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洪武遺問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12-18 00:08      字數:2752
  第一百八十三章洪武遺問

  朱祁鎮聽了,說道:“國公請講。”

  楊洪微微頓了一下,說道:“陛下,臣乃是洪武年間所生之人,而今整個天下,如老臣這樣的人,已經不多了。少時臣就沒有見過祖父,但是聽父親說過,祖父當初跟隨太祖皇帝打天下的事情。”

  “而今記憶猶新。”

  楊洪的祖父,就是楊璟。是開國大將之一,也是死的早,才沒有受到洪武末年大案牽連,即便如此,楊將也被削去了爵位。

  楊洪這一脈不是嫡係,被發配到龍門所,楊洪正是年紀輕輕鎮守獨石關,這個孤懸於大明邊防線的要地,一守就是整個青年時代,然後再通過戰功一步步少來的。

  這些事情,朱祁鎮自然是知道的。但是他不知道楊洪想要說什麽。

  楊洪語氣一轉,說道:“老臣未曾有幸拜見太祖皇帝,但是太祖皇帝英明神武,重開天地。老臣常恨,吾生也遲,不能有逢高皇帝,否則為高皇帝效力,死不恨也。”

  朱祁鎮聽了,心中有些泛酸。楊洪言下之意,縱然皇帝對我如此禮遇,但是在我心中,你還是比不上高皇帝的。

  雖然朱祁鎮承認,在很多地方,他是比不上太祖皇帝的。但是楊洪如此直白的說出來,朱祁鎮還是心中有些不舒服。

  但是他不至於與一個將死之人計較。

  楊洪說道:“太祖皇帝所定製度,到了而今已經很多不能用了,臣在軍中,對衛所製度知之深矣。其中積弊深藏,早已不可用。”

  “世人都將北逐瓦刺之功,歸於我,石亨,郭登,卻不知道此乃是陛下戰勝於朝廷也。”

  “隻是,太祖皇帝心中所想,非凡人所能知,些許細務,或許有錯,但是大政之上,陛下卻要當心。”

  “陛下,刷新積弊,一改太祖之政,大明乃有今日。隻是陛下當政,自然是如臂使指,隻是陛下百年之後,後世之君當如何?臣唯恐有不忍言之事,重現於今日。”

  楊洪的馬匹拍的很好,但是後麵的話,卻說得朱祁鎮眉頭深鎖。

  楊洪不是普通將領。

  可以說,但凡今日樞密院與內閣的大臣,都不是普通大臣。當了這個地步,都可以忽略的文武之別了。

  楊洪對政事上不發言。

  並不是他對很多政事沒有觀點,是他知道什麽可以說,什麽不可以說,什麽可以做,什麽不可以做。

  而今楊洪這番話,的確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這樣的人,也是除卻楊洪之外,估計沒有人敢說的。

  楊洪所言的是什麽?

  是內閣權大。

  在朱祁鎮的改革之中,內閣成為文官集團的領導核心,甚至勳臣之中,也有參與其中。雖然在朱祁鎮這邊,他可以一手壓製種種情況。

  不管出什麽事情,都翻不出朱祁鎮的手掌心。

  但是楊洪所言很對,後世之君當如何?

  他忽然想到了,他剛剛登基的時候,外有強臣,內有太後,是何等的戰戰兢兢的。數年之內,才一項一項的收回權力。

  但是要知道,當時楊士奇的權力,要遠遠不如而今的內閣的首輔。

  最少楊士奇並沒有直接領導六部的權力。但是在朱祁鎮的改革之中,卻是改善了這一點。

  這自然提高了行政效率,讓大明決策的效率增加。

  很多曆史學家,都說有明無善政,就是從廢除丞相開始的。

  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罷丞相,分權六部。皇帝掌控一切,但是皇帝要決策的事情就太多了,皇帝根本不可能做到承擔這樣職責。

  就有了內閣,有了司禮監。雖然明後期內閣首輔,已經有幾分丞相的感覺,但是畢竟不是。

  沒有一個能掌總的人,就不可能從整體上,解決朝廷的某些問題。

  唯一能這樣做的就是張居正,而張居正也是大明後期,唯一可以稱為丞相的人。

  但是同樣來說,太祖皇帝並不是傻子,他為什麽要廢除丞相。

  是太祖皇帝治不了,李善長,胡惟庸嗎?

