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胰子,陽春麵
作者:冰心刹影      更新:2020-05-10 21:30      字數:2967
  之所以要取名叫武川鎮,也是希望它日後能夠成為“武運昌隆,海納百川”的重要集鎮。

  既然有幾萬流民,淩皓自然也可以想辦法吸引更多的人前來武川鎮定居,消費,進而為自己所用,把這些無組織無紀律的散漫流民逐步訓練成為自己的矛與盾。

  比如現在,隨著王猛一聲令下,大家各自散去,回到各自的攤位上,經營自己的小買賣。

  “欸,瞧一瞧看一看,上好的胰子嘞。”

  “新鮮的白菜,一個錢半斤嘞。”

  “新鮮出爐的生煎包,想吃的快來啊!”

  “剛出鍋的陽春麵,不好吃不要錢嘞!”

  王猛帶著徐榮,麴義在武川鎮裏四處巡視著,望著集鎮中人聲鼎沸的景象,感覺十分欣慰。

  看來自己做得不錯,公子若是能夠看見這番景象,定然也會稱讚的吧?

  “對了,先生,這胰子究竟是個什麽東西啊?竟有那般奇效……”麴義撓了撓頭。

  “這你就不懂了吧,這胰子可是咱們公子的創想,哪怕是幾個月不洗澡的人,若是用上了這胰子,都能給洗得幹幹淨淨的。”徐榮笑道。

  胰子其實就是古代發明的一種含有豬胰髒和草木灰成分的複合洗滌用品。近代之前,人們都習慣把香皂稱作胰子,就是肥皂的意思。例如陝西關中、天津、青島、東北等地都這樣稱呼肥皂。其也指代豬羊等的胰腺。

  傳說古人在黃河流域使用皂莢來洗衣服,後來到長江流域就沒有皂莢樹了,於是他們又發現有另一種樹,其果實跟皂莢的性能一樣,可以洗衣服,但是,比皂莢更為肥厚豐腴,所以,給她取名叫肥皂子,也叫肥皂果。

  魏晉時期,出現了一種洗滌劑叫做“澡豆”,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裏曾記載,把豬的胰腺的汙血洗淨,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後,經過自然幹燥便成可作洗滌用途的澡豆。是誰首先想到利用豬胰去垢。至今沒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澡豆製作過程中,將豬胰研磨,增強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滲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後者有增強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強了洗滌能力,而且能滋潤皮膚,所以它算是當時一種比較優質的洗滌劑。然而,由於要大量取得豬胰腺這種原料委實困難,所以澡豆未能廣泛普及,隻在少數上層貴族中使用。

  後來,人們又在澡豆的製作工藝方麵加以改進,他們在研磨豬胰時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鈉(蘇打)或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鉀)代替豆粉,並加入熔融的豬脂,混和均勻後,壓製成球狀或塊狀,這就是“胰子”了。豬油在40c熔融,而豬胰髒此時發揮脂肪酶的分解作用,將豬油分解為高級脂肪酸,這些脂肪酸與隨後加入的草木灰堿劑發生皂化反應,生成了脂肪酸皂……這就是現代肥皂的主要化學成分。

  胰子在化學組成上和今天的肥皂極相近。而且,加入了各種花香的產品種類更是多樣,桂花胰子、玫瑰胰子……與今天各種帶有不同香味的香皂已經頗為相似了。

  此外,由於胰髒中脂肪酶和蛋白酶的存在,還具有複合分解汙垢的作用,這跟現代的加酶洗衣粉作用很近似,堪稱古代的加酶低泡多功能洗滌劑。

  由於這個世界裏找不到那麽多化學原料來製作現代肥皂了,淩皓隻能退而求其次,先讓胰子麵世了,看看市場需求如何。

  王猛自然是無有不可,並且很快就讓人製作出了樣品,淩皓滿意了之後才慢慢投入市場之中,看看有多少人會在這上麵投入消費……

  正說著,正巧就路過了這家“楊記陽春麵館”,王猛便笑道:“這店鋪可是咱們武川鎮上新開的,咱們進去嚐嚐鮮吧,看看是不是真的像店家吆喝的那般不好吃不要錢。”

  “正該如此,我們從早上忙到中午,早上就吃了幾根油條,喝了碗粥,現在正好餓著呢。”

  “那,今日便由我請客可好?”王猛說道。

  “能讓王先生請一回客,可真是不容易啊。”徐榮麴義二人聞言搓了搓手,卻是絲毫沒有客氣什麽,直接就踏步進入了這家陽春麵館,隻見裏麵坐著十多個人,看來這麵館生意還算不錯。

