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歡喜各不同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1-03-06 05:31      字數:2780
  第十九章 歡喜各不同

  汪直從西方而來,立即引起了大量漢商的歡呼之意。

  汪直僅僅是亞齊稍稍停留,這消息就從亞齊開始,幾乎一瞬間就傳遍了整個南洋。

  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大量聚集在亞齊的漢商來說,這是一個天大的喜訊,雖然西洋的航道,並沒有完全打通,但是最少已經走出重要的一步。

  即便是在獅子國交易,也比在亞齊多賺上不少,更不要說,獅子國是一個跳板,可以深入印度之中。

  前文說過,回回海商不是善茬,但是大明海商也不是什麽好人。

  隻是在馬六甲以西,大明海商的力量根本不占據優勢。汪直有這麽強大的力量,還差一點就回不來了。

  更不要說,其他海商了。

  其實,並不是沒有漢商敢冒險,隻是這些海商的裝備武力,自然與大明經製之師沒有什麽可比性。

  有了獅子國這個落腳點自然不一樣。

  獅子國也就是斯裏蘭卡,在地理上已經屬於印度了,與印度各港口的距離,並不比南洋內部各港口遠。

  大明海商有了這個基地,自然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什麽斯裏蘭卡有很多回回貴族?

  大部分回回貴族都是海貿而盛,漢人海商就沒有辦法讓自己成為貴族?

  隻要獅子國不動搖,大明海商一根筷子,就深深的插入印度,第一根筷子來了,第二根筷子還會遠嗎?

  大明海商的力量一直在成長之中,早已成為一支海洋上決定性力量。

  不過,亞齊的回回商人卻如喪考妣。

  在大明占據南洋之後,雖然秉承太祖待諸胡之意,隻要誠心來投,就沒有什麽限製。隻是大明並不是沒有 對回回海商一點限製都沒有。

  太子在宗教政策之上,一直秉承一件事情,就是新教代替舊教。以漢文古蘭經,代替回回文古蘭經。

  說實話,東南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任何文化到了這裏都會與本土文化融合,連回回教也是一樣。

  東南亞回回教本來就有別於天方一帶,自有特色,大明對回回教的改造,並沒有太多的反對。

  另外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將回回海商,與回回教徒分開來。

  這兩見事情本來就不應該是一回事,從而降低回回海商的影響力。

  回回教是由海路傳入南洋,這正是如此,海商才能各地回回教徒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讓大明都有一些頭疼的集團。

  但是在而今,太子各種手段之下,之前回回海商各種特權都在一項一項的收回。回回海商

  在麵對大明海商全麵競爭之下,一直處於潰敗之中,隻能靠著大明海商並不熟悉西洋,才能在亞齊這裏占據一些份額。

  也僅僅是亞齊而已。

  而今大明海商熟悉從亞齊直接到獅子國的航道,想來今後,亞齊也不是他們的樂土了。要麽歸化為漢人,要麽就此回到天方。

  總之那一種,對他們來說,都不是一個好選擇。

  隻是現實就這樣無奈。

  汪直卻沒有在意這些事情。

  他在亞齊稍稍停留。就回到了淩州。

  回到淩州之後,還不等汪直下船,胖乎乎的冼景已經來迎接了。

  幾步迎著汪直而來,一邊走一邊笑著,說道:“伯爺可是幫了我大忙了?非伯爺之功,我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汪直客氣幾句,也不敢得罪這個財神爺。

  幾乎話之後,汪直說道:“駙馬來的正好,這賬目什麽的也要清點一下。”

  哪知道冼景大手一揮,說道:“什麽賬目?這些錢我絲毫不取,隻要西洋商道開通,就幫了我大忙了。”

  汪直說道:“不,我不能收。”

  其實汪直知道,冼景一定會有一些意思的。

  冼景之所以被成為財神爺,一方麵固然是冼景非常有錢,另外一方麵就是冼景這種非常四海的性格。

  為人豪爽大方,揮金如土。

  但也萬萬沒有想到,冼景能做到如此地步。

  要知道這船上並那麽快有什麽西洋貨物,都是硬通貨,黃金白銀寶石,即便是很粗略的估價,也有三十萬兩上下。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汪直雖然是一個伯爺,也被太子寵信,但是他畢竟是新貴,底子薄。

  數萬兩家底是有的,但是三十萬兩更是汪直家產的數倍。汪直如何敢收?

