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談判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1-03-18 20:41      字數:3218
  第九十二章談判

  就好像而今的韓國,對自己國家極度不自信,才會做各種申遺。這種無聊的事情。

  不過三言兩語之間,楊廷和就感到了博貝密爾也是這種心態。

  楊廷和將了博貝密爾一軍。

  博貝密爾眼睛微微一眯,本來就比較小的蒙古眼,就更加看不大清楚了,似乎有一股殺氣在眉目之間醞釀。片刻之後,他忽然一笑,說道“原來如此,我確不知道還有這樣的事情,來人,將此人拿下,退出斬首,將人頭送給明使。”

  這阿拉幹人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情,就被拖了下去,隨即一刀斬下人頭,一顆血淋淋的人頭,就被人雙手捧給了楊廷和。

  楊廷和麵不改色。

  如果是尋常人,或許就被嚇到了。

  但是楊廷和在舊港守城一年,雖然不至於親身上陣,但也是見慣廝殺,哪裏在乎區區一顆人頭。楊廷和淡淡說道“勞駕,扔出去。不要髒了我的眼。”

  博貝密爾微微一點頭,自然有人將人頭拎了出去。

  楊廷和說道“台吉,何須如此?有話直說便是了。我想台吉頓兵於此,不就是在等我嗎?”

  博貝密爾輕輕一笑,說道“從小我聽父祖之輩說,中原多智者,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大明人才何其多啊。”他一揮手,身邊的人就魚貫而出,隻剩下博貝密爾一個人。他繼續說道“我來此,隻有一個目的,大明來此,意欲何為?”

  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就是不同的觀點。

  在陳銳看來,乃是和碩特汗國大舉東進,有意於阿拉幹。但是在博貝密爾看來,卻是明軍犯他門戶之地,讓他不得不提心吊膽。不得不領大兵臨之。

  畢竟,當年拉薩城下一戰,和碩特部幾乎喪膽。

  這是他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

  而今大明再次來到這裏,博貝密爾第一個想法,就是大明追過來了。

  畢竟,當年朱祁鎮擊瓦刺,大有趕盡殺絕之態。西域在正統之前,大明對於西域根本沒有什麽影響力,在很多人看來,逃到西域,已經逃出大明的勢力範圍的,卻不想朱祁鎮依舊窮追不舍,一路追趕。

  不得不讓瓦刺西遷,才算是避禍。

  和碩特部的所有人,都擔心自己有這樣的待遇。

  或許有人說,難道他們不嫉恨,當年殺死父祖輩當初仇恨嗎?

  怎麽不恨?

  但是人總是要活下來的,當敵人過於強大的時候,活著才是第一位,而不是報仇。

  畏威不懷德這五個字,的確是對蒙古人最精準的概括。

  蒙古人對比他們強大,對他們殘暴的人,反而敬畏有加,而對他們好的人,反而視為軟弱。這一點在曆史上從來是屢見不鮮的。如霍去病這樣大將,被敵人供奉,也是常有的事情。

  而今的和碩特人就是這樣,骨子裏畏懼大明的強大,即便對印度人百戰百勝,但是對待大明,卻少了底氣。

  一聽大明出現在周圍,就集結最強大的軍隊。做最壞的準備。

  楊廷和聽博貝密爾如此一說,心中長長鬆了一口氣,楊廷和其實猜出了一點,畢竟,正如博貝密爾所言,漢人多智者,楊廷和不敢自詡智者,但是博貝密爾這個示之以強的活計,做的太過粗糙一點。

  楊廷和說道“台吉,大軍入西洋,不過是因為阿瓦攻伐諸侯,抗拒大兵而已,絕無兵戈加於和碩特部的意思。”

  搏貝密爾說道“我能看出來幾分,但是我如何能信你?阿拉幹乃是我東方門戶,門戶已失,大明難道會放著不用,不登堂入室嗎?”

  楊廷和聽了,哈哈一笑說道“台吉,我給你講個故事。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雛,子知之乎?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文人說話,就是喜歡長篇大論,引用典故,楊廷和也不例外。隻是他看博貝密爾,目光之中有一絲絲呆滯,這才明白,這個博貝密爾雖然是說漢話很流利,但依舊不是中國人。於是他解釋一番,接著說道“我大明西伊犁,東極大海,北出荒原,南盡爪哇,方圓何止萬裏,省數十,封國數十,天下之大,莫過本朝,天下之富莫過本朝。台吉擁恒河之地。北阻大山,西阻沙漠,南阻高原,東阻大海,誠然大國也,與我大明相比,有何勝之,我主,大明太子,焉能念爾等區區之地。”

