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密鬆之戰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1-03-06 05:31      字數:2753
  第五十五章密鬆之戰

  大明鐵騎一直是大明朝廷最重視的軍種。雖然在南洋,南疆等地方,多叢林多河流臨海等地方,騎兵用處不大。

  但是即便這樣,在太子麾下已經有一些騎兵。

  不過遠赴重洋而來,自然不可能運輸太多的馬匹,所以汪直麾下大概有數百騎是太子的儀仗護衛。另外一部分是當地臨時征集的馬匹組成的騎兵。

  這些當地的戰馬,就類似於雲南滇馬,還有一些從印度販賣過來的馬匹,總共整合出一千騎兵。

  正因為大明對騎兵重視,軍中哪怕沒有什麽騎兵,但也不缺少能夠衝鋒陷陣的騎兵好手。

  隻要有足夠的戰馬,就能拉起來一支騎兵。

  雖然從緬甸本地拉過來的戰馬,在明軍很多將領看來,大多是不合格的。

  甚至從後麵看,騎兵的陣型都有一些滑稽。

  能很明顯的看出兩個不同陣型,衝在最前麵的都是來自漠北漠南的駿馬,雖然這蒙古馬整體體型並不算大,但與後麵這些當地雜亂無章的戰馬一比,就顯得高大無比了。

  在後麵都是一些不管是體型速度,都不是太合格的戰馬。

  一前一後,對比非常鮮明。

  隻是即便如此。這一支千餘騎兵,在戰鬥力上,隻有明軍京營的幾成,卻如一柄利刃插進去,插入爆炸之後,混亂的緬甸軍中。

  這也顯示出為首騎兵將領高超的指揮藝術。

  緬甸先頭部隊,最少有一兩萬。

  而明軍騎兵隻有千餘而已。

  即便是緬甸軍中有些混亂,人數上的優勢,就足夠堆死明軍。

  而明軍騎兵幾乎見縫插針,就好像是在手指之間跳躍小刀,一刀刀的插入緬甸軍的混亂之處。

  將一點點的小混亂演變成為大混亂。

  就好像是推倒多米若骨牌一樣。

  千餘騎兵趕著兩萬緬甸軍向後跑。

  這個效果,也令汪直有些吃驚,他立即說道“好,許狀元,倒是有幾分本事。”

  領兵的許泰乃是十幾歲的小將,卻是武學第一出身,被人稱為武狀元。大明雖然沒有武舉,但是時人將武學前三甲,稱為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也就約定成俗了。

  畢竟是太子的親衛,雖然隻是一個小將,卻也不是一般人能夠當任的。

  太子看似與朱祁鎮的關係越來越遠,但太子或許自己都不知道,他其實在很多地方都在學習朱祁鎮。

  畢竟培養自己的親信將領,就從自己的親衛開始。

  汪直就是從太子的親衛開始一步步提拔上來的。

  這位許泰也是如此。

  汪直看來,這許泰年紀尚小,但卻有幾分大將之風。

  汪直自然不會浪費許泰帶來的戰機,一聲令下,伏兵四出,分成數路,向緬甸大軍給逼了過去。

  在密鬆這個地方伏擊,又好處,也有壞處。

  好處是緬甸軍是決計想不到明軍會在這裏伏擊。

  壞處就是這裏的地勢其實不適合伏擊,大軍隱藏的地方,要遠離主幹道,否則很容易被發現。

  也就是乘著緬甸軍正在混亂的時候,才能逼近緬甸軍。

  為了快速接近敵軍,汪直使用的是縱陣挺進。

  也就是兩萬明軍,四個營,在營官的帶領之下,火器與長槍等冷兵器混編,近乎一比一,要逼近緬甸軍再由縱陣展開為橫陣。展開進攻。

  汪直目光一直跟隨者許泰的進攻,他目光微微一縮,立即下令說道“鳴金,讓許泰回來吧。”

