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馬鈞,沈婺華,灌鋼法
作者:冰心刹影      更新:2020-05-10 21:30      字數:3875
  最快更新戰國千年之女帝天下最新章節。

  很快,十連抽的結果出爐了。

  咦?不錯不錯。

  第一次十連抽居然就能抽到兩個人物卡,其他的道具雖然不算出彩,但也有淩皓目前所缺乏的東西。

  第一張人物卡,馬鈞,這個人他有印象。

  馬鈞(生卒年不詳),字德衡,三國時期魏國扶風(今陝西省興平縣)人,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之一。

  馬鈞年幼時家境貧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談卻精於巧思,後來在魏國擔任給事中的官職。馬鈞最突出的表現有還原指南車;改進當時操作笨重的織綾機;發明一種由低處向高地引水的龍骨水車;製作出一種輪轉式發石機,能連續發射石塊,遠至數百步;把木製原動輪裝於木偶下麵,叫做“水轉百戲圖”。此後,馬鈞還改製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

  他是中國古代的機械大師。他的不少發明創造對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因為他在傳動機械方麵有著很深的造詣,所以當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很高,稱他為“天下之名巧”。馬鈞從小口吃,不善言談。但是他很喜歡思索,善於動腦,同時注重實踐,勤於動手,尤其喜歡鑽研機械方麵的問題。馬鈞早年生活比較貧困,長時間住在鄉間,比較關心生產工具的改革,並且作出了突出貢獻。

  馬鈞少年遊樂,未認識到自己的才華。當博士時,生活貧困,於是改進綾機,並因此而出名。後來,在曹魏政權中擔任給事中,同時研製機械。他雖然一生不大得誌,但刻苦鑽研,設計製造出多種機械。魏明帝時,見當時織機五十條經線者有五十躡(腳踏操縱板),六十條經線者六十躡,便將織機一律改為十二躡,大大提高了功效。在洛陽時,又發明了排灌水車,名叫“翻車”,它利用人力可以將水由低處提到高處。他還研究製造出指南車,改進了諸葛亮的連弩,改進了攻城用的發石車。他製造的“水轉百戲”以水為動力,以機械木輪為傳動裝置,使木偶可以自動表演,構思十分巧妙。

  綾是一種表麵光潔的提花絲織品。中國是世界上生產絲織品最早的國家。可當時的生產效率還很低。古代勞動人民才在生產實踐中逐步發明了比較簡單的織綾機。這種織綾機有一百二十個躡(踏具),人們用腳踏躡管理它,織一匹花綾得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後來,這種織綾機雖經多次簡化。可到三國時,仍然是五十根經線的織綾機五十躡,六十根經線的織統機六十躡,非常笨拙且操作不便。馬鈞看到工人在這種織綾機上操作,累得滿身流汗,生產效率很低,就下決心改良這種織綾機,以減輕工人的勞動。於是,他深入到生產過程中,對舊式織綾機進行了認真研究,重新設計了一種新式織綾機。新織綾機簡化了踏具,改造了桄運動機件(即開口運動機件)。原來的織綾機五十根經線的五十躡,六十根經線的六十躡,綜控製著經線的分組、上下開合,以便梭子來回穿織;躡是踏具。馬鈞統統將其改成十二躡。經過這樣一改進,新織綾機不僅更精致,更簡單適用,而且生產效率也比原來的提高了四、五倍,織出的提花綾錦,花紋圖案奇特,花型變化多端,受到了廣大絲織工人們的歡迎。新織綾機的誕生,是馬鈞一生中最早的貢獻,它大大加快了中國古代絲織工業的發展速度,並為中國家庭手工業織布機奠定了基礎。

  可以說,這是個行走著的工業發明家,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出外謀生,卻無意間點開了自己的研發天賦,從此得以在史書上留名於世……

  至於沈婺華,淩皓也是略有耳聞的。

  沈婺華(6世紀—628年左右),吳興郡武康縣(今浙江德清)人,儀同三司、望蔡貞憲侯沈君理之女,陳後主陳叔寶的皇後。

  太建三年(571年),嫁給當時還是皇太子的陳叔寶,成為太子妃。太建十四年(582年),陳叔寶即位,立沈婺華為皇後。禎明三年(589年),隋朝攻滅陳朝,沈婺華和陳叔寶一起到長安。隋朝滅亡後,沈婺華從廣陵回到故鄉,後在毗陵天淨寺出家為尼。

  沈婺華性情恬靜寡欲,頗有識量,聰明機靈,博聞強記,讀過些經史書籍,擅長寫作。起初,陳叔寶住在東宮,但沈婺華的父親沈君理去世,沈婺華服喪,住在別殿,因過度悲傷而形體憔悴,服喪期也超過了規範。陳叔寶待沈婺華很是輕薄,而貴妃張麗華在後宮最為得寵,後宮的事務幾乎全部由她管理,但沈婺華對此卻並不在意,未曾有過嫉妒怨恨之情。沈婺華而且飲居節儉,衣服上沒有錦繡裝飾,身邊的近侍裁減一百多人,每天隻是翻閱圖書史籍,誦念佛經。當時,沈婺華沒有兒子,將陳叔寶妃子孫姬的兒子陳胤收為己子撫養……

  後來,沈婺華還數次上書直言規勸陳叔寶重視朝政,陳叔寶曾打算廢黜她的皇後之位,改立貴妃張麗華為皇後。

  禎明三年(589年),隋朝攻滅陳朝,沈婺華和陳叔寶一起押送到長安。當時,陳叔寶得知隋軍已到,嚇得與寵妃張麗華、孔貴嬪躲藏到井裏,隻有沈婺華仍像平常一樣,毫不驚慌。

