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徐有貞致仕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12-18 00:08      字數:2773
  第三十四章徐有貞致仕

  朱祁鎮先召見了徐有貞。

  沒有說廢話,而是將徐春申供詞之中,關於徐有貞的內閣,給徐有貞自己看。

  徐有貞看了之後,很平靜。

  平靜的跪在地麵之上,說道“臣有負陛下,臣請致仕。”

  朱祁鎮看著徐有貞,心中有些解脫之感。說道“徐卿年紀大了,有不法之徒,借徐卿的名頭,朕也是知道的,既然徐卿有意致仕,朕也不挽留了,懷恩,賜徐卿銀元萬枚,為徐卿路資。”

  懷恩立即說道“是。”

  徐有貞是一等一的聰明人。

  在王恕下江南的事情,他就有所預感了。

  隻是覆水難收。

  當然了,徐有貞人品不大好,但是剛剛開始的時候,還是很是愛惜羽毛的。是什麽時候開始貪圖錢財。

  其實就是從韓雍上位開始的。

  韓雍上位,讓徐有貞徹底沒有了首輔的念想。而後丘濬商輅的入閣,更是讓他的權力受到了極大的限製。

  他在前後夾擊之下,沒有什麽還手之力。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名聲。

  韓雍推行變法,雖然很是霸道,但是韓雍本人的名聲還是不錯的。但是徐有貞卻不一樣。

  很多反對變法的硬骨頭,都是徐有貞想辦法去解決的。

  這樣一來,徐有貞的名聲能好得了。

  什麽奸邪小人,什麽陷害忠良的名聲,一一按在徐有貞頭上了。

  這種名聲,可以說是政壇上的影響力。

  名聲的好壞,其實也是政壇之上力量的變化的風向標。

  當然了,朱祁鎮而今如此處置徐有貞,也是另外一個原因。

  那就是朱祁鎮不再需要徐有貞了。

  因為一條鞭法整體上,在今年就進入了尾聲,除卻很多偏遠的地方之外,大明大部分的地區都完成了吏員法,一條鞭法的改革。

  朱祁鎮一切作為,都是為了變法。

  但是做事情也是要技巧的,一張一馳,文武之道,既然持續了數年的變法即將完成,這個時候,之前強力壓製各方麵的聲音,就可以放鬆一下了。

  而徐有貞早已積怨滿天下,也是時候下台了。

  其實,沒有這一件事情,徐有貞下台的時間,也還在幾個月之內。

  徐有貞的一舉一動,也在朱祁鎮的監察之下,他與徐春申之間的瓜葛有沒有?朱祁鎮並不是太清楚,但是他清楚,徐有貞並沒有從朝廷經費之中撈錢。

  朱祁鎮不明正典刑徐有貞,也是考慮政治影響。

  第

  一,徐有貞是變法幹將,很多硬骨頭都是徐有貞幹掉的。徐有貞被明正典刑,很多反對變法的人就要反案。

  這是朱祁鎮不能接受的。

  第二,雖然朱祁鎮一直整頓官場,但是很多官坐到頂尖的大臣,有一些灰色收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人清廉如水,自然是不錯的。

  但是有人打打擦邊球,也是有的。

  最少現在關於徐有貞的問題,都是徐春申的一麵之詞。

  朱祁鎮知道大概率是真的,但是他覺得查徐有貞未必能查出來什麽?

  因為徐有貞本身就是刑部出來的,他能讓別人查出自己的把柄,再加上徐有貞的身份,定然不能嚴刑逼供。

  這個時代的偵查力量,真未必能查出來。

  最後,也要給內閣大學士留一下體麵。

  徐有貞連忙謝恩,說道“老臣謝過陛下。”

  朱祁鎮說道“卿此去。今生未必能見了,先生可有教我?”

  這是朱祁鎮對每一個致仕老臣所說的話,到未必要讓徐有貞說些什麽?

