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太學
作者:冰心刹影      更新:2020-05-10 21:30      字數:2842
  很快,麵和餃子都端上來了,香氣撲鼻,看著很是誘人。

  “吃吧,今日我請客。”王猛很大方地說道。

  他最近的心情還是很不錯的,有個賞識他的老板,還有一位願意配合他進行工作的“老板娘”,所以自己在武川鎮中開展的各類工作才能如此迅速而有條不紊地組建起來。

  事實現在也已經證明了,公子之前的意見是對的,隻要能夠調動起所有人的積極性來,別說一個集鎮,便是一座堅固耐用的城池,也絲毫不在話下。

  “諸國戰亂,最苦的仍是各國之百姓,我等雖不能替百姓承擔流離失所之痛,卻也要體桖百姓之苦之難。”淩皓當時如此說道。

  王猛依稀還記得當時的情景,這段話,雖然也不乏虛偽做作的成分在其中,但也的確說到了核心問題上。

  自周王室失勢以來,諸國混戰,烽煙四起,盜賊峰起,人人自危之時,生靈塗炭之刻,根本原因,不正是因為百姓們無法生存,隻得選擇四處遷移逃避戰亂,或者落草為寇嗎?

  而要想建立起一個擁有著新秩序,新氣象的過度,就必須結束當前這種局麵,讓百姓有田種,有飯吃,有衣穿,有生意做……隻有如此,才可算得上是迎合人心之義舉,也隻有如此,才能逐漸減少各國之間所不必要之廝殺。

  另一個讓王猛曆曆在目的情景是:淩皓不喜歡結交貴族子弟,而是專門和那些鄉野之民談天說地,這是很出格的一種行為。

  淩皓本身是貴族子弟,按道理來說,他自然不可能會和鄉野之人有什麽交集,可淩皓確實就這樣做了,為了不讓大家對他起疑心,他甚至當場脫下自己的華麗服飾,露出裏麵的長衫來,然後說:“大家看吧,我其實和大家都一樣的,隻不過,我的日子隻是比各位過得好那麽一些而已,但我並不是什麽三頭六臂的妖魔,我同樣也是一個人,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淩皓的這種低調姿態確實很有效果,頓時所有人的戒心就都放下來了,再加上後麵淩皓給出的條件確實算得上是“優厚”了,這些流民們才決定繼續留下來共同建設武川鎮的。

  現在想來,真的是很高明的一種做法。

  王猛夾起一個餃子放進嘴裏,細細咀嚼著,仔細回想著淩皓當時的那個模樣。

  他像個普通的庶民百姓一般隨意地坐在樹下,雙手抱膝,時不時地長嘯一聲,引得很多人駐足觀看,等到人群慢慢聚集了起來,他才正兒八經地開始和所有人交談起來……

  突然,王猛咳嗽了起來,這餃子裏突然多了一股辛辣撲鼻的風味,讓他被嗆到了,連忙喝了一口麵湯緩解一二。

  “先生,你沒事吧?”

  “沒事……讓我緩緩就好了。”王猛擺了擺手,示意自己沒有事情。

  “這胡椒羊肉餃子,確實是絕配啊。”王猛忽然想起了在淩府見到的胡椒,就是這個味道的。

  “先生吃出來了?”徐榮問道。

  “自然是吃出來了,胡椒的味道,隻要吃過一次,就絕對不會忘記的。”王猛輕輕地點了點頭。

  胡椒不僅僅隻是調味品,它的藥用價值也是相當可觀:溫中,下氣,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積,脘腹冷痛,反胃,嘔吐清水,泄瀉,冷痢。並解食物毒……

  王猛在淩府也沒少和這東西打交道,剛才喝了口陽春麵湯,頓時這馨香的風味便慢慢放大了開來。

  “先生,你還是快點吃吧,再不吃的話,麵都涼了。”麴義吞了口麵條,含糊不清地說著。

  “啊,差點忘了。”王猛這才意識到,自己現在坐在這裏是要吃飯的啊。

  “咱們也不急於這一時,這武川鎮中各行各業的生意買賣都做得還不錯,等會兒咱們再去太學那邊看看情況吧。”徐榮說道。

  “沒錯,太學是公子著重關注的方麵,絕對不能出什麽問題。”王猛說道。

  所謂的太學,就是古代版本的高級學校,負責教導學生學習,就跟後世的大學職能差不多。

  太學是神州古代的國立最高學府。太學之名始於西周。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天人三策”,“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於京師長安設立太學。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太學零落。

  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後,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於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采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雲會京師洛陽,於是立五經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餘人。

  “太學”一詞在西周時就已經有了,《大戴記》中說:“帝入太學,承師問道。”

  西周的太學又名大學,天子和諸侯均設之,“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不過辟雍和泮宮不是純粹的大學,這地方亦如宮廷,貴族們常在這裏祭祀、舉行宴會、選拔武士、議定作戰計劃。打了勝仗,也到這裏“獻俘”“告功”。這是因為:“古人宮室無多,凡祭禮、軍禮、學禮,及望氣、治曆、養老、習射、遵賢之典,鹹行於明堂。而明堂、太廟、太學、靈台鹹為一地。”

  上古時期雖然有太學,但一開始明堂、太學混而不分,布政、祭祀、學習等各種活動都攪和在一塊兒,不具備封建教育的專業性與係統性,這隻能說是太學的萌芽。

  東漢大儒鄭玄曾經注解:“上庠為大學,在王城西郊。”

  至於夏商周,大學在夏為東序,在殷為右學,在周有東膠,而周朝又曾經設立過五大學: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到了漢代,在京師設太學,為中央官學、最高學府,太學祭酒兼掌全國教育行政。隋代以後改名為國子監,而國子監內同時也設太學。

  由於在西漢早期,黃老之學盛行,隻有私家教學,沒有政府設立的傳授學術的專業學校,於是漢武帝罷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後,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始在長安建立太學。

  最初太學中隻設五經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從武帝到新莽,太學中科目及人數逐漸加多,開設了講解《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公羊傳》《穀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的課程。漢元帝時博士弟子達千人,漢成帝時增至三千人。王莽秉政,為了樹立自己的聲望,並籠絡廣大的儒生,在長安城南興建辟雍、明堂,又為學者築舍萬區。博士弟子達一萬餘人,太學規模之大,實前所未有。武帝到王莽,還歲課博士弟子,入選的便可補官。

  所謂五經博士,指的是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的士人。

  漢宣帝時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當政時又增至三十人。五經博士的學生們被稱為“博士弟子”或“太學弟子”。太學初建時為50人,漢昭帝時增至100人,王莽時增至1000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賦役的特權。“博士弟子入選”,內由太常負責選擇,外由郡國察舉。武帝還下令天下郡國設立學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係統。太學和郡國學主要是培養能夠維護統治的封建官僚,不過太學的行辦在傳播文化方麵,也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或同時設立,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