  隻是博貝密爾並不能被這話說服。

  不得不說,有時候道義性也是一個國家的優勢。

  比如而今,博貝密爾對楊廷和這一番話,並不是太信服的。

  畢竟朱祁鎮當皇帝滅國太多了,雖然好像每一個都咎由自取,但是真正將這些國家都放在一起看的話,任何一個有腦子的人,都不會覺得大明沒有一點問題,是幹幹淨淨的白天鵝。

  博貝密爾雖然與大明相距很遠,但是一直在關注大明的情況,對這些內情或許,了解的不是太多,但是決計不是傻瓜。

  楊廷和繼續說道“況且,台吉與大明相隔群山大海,大明取之何用。如果台吉不信用,外臣有一策,請台吉靜聽。”

  博貝密爾說道“請講。”

  就博貝密爾來說,他是不想與大明交兵戈的,但是他更清楚,有些事情,不是他想或者不想就可以的。而是形式。楊廷和這些話,他隻當耳旁風。

  楊廷和說道“台吉何不想殿下請封王位,從此你就是我大明的藩王,無大罪,就不會有事了。而且從此與大明商路相通,也大有好處。”

  博貝密爾聽了,心中微微一動。

  博貝密爾這個和碩特大汗,自己是真的。周圍印度小國都承認,甚至很多小國,還奉博貝密爾為宗主。但是在博貝密爾的心中,如果沒有大明皇帝的背書,這個大汗,的確有些不好坐。

  而且比起楊廷和這些空口之言,博貝密爾更看重大明的王爵。

  在這一件事情上,大明還是要臉皮的。

  一般來說,隻要他不做出什麽過分的事情,大明也不會出爾反爾的。

  將來不敢說,但是最少眼前這一場危機就算渡過去了。

  畢竟明軍大軍不能久在這裏,等明軍主力撤軍之後,這裏的再次回到戰略平衡之中,他就不擔心了。至於下次再派兵來,博貝密爾也是會提前知道的,畢竟這是要攻滅和碩特部,非幾十萬大軍不可。

  而幾十萬大軍調動的動靜,不管是海上與陸上,都是瞞不過人的。

  而且博貝密爾也不願意在東邊耗的時間太長,因為博貝密爾借助佛教,與印度教打敗了原來的德裏蘇丹國,甚至封了幾個活佛,和碩特大汗的頭銜之上,還有一個護教法王之名,這才站穩腳跟。

  這一次都建立在驅除伊斯蘭教的影響力上。

  而伊斯蘭教徒豈能善罷甘休?

  特別是西北地區的的德裏蘇丹國一些殘餘勢力,已經與瓦刺有說接觸了。

  當初同源而出的兩個部分,或許要因為宗教的緣故,打上一場內戰。而今之所以沒有打起阿裏,就是因為兩國各部原來的蒙古貴族還占據權力,和碩特汗國這邊不用太擔心,黃金家族這一支還能掌控權力。

  但是瓦刺那邊,綽羅斯家族就不大好說了。

  即便綽羅斯家族未必不眼饞和碩特部的地盤,畢竟當初瓦刺派和碩特部去西藏,本身就沒有按什麽好心。而今單單從錢糧之上,和碩特汗國已經在瓦刺汗國之上。本來是附從勢力,卻比自己發展的還好。

  而綽羅斯家族,卻每況日下。

  這也引起了綽羅斯家族一些別的想法。

  和碩特汗國西北方向的邊患,一日勝過一日。如果能得到大明的幫助,也是一件極好的事情。

  博貝密爾沉吟片刻,說道“我請封,殿下那邊就能批準嗎?”

  楊廷和聽了,心中鬆了一口氣,說道“請台吉放心,太子定然會準的。”

  博貝密爾說道“好,我派人跟你去吉大港談。”

  隻要博貝密爾肯與大明好好的談,對楊廷和來說,已經算是完成任務了。

  楊廷和回來之後,將內情告訴太子,太子立即讓楊廷和為首與和碩特方麵好好的談判。

  兩邊可為一拍即合。

  談判速度很快。很快就形成了具體的條文。說起來也沒有什麽。

  無非是和碩特部從此是大明的藩屬國,受大明天子冊封,不得冊封,不得登基,和碩特部有保護大明商人在本國經商的自由,和碩特部可以設關稅,隻是關稅數目與大明方麵商議。和碩特部可以從大明少府購買火器等等。

  一係列大小條款。

  和碩特部作為印度最大國家,他與大明達成如此協議,是將印度市場推進了大明的懷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