  徐有貞長歎一聲,說道“臣品行不端,本不該進言,隻是陛下有問,臣不敢不言,百官的俸祿,不能不調整了。”

  “臣為大學士,俸祿錢糧各半,一年八百石,陛下有心,令老臣食三俸,一年不過八百兩上下。”

  “老臣並非貪財,隻是家中花銷也多,韓首輔乃家中富豪,他這些年多取家中財產為用,但是其他官員,多半入不敷出。”

  “這才有今日之事,老臣悔之深矣。”

  “隻是老臣尚且如此,其他大小官員,又當如何?”

  “臣不是為自己的開托,實在是太祖定下來的俸祿,已經不能行於今日了。”

  “臣知王恕此去江南必有所得,臣以為商稅收上來之後,最重要的是增加百官俸祿,否則今後官員貪汙的情況,會非常普遍。”

  朱祁鎮聽了,心中也知道徐有貞所說的是實話。

  正統三十年之後,朱祁鎮開始變法的時候,大明的社會風氣有了極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其實就來源於辟雍之會。

  在辟雍之會後,理學式微,雖然有各種大儒提出各種理論補救,但是已經不能挽回他們搖搖欲墜的地位。

  這給很多人內心之中極大的震動。

  畢竟從小讀的書一下子被否定了。

  這種思想上的震動,自然要反應在其他方麵,絕對不僅僅是各種思想發萌那麽簡單。

  而這個時候,朱祁鎮的變法,為了很多商人開了綠燈,於是他們眼睜睜的看著,他們寒窗苦讀多

  少年,卻比不上一個讀書不成的商人。

  這種心靈上的打擊,也是一個原因。

  再加上,社會繁榮,商業化加快,各種誘惑的增加,等等原因,讓很多官員的品行,都大不如前。

  這並不是一個兩個的問題,而是一個普遍的,群體性的問題。

  就好像而今老人都說現在的年輕人受不得委屈,動則辭職一樣,在朱祁鎮登基的時候,大明官員之中,有大量理學信徒,他們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堅守道德品質,當然了,有時候也是老頑固。

  但是而今,這樣的官員大大減少了。

  朱祁鎮也要承認,這也有他的原因。

  因為這樣的官員,都是新政的強烈反對者。

  朱祁鎮不得不讓一些品行上有瑕疵的官員上位,比如徐有貞,比如李秉。這也給了很多官員一個信號,那就是官員秉承上意才有用,至於品行不品行的,並不重要。

  如陳鉞一般的官員,更是普遍現象。

  這樣的情況,朱祁鎮並非沒有想過有所作為。

  隻是變法為先。

  朱祁鎮不希望一次次整頓官場的行為,打斷了變法。

  此刻,他深刻的感受到王安石的無奈。

  王安石未必不知道下麵的官員是什麽東西?但是變法這個概念,在儒家話語權之中天然不受歡迎。

  想要推行變法,還真需要這些原則性不強的政治投機者。

  朱祁鎮也是一樣的。

  而且他雖然大規模的行動沒有,但每年都查處好幾個民憤很大的人。隻是這種風氣已經形成,很難挽回。

  而今大明的風氣,雖然不至於連春宮圖都能當眾談論,但是很多人都不諱言利。並不覺得談論利益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

  官場之中也是如此。

  大明官員整體道德水準的下滑,其實也是必然。

  隻是比曆史上來得早了幾十年。

  曆史大明這種情況,在正德年間,正德年間是一個轉折點,在正德之前,與正德之後官場的風氣完全不同。至於到了萬曆之後,更是當官就是為了搞錢。

  如果一個官員不能搞到錢,兩袖清風,這並不是榮譽,反而是羞恥。

  麵對這個的情況,徐有貞很現實的說,想要整頓吏治,提高官員俸祿是不得不為的事情,雖然難聽,但卻很現實。

  朱祁鎮歎息一聲,說道“朕知道了。”

  徐有貞行禮說道“臣這就去了,臣祝陛下能致天下於大同之世,為大明另開一片天地。”

  隨即徐有貞緩緩的退了出去,失去權力的他,一瞬間有些踉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