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逼近恒河口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1-03-06 05:31      字數:2743
  第三十八章逼近恒河口

  王英年老體衰,早已回南京故鄉了。前番依然故去,朝廷還贈海國公。當然了隻是贈,他的兒子們都年紀大了,而且沒有通過武學畢業,隻能由孫子繼承航海侯的爵位。

  王英的孫子雖然也二十多歲了,但是此刻卻是乾清宮護衛領班之一。

  在朱祁鎮大病一場後,更加多疑,就將這些年輕勳貴編入乾清宮侍衛。而今乾清宮侍衛,幾乎沒有一個伯爺的頭銜都上不去。

  當然了,因為朱祁鎮強行推行,但是繼承爵位都要在武學畢業,這些人基本的軍事素質還是有的。

  但也是最基本的。

  畢竟而今大明的軍事教育還不足以教出一個大將軍。

  可以說每一個大將軍都是自學成才的。

  如果在大明水師之中,也就是平江侯陳銳為第一。

  太子自然要將這一件事情交給陳銳來辦。

  事不宜遲,一旦定下分兵之策,就兵分兩路,一路分出一萬多水師,百餘艘戰船一路西征阿拉幹。

  另外一路就是太子親領,南寧侯毛銳,西寧侯範廣等十幾員戰將,共五萬水陸之軍,大舉北上。並一路召集反對阿瓦的各部力量,比如白古,東籲等部,號稱盛兵十幾萬,水陸並進。

  這樣的政治行動,極大的鼓舞了明軍北上的聲勢。但是在速度上就有些慢了。

  所以西征的第一戰,並沒有由太子的主力打響的,而是平江侯陳銳所打響的。

  準確的說,阿拉幹王國所在的地區,雖然在後世相當大一部分被緬甸所吞並,但是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緬甸地區。

  阿拉幹雖然在緬甸之西,但是有一道長長的山脈將兩地分隔開來。

  阿拉幹地區長時間獨立於緬甸之外,甚至與印度的聯係,似乎都要比與緬甸的聯係大一些。

  阿拉幹王國對大明敵意是基於海貿利益分配,並不意味著他們是阿瓦王朝的盟友。

  特別是阿拉幹王朝幾乎都靠航海吃飯的。

  商人基因深入骨髓。

  此刻雖然他們都動員起來了,擔心明軍西進,但是明軍陣勢如此之大,也將他們震懾住了。

  其實真放在一邊不管他,阿拉幹未必敢攻擊仰光斷大軍後路。

  但是軍事行動的安全性,是不能寄希望於別人未必敢如何上麵。

  就在阿拉幹王國內部,戰和之議,不能相下的時候,反而是大明幫他們下定了決心。

  在發現陳銳船隊之後,阿拉幹王朝立即派人送信給陳銳,就是開出了很多條件,比如開放港口為大明商船所用。比如向大明稱臣,給陳銳本人一點好處。等等等。

  但是陳銳看完,隻是輕輕一笑,令人將使者割掉耳朵送回去。

  如果不是兩國交戰不斬來使,斬下的就是人頭。

  陳銳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麵是阿拉幹低估了大明的胃口。他們開出的條件,似乎是阿拉幹能給出的極限了。但是在陳銳看來,依舊是不痛不癢。

