啟蒙教育文本,分發給每個負責講習三字經的蒙學先生們,讓他們來教孩子們。

  淩皓之所以會選擇三字經,一方麵是因為它通俗易懂,並不像那些經典一般拗口難記,另一方麵,他也不想讓這些孩子們過早接觸太過深奧的知識……說到這裏,他必須要感謝一下王應麟這位宋朝大學士了,如果不是他主持並編著了《三字經》,自己還真不知道該使用什麽來給孩子們進行蒙學教育。

  王應麟(1223年~1296年),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南宋著名學者、教育家、政治家。其博學多才,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製度,長於考證。南宋滅亡以後,他隱居鄉裏,閉門謝客,著書立說。傳世書法有《著書帖》等。著有《三字經》、《困學紀聞》、《小學紺珠》、《玉海》、《通鑒答問》、《深寧集》、《詩地理考》等。

  宋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複中博學宏詞科。曆官太常寺主簿、通判台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後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

  王應麟與胡三省、黃震並稱“宋元之際浙東學派三大家”。其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製度,長於考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餘種、六百多卷。所撰《玉海》二百卷,囊括當時科舉考試所需的各類知識;考據性筆記《困學紀聞》以考證為特色,居“宋代三大筆記”之首;蒙學著作《三字經》風行700多年,流傳海外眾多國家,是一部優秀的兒童道德教育教材。

  淩皓憑借契約商店的便捷性,刪改幾次之後,最終確定了將《三字經》作為啟蒙教育文本,讓孩子們接受一點淺顯易懂的道理,以後再來教他們更多的專業知識。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

  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

  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

  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

  親師友,習禮儀。

  孝於親,所當執。

  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

  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

  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

  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數。

  十幹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

  曰赤道,當中權。

  赤道下,溫暖極。

  曰江河,曰淮濟。

  此四瀆,水之紀。

  曰岱華,嵩恒衡。

  此五嶽,山之名。

  曰士農,曰工商。

  此四民,國之良。

  曰仁義,禮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陸。

  有蟲魚,有鳥獸。

  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黍稷。

  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

  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

  愛惡欲,七情具。

  青赤黃,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鹹。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絲與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聲,宜調協。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

  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

  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

  當師敘,勿違背。

  斬齊衰,大小功。

  至緦麻,五服終。

  禮樂射,禦書數。

  古六藝,今不具。

  惟書學,人共遵。

  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

  但略說,能知原。

  凡訓蒙,須講究。

  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

  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

  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

  自修齊,至平治。

  孝經通,四書熟。

  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

  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

  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

  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

  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

  述聖言,禮樂備。

  曰國風,曰雅頌。

  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

  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穀梁。

  經既明,方讀子。

  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揚。

  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

  考世係,知始終。

  自羲農,至黃帝。

  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

  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

  周武王,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

  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

  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

  千餘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

  逞幹戈,尚遊說。

  始春秋,終戰國。

  五霸強,七雄出。

  不過說實話,文本寫到這裏時,淩皓其實已經刪減了不少內容了,剩下的橋段,他已經不敢再繼續往下寫了,因為這個世界的周王室還沒有完蛋,它依然還是天下人民所共同認可的“正統”,雖然從五百年前開始,它的影響力已經漸漸不如七國強大,但正統性和法理性卻是比誰都強的。

  這個世界裏的庶民百姓們,也多是認可周王室的正統地位的,它並不像淩皓原本所認為的那樣非常薄弱,相反,這種地位一直都非常穩固。

  看來這個周王室是遠遠不像自己想象當中那麽好對付的。

  那麽,難道就沒有其他方法來消除周王室這種根深蒂固的影響力了嗎?

  辦法自然還是有的,這個社會的階級非常簡單,遠不如明清時期那麽複雜,無非也就是西周到戰國這段時期的延續,製度結構一脈相承,但出身地位之間的矛盾可是相當尖銳的。

  奴隸渴望地位變成庶民百姓一般,庶民百姓渴望著躋身於貴族之列,貴族則希望永葆富貴,王侯將相們則希望能夠稱霸天下,讓自己的國家成為這片大地上唯一的主宰……

  那,自己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建立起一個宗教勢力,似乎也不太過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