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佐貳官
作者:名劍山莊      更新:2020-12-18 00:08      字數:2748
  第一百八十章佐貳官

  很多讀書人想要做官,不想為吏。

  佐貳官不僅僅是官員與吏員之間的過度階層,也是一個官,哪怕是一個八品九品的小官。

  那也是官身。

  這也算是為了很多舉人尋常了出路,給了底層士林中人不小的好處。

  官員數量增加,任何官僚體係都不能拒絕的。

  不過如此一來,一個縣的官員就要多了。

  從李秉設計的製度之中看出來,縣令是七品,縣令的副手,縣丞,與主薄是從七品,下麵各有分工,主薄下麵是六房主事,全部是八品,或者九品,就要看資曆了。

  巡檢,倉大使,教諭,學校祭酒,還有各地負責每一鄉的官員,八品都有。

  林林總總的,一個縣大給有幾十個官員,最低九品到最高縣令七品。

  把持著要害之地。

  真正的吏員也就是最下層的辦事員才是吏員。

  甚至如果有些吏員辦事好了,可以有官身,也就從九品,有了官身之後,才可以提拔為官員。

  否則一輩子就是一個吏員。

  而且在府一層之中,也專門增加了一些佐貳官專門負責吏員管理的事務。

  之前每一個縣的胥吏管理,都是自己在管,而今即便是吏員的管理也要朝廷插手。

  但是吏員的管理自然不能直接放到中樞,根本忙不過來,也不現實。

  所以這個管理的重任就放在下麵了。

  放在現在,就是所謂的省編,國編的區別了。

  而且他為了吏員製定了很多細則。比如回避製度。

  大明對於官員的回避製度,在洪武年間一般是北人官北,南人官南,但是後來發現不大現實,就改為了本省回避。

  也就是一般情況之下,官員是不會回本省做官的。

  但是這樣的製度,放在吏員身上,是不大合適的。

  首先吏員的收入很是低,畢竟大明官員的工資都不是太高的,吏員的收入就更低了,他們承受不起太遠的遷徙成本。

  如果讓他用官驛,承受不起這個成本的就是朝廷了。

  其次,要考慮到各地的特殊情況。

  有些地方,方言很重的,朝廷官員並不是直接與百姓打交道,有時候不懂當地話也可以。

  畢竟如李東陽這樣為了幾年的任期,努力的學習當地話的人,並不是很多的。

  但是吏員卻要第一線與百姓接觸,他們不懂本地方言怎麽能行?

  所以,對於吏員李秉規定了本縣回避。

  也就是說,吏員可以在鄰縣當值。一般來說,雖然隔了一個縣,方言是互通的,即便不互通,當地人也容易學習一些。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詳細規定,在這裏就不細說了。

  朱祁鎮大致看了。心中暗歎道:“李秉是一個人才。”

  其實這是廢話。

  尚書,特別是吏部尚書,說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都不過分。凡是能從下麵一步步殺上來的人,誰不是人才?

  朱祁鎮沉吟片刻,說道:“李卿,如此一來,佐貳官是不是太多了一點?”