  太子對陳銳有過指示,這一次要大明立威於西洋。

  如果單獨因為商船的問題,興師動眾,太子以為不大合適,但是既然好容易來一趟,就要將事情辦漂亮。

  太子要的不是金銀錢帛,不是稱臣納貢,而是鮮血與複仇,要讓整個印度都知道,大明的商船不是那麽好動的。

  另一方麵也是陳銳的私心了。

  陳銳在平定南洋之戰中,積功不小,他早就想將頭上的侯爺,換成國公了。

  而今滅一國的戰功,為他晉升國公加磚添瓦。

  這幾乎是所有大明勳貴的通病了。

  而今大明武勳集團,一個個滿腦門都想著打仗。隻是大明戰略大權一直是在文官集團與皇帝手中的。

  否則大明武勳恐怕要滿世界的開戰了。

  因為隻有開戰才有他們想要的一切。

  陳銳怎麽肯將一場戰事,和平處理了。

  陳銳從來不擔心阿拉幹人怎麽打,最擔心的阿拉幹人不打。

  隻是阿拉幹人以海洋立國,他們也在大明文化圈外,對大明隻是聽過名字,並沒有怎麽接觸過。

  並沒有多少畏懼。

  而且大明商船的西進,更是嚴重影響到阿拉幹,本來是這一段海洋的霸主,阿拉幹占據的貿易份額,在一天天的下降。

  這更是讓阿拉幹很多人承受不了。

  臨陣求和,已經是阿拉幹國內做出最理智的選擇了。

  陳銳做出如此激烈的應對。自然會引來激烈的反對。

  於是,陳銳的船隊與阿拉幹船隊在恒河口附近遭遇了。

  陳銳站在船頭,拉開望遠鏡,細細看了看阿拉幹的船隻。

  不得不說,阿拉幹人不管是造船還是水手,都是有一些東西的。但是依然不能與大明相比。

  別的不說,大明這些年建立單獨的戰艦達到數百艘之多。

  就是阿拉幹人不能想象的奢侈。

  雖然,大明造船用了很多工藝,比如拚接木頭,不用整塊的大木料等等。但是多一艘商船,就多一點盈利,但是軍艦是純消耗。

  負擔這麽多軍艦,可以是一個阿拉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所以,在雙方戰艦拉開的事情,大明已經勝在船台之上了。

  這種勝利不在士卒英勇,不在將領指揮藝術,甚至不在天時地利人和,隻能說戰勝於朝廷之上。

  陳銳細細看過,也想明白這一點了。

  隨即有些失望,他估計今日即便有滅國之功,恐怕也不足以讓他封國公,畢竟這阿拉幹太弱了。

  即便放一條狗在這裏,估計也能打贏,不過是勝多勝少,損失多少。

  即便如此,陳銳依然絞盡腦汁想打出一個漂亮的戰事。

  他立即布置了整個戰術。

  就是一個先前進,再後退決戰戰術。

  之所以如此,陳銳敏銳的感覺到了,阿拉幹這樣布置是有蹊蹺的,在恒河口大大小小的何汊之中,估計埋伏有阿拉幹的殺招。

  至於是殺招。

  陳銳大概率覺得,是火船。

  畢竟中國人玩火船戰術的時候,阿拉幹不知道有沒有人。

  所以要假意先逼近,引出阿拉幹的殺招之後,再好好的收拾他們。

  雙方一接戰,陳銳發現,他似乎有些想多了。

  在海上控製船隻是很困難的,更何況是恒河入海口附近,因為河流入海,引起了很多暗流。遠遠看過去是看不明白的,但是船隻一到,就有一種身不由己的感覺。

  按理說,阿拉幹人常年在這裏,對這裏的暗流要比明軍清楚。

  但是表現在戰況之上卻大為不同。

  陳銳不可能直接指揮到每一艘船,他將百餘艘戰船分為中軍與左右兩翼,每一方大概有四五十艘上下。

  而每一方下麵設隊,有四隊或五隊,每一隊下麵有十艘船上下。

  在這種複雜的海況之下,明軍平日的訓練起了作用,雖然看上去東倒西歪,不成隊列,但是畢竟每一艘船都沒有脫離指揮。

  形成了一道並不筆直,甚至帶著一些混亂的船隊。

  但是阿拉幹人卻更差勁了。

  阿拉幹每一個水手都是好樣的,不管是操船,還是跳幫廝殺。但是阿拉幹國哪裏動用過這麽多船大戰。

  其實大明這種軍事指揮體係,也是在一次次大戰之中更改與完善的。阿拉幹國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事情。

  這些船隻又都是商人的船隻。臨時征召而已,根本不可能有什麽合練。一聚集在一起,不說彼此配合了。

  不彼此影響都不錯了。

  在組織能力上,大明水師完勝阿拉幹船隊,更不要說,明軍水師最大的,領先整個世界的優勢,那就是火炮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