  不是。

  更多是長遠考慮。不是他治不了這些強悍的丞相,而是他擔心後世子孫做不了這樣的事情。

  就好像而今。

  不管是誰當內閣首輔,朱祁鎮擺弄他們,都是輕而易舉。

  但是如果後世子孫會怎麽樣?如果不幸,有君主英年早逝,少主臨朝,該怎麽辦?

  內閣之中七個閣臣包括了軍方,如果他們聯合起來,是足以廢立的力量。後世子孫該如何麵對內閣這個龐然大物,靠少府,靠東廠,錦衣衛,靠太監?

  朱祁鎮而今這一套製度,其實是圍繞著朱祁鎮本人而製定的。或者說圍繞著一個有能力履行權力,執掌權力的君王而準備的。

  但是大明之後的皇帝,都是這樣的嗎?

  卻是未必的。

  即便將來臣子不至於廢立君王,但是架空皇帝,讓他垂拱而治,卻是很容易的。真以為大臣們都是橡皮泥?

  他們之所以是橡皮泥,是因為朱祁鎮能將他們捏成橡皮泥。但是後世子孫有這個能力嗎?

  這是朱祁鎮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因為很多人,很少想自己的死後的人。

  一般這樣想的人都是老人。

  隻是朱祁鎮看見而今的楊洪,想起當初初見楊洪的意氣風發,這一件事情忽然就掛在心上了。

  但是該怎麽解決?

  朱祁鎮一時間沒有方案。

  從製度上確定,即便是一個年幼的不能履行責任的君主,也能掌控朝廷,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

  朱祁鎮的改革是將大明朝廷向近代化變化,要讓大明朝廷更高效化,專業化。這樣反過來,也要求執掌這個國家機器的人,也要有相應的能力。

  要求很高的。

  如果要適應一個年幼不能履行責任的君主,根本是與朱祁鎮的改革思想背道而馳。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一個選擇的問題。

  是選擇朱氏皇朝的千秋萬代?還是選擇大明朝廷的近代化,現代化,工業化?

  朱祁鎮一時間猶豫了。

  他對楊洪說道:“朕知道了,朕會好好想想的。”

  楊洪是真正的忠臣的,不過他忠誠的是朱家。未必是大明。

  此刻楊洪的精力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朱祁鎮隻能給楊洪壓壓被子,就出來了。

  回到宮中,朱祁鎮在思考楊洪給他帶來的問題。

  其實他已經感受到了。

  對於承擔大明政務,就是朱祁鎮也有一些力不從心了。

  不是朱祁鎮的能力不足,而是隨著各種事務的推進,大明朝廷吏員改革之後,管理也就越精密。

  以一人治天下,這種模式,從根本上是維持不下去了。

  近代之後,君主製度在全世界範圍之內,完全失守。即便保存下來,也大多變成了吉祥物,這恐怕就是關鍵。

  就是給你權力,這權力之大,讓你管事,一個人能管過來嗎?

  君臣之間的博弈,看似是君主占據優勢,因為從各種製度上,來保證了君主的權力,但這種權力,是皇帝單獨麵對一個臣子的時候。

  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

  君主從來是孤家寡人,他要麵對卻是無窮無盡,從全天下之中湧現出來的精英,即便是拿下一個,還有一個。

  朱祁鎮麵對過,三楊,曹鼐,周忱,陳循,李賢,於謙,劉定之,這樣即使合作夥伴,又是對手的大臣。

  但是這幾十年,也是朱祁鎮年富力強的幾十年。

  而今,朱祁鎮已經四十歲了。

  雖然精力不比年輕的時候差多少,他會老去,會死的,君王會更新換代,但是臣子們卻依舊是無窮無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