  冼景說道:“怎麽能讓兄弟們白吃虧,這人是朝廷的人,我自然不敢逾越賞賜。不過卻願意將這些貨物貢獻出來,感謝太子幫助我等商民啊。”

  汪直依然覺得頭是嗡嗡的。

  他自然是感受到冼景的言外之意,他雖然將這些貨物獻給太子了,但是卻沒有管任何賬目,幾乎都在汪直一張口中了。

  說是多少就是多少?

  其中有太多上下其手的空間了。

  這就是冼景給汪直的好處。

  汪直想要多少,就可以自己拿了。而且以太子對汪直的寵信,也不用擔心什麽後事。

  一下子有這麽多錢放在汪直麵前,汪直也有幾分心中恍惚。連冼景是什麽時候走的都不大清楚。

  等汪直回過神來,冼景已經不在了。

  汪直隨即去北望山,拜見太子殿下。

  來到北望山上,卻見很多官員都在等著了。

  縱然汪直有特權,可以加塞,但也要在外麵等著裏麵商議結束,才能進去。

  隻是汪直發現還有一個人在外麵等著,不是別人,就是淩州知府楊廷和。

  楊廷和心神不屬,不知道再想什麽。

  隻是簡單與汪直打了一個招呼,就潛入沉思之中。

  汪直也就沒有與楊廷和多說話。

  楊廷和其實正在擔心離開的施南雄。

  楊廷和在施家父子困頓於孤城之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可以說是生死之交。此刻裏麵的會談,卻決定著施家的命運。

  楊廷和怎能不擔心。

  隻是他太擔心也無能為力。

  雖然大明之有南洋,施家是有功之臣,施南雄也被封為南洋伯。

  在大明剛剛抵定南洋的時間裏麵,很受重用。

  隻是時間一長,施家在南洋的存在,就有幾分礙眼了。

  之前,施家乃是南洋漢人領袖,但是大明朝廷既然到了,能領袖南洋漢人的隻能是朝廷。

  在有就是舊港這一塊土地,太吸引人了。

  與淩州府不一樣。

  淩州府根本是一個移民建立起來的府縣。其中大部分人都是移民而來的,楊廷和在這一件事情上可以操碎了心。

  但是舊港不一樣。

  舊港施家在施長安奪回舊港宣慰使之位後,就有意的將漢人遷徙過來,在大明進入南洋之前,舊港是少有一個漢人占據多數的城池。

  甚至從舊港的規劃之上,也是中國式的。

  也就是這樣的基礎上,直接將舊港宣慰司,改為舊港府,也是沒有什麽問題的。

  說實話,太子對舊港的還沒有多好貪意,畢竟在他心中天下將來都是他的,從這個角度去看,這個時候就將舊港改土歸流,有一些太急了。

  有些影響他的名聲。

  但是太子有這樣的定力,其他人就不一樣了,特別是要被遷徙來的藩王。

  不知道多少藩王,都看重了舊港。

  畢竟舊港是三佛齊舊都,底蘊深厚,又加上施家的經營,比起內地的府縣,或許有些不足,但是對於分給他們的封地來說,卻不知道好到什麽地方去了。

  很多藩王在確定南遷已經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就打定主意要有一塊好封地了,隻是在他們的標準之中,南洋哪裏有什麽好封地?

  看來看去,他們覺得也隻有舊港了。

  特別是他們發現舊港居然在一個土司名下,更是心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