  隋朝仁壽四年(604年),陳叔寶去世,沈婺華親自為他寫哀辭,文辭很痛切。隋煬帝楊廣每次巡行各地,都命她隨行。義寧二年(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害,沈婺華從廣陵渡過長江回到故鄉。後來在毗陵(今江蘇武進)的天淨寺出家為尼,法號觀音。唐貞觀(627年—649年)初年去世。

  這是個好女人,隻是沒遇上好男人,所以被埋沒於曆史的塵埃之中……

  民間傳聞,沈婺華可能就是觀音菩薩眾多原型當中的一個,因她法號“觀音”……

  此外,還有一個傳聞,是說陳國有一年遭了旱災,沈婺華曾經親自誦念佛經求雨,結果神奇的一幕發生了……在沈婺華的祈禱下,天降大雨,旱災得到了緩解。

  除了這兩張人物卡以外,最引人注目的大概就是灌鋼法了。

  灌鋼法,乃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所發明的一種先進煉鋼工藝。是中國早期煉鋼技術一項最突出的成就。由北齊著名冶金家綦毋懷文發明。在17世紀以前,西方各國一般都是采取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經過“塊煉法”--“百煉鋼”--“炒鋼法”的發展曆程,古代中國便發明了灌鋼法,成功解決這一難題,為世界冶煉技術的發展做出劃時代貢獻。

  事實上,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技術更為先進的灌鋼法,用此法製作的兵器堅韌鋒利。從漢代開始,人們就開始用煤做燃料,並用來冶鐵。北宋時期,用煤冶鐵已相當普遍。冶鐵爐的溫度因此得到提高,於是加速了冶煉進程,提高了冶鐵業的生產效率。

  後來,灌鋼法又不斷發展。宋代又把生鐵片鑲嵌在盤繞的熟鐵條中間,用泥巴把煉鋼爐密封起來,進行燒煉,效果更好。明代又有改進,把生鐵片蓋在捆緊的若幹熟鐵薄片上,使生鐵液可以更好均勻地滲入熟鐵之中。不用泥封而用塗泥的草鞋遮蓋爐口,使生鐵可從空氣中得到氧氣而更易熔化,從而提高冶煉的效率。明中期以後,灌鋼法更進一步發展為蘇鋼法以熟鐵為料鐵,置於爐中,而將生鐵板放在爐口,當爐溫升高到1300c左右,生鐵板開始熔化時,既用火鉗夾住生鐵板左右移動,並不斷翻動料鐵,使料鐵均勻地淋到生鐵液;這樣,既可產生很好的滲碳作用,又可產生劇烈的氧化作用,使鐵和渣分離,生產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勻的鋼材。這種煉鋼方法直到後世還有一些地區的人們在使用;可見其影響的深遠。在17世紀以前,中國的煉鋼(不是冶鑄)技術長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受到各國的普遍讚揚。公元1世紀時,羅馬博物學家在其名著《自然史》中說:“雖然鐵的種類很多,但沒有一種能和中國來的鋼相媲美。”

  在這個高武世界裏,根據淩皓這段時間的了解,七國之間雖然不乏使用青銅,黃銅,鐵來製作的各類武器裝備乃至暗器或者飛艇來提升己方實力,但青銅和黃銅貌似還是主流材料,鋼鐵還沒有出現。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說一下,熟鐵生鐵以及鋼的區別了。

  生鐵是含碳量大於2%的鐵碳合金,工業生鐵含碳量一般在2.11%--4.3%,是用鐵礦石經高爐冶煉的產品。根據生鐵裏碳存在形態的不同,又可分為煉鋼生鐵、鑄造生鐵和球墨鑄鐵等幾種。生鐵性能為堅硬、耐磨、鑄造性好,但生鐵脆,不能鍛壓。

  熟鐵是指用生鐵精煉而成的比較純的鐵。含碳量在0.02%以下,又叫鍛鐵、純鐵。熟鐵質地很軟,塑性好,延展性好,可以拉成絲,強度和硬度均較低,容易鍛造和焊接。

  鋼,則是對含碳量質量百分比介於0.02之間的鐵碳合金的統稱。鋼的化學成分可以有很大變化,隻含碳元素的鋼稱為碳素鋼(碳鋼)或普通鋼;在實際生產中,鋼往往根據用途的不同含有不同的合金元素,比如:錳、鎳、釩等等。

  通過上麵的對比,可想而知,在這個世界裏如果出現了鋼鐵武器,鋼鐵甲胄……那會是多麽可怕的一幅景象。

  雖然以這個時代的煉鋼水平來說,絕對不可能做到像後世那樣大批量生產,但少量裝備的話……淩皓覺得完全可以和這個時代的趙國鐵騎拚一拚。

  他不是那種盲目自信盲目樂觀的人,有想法的時候自然是要第一時間去實踐,但現在……他還得等到了洛邑把自己安頓下來以後才能去把這些事情安排妥當。

  至於鋼鐵武器在這個世界裏能不能大放異彩,還得等以後自己訓練一批人,打一場過後才能知道,萬一對方能剛過自己這邊……那豈不是會虧得很大?

  這種賠本買賣咱們可不做。

  王玄清和單瑛看著淩皓那時而興奮時而陰鬱的表情,更加肯定了一點,自己這位夫君也許真的就像華先生說的那樣,有點糊塗……

  殊不知,淩皓隻有在認真思考問題的時候才會有這種表情。

  他還在思考,如何在洛邑學宮的眼皮底下訓練一支隻屬於自己的軍隊來,還有剛抽到的人物卡,道具卡……什麽時候再使用這一點。

  這契約商店改版以後倒是變得人性化了許多,不再是像以前那樣讓自己身邊突然多了幾個人物出來對自己宣誓要效忠了。

  最快更新戰國千年之女帝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