  “誒,三位客官,裏麵請裏麵請。”跑堂的小廝立馬上前,笑臉相迎,點頭哈腰。

  “三碗陽春麵,再來一盤煮餃子。”王猛說道。

  “好嘞,三位客官請稍等片刻,麵和餃子隨後便來。”這跑堂的得了命令,飛快地離去了。

  “聽外麵說這陽春麵價格便宜實惠,鮮香味美,其秘訣便是在這麵的醬汁當中……”徐榮說道。

  “不錯,是使用了一種叫做【醬油】的醬,這種醬並不是由魚肉蔬菜調和而來,而是以豆類為主料調和而成……”王猛點了點頭。

  醬油可是神州最為傳統的調味品,是用豆、麥、麩皮釀造出來的液體調味品,色澤紅褐色,有獨特醬香,滋味鮮美,有助於促進食欲。

  醬油是由醬演變而來,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已經有製作醬的記載了,而神州古代勞動人民發明醬油之釀造純粹是偶然地發現,中國古代皇帝禦用的調味品,最早的醬油是由鮮肉醃製而成,與現今的魚露製造過程相近,因為風味絕佳漸漸流傳到民間,後來發現大豆製成風味相似且便宜,才廣為流傳食用,而早期隨著佛教僧侶之傳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韓國、東南亞一帶,中國醬油之製造,早期是一種家事藝術與秘密,其釀造多由某個師傅把持,其技術往往是由子孫代代相傳或由一派的師傅傳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釀造法。

  陽春麵是蘇式湯麵的一種,又稱光麵、清湯麵或清湯光麵,湯清味鮮,清淡爽口。是江南地區著名的傳統麵食小吃,是高郵、上海、蘇州、無錫、常州、揚州、淮安等地的一大特色。

  陽春麵可以算是揚州的一大特色。民間習慣稱陰曆十月為小陽春,上海市井隱語以十為陽春。

  相傳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也統一了曆法。以夏曆的十月為正月。這個月就稱為小陽春,而當時每碗麵售十個銅錢。

  後來這種概念就被引用到蘇州的切口中,陽春就是“十”。另一種說法從《陽春白雪》而來,麵光光什麽都沒有。這雪白白也是什麽都沒有,於是成麵名。

  以前此麵每碗售錢十文,故稱陽春麵。開洋蔥油拌麵又稱海米蔥油拌麵。以熬香的蔥油和燒透的海米(上海人稱開洋),與煮熟的麵條一起拌食。麵條韌糯滑爽,海米軟而鮮美,蔥油香鬱四溢。1945年後,城隍廟有個姓陳的攤販運用蘇中家鄉日常的方法熬製蔥油,用來拌麵。蔥香濃鬱與眾不同,很受歡迎,流傳至今……

  出名的有上海陽春麵、高郵醬油麵(又稱高郵陽春麵)、揚州陽春麵等等。

  相傳乾隆27年,陽春三月時分,乾隆皇帝南巡到淮安,他避開了文武百官,帶著汪廷珍在城內到處轉,來到了一個麵攤坐下來,要弄點吃的,一會兒看到攤小二端上一碗麵條,根根利利爽爽,淡醬色麵湯清澈見底,湯上浮著大大小小金色的油花和翠綠色碎蒜花,陣陣香味撲鼻而來。乾隆連吃兩碗後,突然問這麵叫什麽名字?攤小二說:“告訴六角(楚州方言,“汝閣下”的意思),我們沒給它起名字。”什麽,這麽好的麵條怎麽沒有名字?不行,不行!乾隆深思片刻說:“淮安是漕運要地,每年上交朝廷稅收很多,貢獻很大,現在正是陽春三月,這個麵就叫‘陽春麵’吧。”寓意淮安向朝廷交稅就像春天萬物生長一樣,生機勃勃;又像這麵條一樣,連綿不斷。汪廷珍聽後趕緊叫人拿來筆墨紙硯,請乾隆禦筆賜名為“陽春麵”……

  陽春麵做為後世蘇州的特色,就像大餅、油條、豆漿、粢飯四大金剛一樣與蘇州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作為麵中最便宜的光麵,依然保持著蘇州式的風格,那就是不即不離,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當然,麴義徐榮是沒有想這些的,他們隻想趕快飽餐一頓,順便看看價格是否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