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餘子俊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12-23 00:16      字數:2735
  第四十三章 餘子俊

  這種平常人見了之後,驚奇一陣子也就過去了。

  北京人更是看慣了蒸汽機了。

  他們更願意說一些稀奇的事情,比如說某一個鍋爐爆炸了,一個零件飛出兩道街砸死一個官,後來一查,這個官做事喪盡天良,這是報應來了。

  諸如此來的事情。

  很多人身處與高速的變化之中,卻不自知。

  但是劉大夏並不一樣。

  僅僅是片刻之後,他就成為了鐵路派。

  因為他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益與作用。

  如果能將鐵路遍布大明每一個省份,對大明作用,不亞於打通了任督二脈。

  這也是為什麽以韓雍為首很多官員願意跟隨朱祁鎮的理念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朱祁鎮的權力,也是朱祁鎮給他指出了一個很光明的方向。

  辟雍之會已經過了十幾年了,但是辟雍之會中提出的很多東西,而今才緩慢而堅定的深入人心之中。

  因為中華民族本性就是務實。你說的天花亂墜,也沒有什麽用處。

  隻有讓人看到好處,才能讓人相信。

  劉大夏進京之後,在宮中抵了牌子,剩下的就隻能等消息了。

  而此刻,朱祁鎮正在召見餘子俊。

  餘子俊以這一次賑災的組織能力,讓朱祁鎮看重,有意讓他代替馬文升為戶部尚書,而馬文升調入內閣之中,代替徐有貞的位置。

  在此之前,朱祁鎮自然要與餘子俊一次談話。

  餘子俊五十多歲了,與朱祁鎮的年齡相差仿佛,但是與朱祁鎮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狀態。

  朱祁鎮養尊處優,用心保養,甚至得了胡濙的保養精要,每日按時習練,所以身體很好,頭發烏黑,少有白發。

  偶爾有幾根,也讓人在早上梳頭的時候給拔掉了。

  但是餘子俊就不一樣了。

  餘子俊乃是四川青神人。以清廉著稱。更是一個員幹吏,很多時候都是親力親為,比如這一次賑災,餘子俊忙起來更是日以繼夜,不敢有一絲拖延。甚至親自跟著災民徒步從寧夏到關中。

  各種安排很是得當,盡量讓百姓活下來。

  隻是這樣的工作強度,即便是年輕人未必能熬得住,更不要說一個五十歲的人了。

  而且他不是僅僅今年如此,在此之前也常有的。

  故而,這種過度的勞累,提前透支了他的身體。

  當他與朱祁鎮對奏的時候,任何看見餘子俊的人,都不會覺得他與朱祁鎮是同齡人,隻會覺得餘子俊要比朱祁鎮大上十幾歲才是。

  隻見他身體微微有些駝背,不知道是不是伏案時間太長了。頭發近乎全白,隻有幾根頭發頑強的保持著黑色。

  他的官服的顏色,也褪下好多。有些脫色了。

  以餘子俊的官職每年最少幾百兩銀子。如果保持餘子俊而今的生活狀態,絕對夠了。甚至可以過的相當不錯。

  其實百官隻要不追求聲色犬馬,他們俸祿大體是夠的。餘子俊從來不做這些事情,但是他每年的俸祿從來沒有結餘。

  隻因為他長年在自己的俸祿之中留下來一些接濟百姓。

  所以才有這樣的情況,帶著幾分寒酸。

  朱祁鎮見了有些心酸,更生出幾分敬意。隻是一問話,餘子俊帶著濃濃四川味的官話,就撲麵而來。道:“陛下,陝西苦啊。”