  李秉聽到了“李卿”這兩個字,心中頓時心花怒放。這說明了,皇帝已經接受他的投誠了。

  李秉一顆懸著的心,頓時落了下來。

  甚至眼角微微有淚。

  李秉最近的日子不好過。

  畢竟每一個文官大佬背後都要有一股勢力支撐,沒有這一股勢力支撐的文官大佬,也是坐不穩的。

  但是李秉而今就處於眾叛親離的地步。

  即便是在,吏部內部他說話,也不大管用了,大部分吏部官員都投奔到了吏部侍郎崔恭那邊了。

  這崔恭是河北人。

  朱祁鎮這些年一直提拔河北人,河北人在朝中的比例增加了不少,雖然做不到滿朝半江西。但是也抱成團,在朝中若隱若現有一個河北幫。

  當然了,以地域出身的官員,很多時候是一個鬆散的聯盟。很多人政見相左。

  不過,即便如此在某些事情上,也是可以互相支持的。

  崔恭似乎已經確定李秉已經坐不穩吏部尚書了,正在上下找門路,想敲定吏部尚書之位。

  簡直是將李秉當死人了。

  這也是李秉為什麽甘願受辱,也要向皇帝投誠的原因。

  他雖然早已將吏員法寫好了,但是內心之中一直在掙紮。

  說實話,李秉並不是一個權力太重的人。他嚴格處理他曾經的同盟,雖然有些慚愧,但是慚愧並不多。

  因為李秉敢保證,他過目的所有案子,都沒有問題,最多的是在判決的時候,有些偏重。但也在合理範圍之內。

  如果真要是誣陷的話,李秉即便是舍了性命,也要攔下來的。

  隻是他那些曾經的同盟卻不這樣想。

  因為法律是法律,執法是執法。

  總覺得是李秉在針對他們,所以對李秉攻擊,也是這些人最重。

  李秉剛剛開始有些慚愧,但時間長了,他並不這樣覺得,他覺得還是這些人辦事不檢點,李秉從政這麽多年,一身清正,決計沒有觸犯國法的地方。

  否則,真以為皇帝不會抓人把柄。

  朱祁鎮也是查過李秉的,他從政以來,每一任,即便不是完美,但也找不出紕漏。否則真以為李秉能安安分分的做吏部尚書嗎?

  泥人尚且有幾分火氣。

  況且李秉吏部尚書的位置,真以為是天上掉下來的?還不上一步步在無數同僚之中殺出來的。

  李秉心中暗道:“爾等跳梁小醜,等著看吧。”

  他按捺住心中的胡思亂想,說道:“陛下,佐貳官並不多,臣在地方任過職,知道地方事務,既多又繁瑣,朝廷萬般大政,係於一縣。很多事情,都是來不及理會的。非不願也,實不能也。陛下以為本朝胥吏,有礙國家,但是並不是單單廢掉胥吏,國家製度就好的。必須理清上下之道。”

  “方是長久之道。”

  朱祁鎮一邊聽著,心中默默想著。

  在他看來,所謂的佐貳官其實,分門別類可以負責專門事務的官員。這讓他忽然想起了政務官與事務官的分別。

  這佐貳官的都是事務官,包括下麵的吏員,每一縣隻有縣令才是政務官。像他這個樣的安排,幾乎每一個縣就是一個小朝廷。

  不過,這也是正常。

  行省製度的開始,不就是每一個省就好像是一個中樞政府嗎?

  李秉一邊說,一邊窺視朱祁鎮的臉色,又繼續說道:“陛下,其實還有一個問題,臣解決不了,這才設立佐貳官。”

  朱祁鎮說道:“哦,什麽問題?”

  李秉說道:“乃是吏員的俸祿問題,朝廷地方官俸偏低,而吏員的待遇一定要低過朝廷命官,而且吏員之中,也要分數流。如此俸祿就不大好分派了。”

  “唯一將這些上層的吏員納入官員之列才好安排。”

  朱祁鎮聽了,心中忽然覺得,李秉另有所指。

  大明官員的俸祿不高,不過總體上來,還是過得去的。畢竟朱祁鎮登基之後,將所有寶鈔,還有折現都換了。隻有糧與錢兩種。

  甚至在北京還可以互相折換。但是在地方,就要看當地官府手中是錢多,還是糧多了。

  這也算是一種變相的加薪了。

  隻是這些年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世麵上的誘惑也多了。官員手中錢已經不大夠用了。當然了,如果不能自製的話,誰的錢也不夠用了。

  但是比起一些富起來的商人與士紳,比如冼家,冼家即便沒有當駙馬,也是能夠一口氣拿出十幾萬兩的大富豪。

  與每一個縣令一年俸祿不過百兩的局麵,有些對比太過鮮明一點了。