  汪直看得分明。

  雖然許泰乘著緬甸軍的恐慌,一步步的逼近敵人。

  但是許泰的人馬還是太少了,雖然緬甸軍一副潰退的樣子,一時間不可能重整旗鼓,但是剛剛混亂的不過是緬甸軍的前鋒,緬甸軍大股軍隊還在後麵。

  有後續人馬在,這樣的混亂,是撼動不了緬甸軍的大局。

  當然了,讓許泰在衝一陣子,會給緬甸軍帶來更大的傷亡。

  隻是明軍騎兵的傷亡就會增大。

  汪直自然知道慈不掌兵。

  如果而今汪直手中有三千明軍精騎在,他都要繼續衝一衝。

  而今他隻有千餘魚龍混雜的騎兵。兵倒是好兵,但是坐騎的實力太差了。決計不能將這一支騎兵全部折損在這裏了。

  衝在最前麵的許泰聽了好令,不敢怠慢。立即被撤了回來。

  被命令在明軍陣後作為大軍總預備隊,立即休息。

  許泰二話不說,翻身下馬。掏出一個布袋,裏麵都是炒熟的豆子,有黃豆有黑豆,立即有還放了鹽。

  頗有滋味。

  許泰抓了一把,放在自己的坐騎嘴邊。許泰的坐騎就伸出長長的舌頭,一口吃了。吃完之後,拱著許泰的身子,繼續要。

  許泰遠遠聽著前方的動靜,瞬間從馬料之中,抓一把豆子,塞進自己的嘴裏。然後再抓一把給馬吃。

  這幾乎每一個騎兵都做過的事情。

  平日時候,戰馬吃草就行了。

  但是如果在大戰的時候,戰馬吃的精糧,甚至要比騎兵吃得都好。每一個騎兵都負責照料自己的馬匹,偶爾吃上一些也都慣例了。

  “將軍,我們衝得正歡,為什麽要讓我們下來?”許泰的幾個屬下來他身邊問道。

  許泰沒好氣的說道“你們聽令便是了,爪哇伯不會不用我們的,等候還有大戰,你們且等著便是了。”

  許泰雖然也不大清楚為什麽要他們下來,但是卻很知道一點。

  這一場大戰,不可能立即結束。

  縱然是十萬頭豬,要全部拿下,也要一段時間。

  更不要說十萬大軍了。

  鏖戰數個時辰再正常不過了。

  許泰的判斷一點也沒有錯。

  一陣炒豆般聲音響起。許泰立即知道,大軍開始進攻了。

  就在許泰撤出的同時,四個營的縱陣,開始展開為橫陣了。這種變陣速度,也唯有大明精銳才能做到。

  在汪直的指揮之下,明軍的陣型很單薄。

  橫貫數裏,完全封鎖了整個空地,兩側的山巒與樹林,成為天然的側翼,更不要說,這裏從東向西是越來越寬的。

  汪直的目的已經很明確的,就是要以少打多,越將緬甸軍往後打,緬甸軍就越發難以展開,越難以展開,雙方軍隊的接觸麵也就越少。

  如此一來,緬甸軍隊的優勢,也就發揮不出來了。

  至於同等數量之下,明軍與緬甸軍紀列陣而戰,誰勝誰負?

  這根本就是一個不用說明的事情。

  事實說明了一切。

  在明軍騎兵撤下這短暫的時間之內,明軍完成了展開到攻擊前的所有準備。

  但是緬甸軍?

  什麽也沒有做,似乎剛剛從混亂之中平靜下來。

  根本來不及作出什麽反應。

  汪直對戰事節奏把握的特別準確,緬甸軍根本不能適應,數裏長的陣線,硝煙騰空而起,幾乎一瞬間在空氣之中,渲染出刺鼻的硝煙味道。

  而緬甸軍中有不少人都死在硝煙之下。

  整齊的鼓點敲起,列陣長長橫列的明軍士卒,踩著鼓點,在長槍刀盾兵的掩護之下,一邊整齊而緩慢的向前行進,一邊開火。

  緬甸軍中一批一批士卒的死亡,讓緬甸剛剛穩定下來的士氣,再次崩潰了。

  在朱祁鎮的軍事改革之中,對火器的重視到了非比尋常的地步。

  而汪直本身就是這種信念的信奉著,畢竟他之所以被封伯,很大一部分就是因為他在海戰之中的改革。

  建立以火炮為核心的海戰體係。

  當然了,明軍步陣以火銃為核心的想法,。不是以汪直開始的,有不知道多少人都有這個想法,還有這種思想衍生出來的陣法演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