  餘子俊一五一十的將陝西的苦楚說來出來。

  第一土地貧瘠,糧食不產糧,陝西很多地方,每一畝地不過產幾鬥糜子。與江南平均每畝二三石的產量,根本不可比。

  更不說,江南極限產量甚至有七八石的。這就是精耕細作的威力,隻是這都是特例了。

  第二,就是轉運之苦。

  西域戰事不熄,轉運之苦就壓在陝西百姓頭上。

  就整個天下來說,也就是陝西百姓承擔的轉運之苦最大。

  馳道大規模修建,與各地糧倉的建立,讓百姓轉運之苦降到了最低。很多時候都百姓在縣上賣了糧食,交銀子就夠了。

  如果嫌縣裏糧商壓價,就能去府裏,賣給戶部倉庫之中,一般來說,這裏都一個最低價。

  不過一大明而今的國力,也隻能維持在府一級,甚至在偏僻地方,也隻有省裏才有戶部糧倉。

  但是即便如此,也維持了大半個大明的糧食價格,不出朝廷的控製之外。

  當然了,這樣好處陝西很難享受到。

  馳道在平原上的能力,與山地之中的能力是完全兩個狀態。

  南方是靠得水道,北方靠著馳道,但是西北既沒有水道,馳道在群山之中,也更像是一個樣子貨。

  所以很多時候都需要西北百姓承擔轉運義務。

  從這一點來說,陝西百姓大概是最苦的。

  第三,就是多災多難。

  如果看過本卷開始列舉的地震次數,就會發現陝西正是地震活躍期,今年的地震不過是最大而已,並不是說往年沒有地震。

  除此之外,陝西常年大旱,更是家常便飯了。

  這還是大而化之的說,很多細節更是觸目驚心,日本有一個師團長在二戰之中要求士兵吃草進攻,很多人都嘲笑他。

  但是如果細看陝西百姓的生活,野菜何止是半年之糧,根本是吃野菜之餘,才能吃上幾口糜子。

  這不是在吃草嗎?

  朱祁鎮幾乎不忍聽了更悲慘的,在天災之下的人倫慘劇。即便是朱祁鎮已經盡力賑災了,但是國力就放在這裏,他能做的事情,其實是相當的有限的。

  朱祁鎮說道:“餘卿,你從陝西來,陝西到底該怎麽做,才能使百姓安居樂業。”

  餘子俊說道:“修鐵路。臣來京師這幾日,以及細細考察了京師周圍的鐵路。如果有一條鐵路直通西北,可麵百姓轉運之苦。”

  “而且臣問過京師的價格,煤一石居然能賣上一錢,隆冬之際,甚至可以數錢一石,而西北有不少地方,煤就是泥土一般的東西,隻要能運出西北,足以讓百姓安居樂業。”

  “還請陛下念及陝西數百萬百姓,降此天恩。”

  餘子俊也知道鐵路耗費一定是非常之大,近乎哀求道。

  朱祁鎮歎息一聲,他覺得大明之中還有不少大臣是實幹家。於謙治理陝西見朱祁鎮的時候,就希望修建馳道。

  而餘子俊而今求朝廷修建西北鐵路。

  兩人的舉動,近乎同出一轍,可以看出來。或許他們並不知道要想富先修路。但是他們已經有行動踐行了這一點。

  鐵路就在北京邊上,不知道多少官員看見了。

  潛移默化之間,強烈反對修建鐵路的人已經很少了。

  但是朱祁鎮最大難題,已經不是反對修建鐵路的大臣,而是錢。

  鐵路造價,一裏最少一萬兩。這還沒有說別的。如果綜合計算,一裏鐵路就不隻是一萬兩了。

  大明需要修的鐵路有多少,即便是沿著而今的馳道布局修建,且不說人力物力,單單說財力,就是一個將大明給賣了也做不到的事情。

  朱祁鎮扶起餘子俊說道:“餘卿之意,朕已經知道了,隻是而今國庫空虛,這一件事情隻能放一放了,不過陝西遇見如此大難,朝廷也不好不有所表示,朕這就下令,免除陝西一省三年賦稅,受災的地方自然是要免稅的,沒有受災的地方錢糧留給陝西地方支用。”

  朱祁鎮給出這個優惠也是相當不錯了。

  戲文之中,才有那種免三年錢糧的段子,一般來說朝廷最多免當年的賦稅,來年征收不上來,才會繼續免的。

  畢竟朝廷也是要吃飯的。這也是江南有一筆大銀子入國庫,朱祁鎮才能大方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